鄭開齊
摘 要:《史記·刺客列傳》展現(xiàn)了幾個名垂青史的刺客形象,他們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奪取暴君奸臣的性命,或為報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他們不圖富貴,崇尚節(jié)義,雖死而無悔。這其中包含著太史公的俠義情懷。俠義一直存在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中,并源遠流長,經久不息。而這些刺客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俠義精神也是被太史公司馬遷所極力褒揚的。本文,從列傳中的“專諸刺王僚”,這一典型事件入手,論述先秦時期的俠義精神,這對我們認識和理解先秦時期,刺客所具有的“俠之大者,謂之刺客”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專諸;刺客;形象;俠義精神;蛻變
一、刺客的淵源
中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刺客歷史發(fā)端于春秋亂世,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權力博弈,刺客應運而生。刺客原本乃行走四方,以行刺為生存手段的江湖自由職業(yè)者。他們往往特立獨行,任情任性,技藝高超,膽識出眾,可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春秋時期正是中國儒文化萌芽形成之時,中國刺客文化正是與儒家思想文化一同起步成長的。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評價,無論成敗與否,刺客者立意昭彰,志向不墮,因而名垂后世,絕非虛妄'。專諸刺王僚就是其中的典型。
二、刺客專諸的形象
在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中,主要記載了五個名垂史冊的刺客,專諸就是其中之一。專諸魚腹藏劍刺殺吳王僚,死于亂刀之下,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悲壯之歌。高超的武藝和技巧:專諸刺僚,立死,僅憑那精巧的小匕首能立刻刺死王僚,可以想到這需要超強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巧。緘默寡言卻剛毅的性格:專諸曰:“王僚可殺也”,從這點可襯托和反映出,專諸的性格特點。諾千金、忠于知己的道義精神:刺客所奉行的信是君臣間、朋友間的誠實守信,在他們身上不會有虛情假意,為誠信甚至不惜以付出生命為代價,忠于知己、舍身取義的道義精神。
三、俠義精神
孟子曾有“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專諸為報公子光的知遇之恩,一句,吳王僚可殺,在宴會上刺殺吳王僚,并一擊斃命,成功的幫助公子光登上吳國的王位。這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俠義精神。概括起來,刺客展現(xiàn)的俠義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不畏強權
當社會不公時,社會就需要正義的產生,人們就渴望英雄的出現(xiàn)。刺客行刺雖然采取的是暴力手段,但從他們的動機看,卻又有反抗強權、對抗社會不公正的意義。專諸刺王僚,為公子光奪位體現(xiàn)了作為刺客,是不畏懼現(xiàn)實中的強權力量,是朝著自己內心和自己所想進行和實現(xiàn)的。
(二)己諾必誠
李白《俠客行》有“三杯許然諾,五岳倒為輕”,雖然是夸張的寫法,但卻將刺客的信義精神刻畫的入木三分。專諸在刺吳王僚時,從王宮到公子光的住處,布滿甲士,但吳王僚凡自己生命出現(xiàn)危險,必甲士護駕。雖如是這樣,但專諸,下定決心以死來應允,來實現(xiàn)自己的承諾,所以,這體現(xiàn)了他的己諾必誠的信義精神。
(三)不愛其軀
不愛其軀是刺客普遍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包括生死關頭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或有時為了行刺,或保全別人而對身體自殘。專諸在刺殺吳王僚后,被吳王僚身邊的衛(wèi)士所殺,這是所料想到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有多危險,這次刺殺有去而無回,這正是他不愛其軀,舍身報答伍子胥和公子光的知遇之恩的重要體現(xiàn),他用自己的身體來實現(xiàn)了對公子光的諾言,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身價值和自己理想的追求的一種升華。
(四)知遇之恩、以死相酬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刺客最典型的一個外在特征。公子光對專諸是如此,文中“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曾說“光之身,子之身也”,專諸為報公子光之恩刺殺王僚,公子光得以自立為王??梢姙橹憾啦恢皇谴炭偷男叛觯彩钱敃r社會普遍推奉的信條。
四、刺客文化的蛻變
刺客們輕身重義的精神在后世得到了傳承。在經過民族正義和社會倫理考驗后,蛻變成為俠客的智慧與風范,成為真正民族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英雄氣概。這是儒家主流文化對刺客文化及其發(fā)展延伸的俠文化長期影響形成經久不息的俠文化。同時,隨著刺客文化和俠文化中儒的思想成分的越來越濃厚,使俠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了質變:獨立人格喪失殆盡,依附性增強,工具化凸顯。從此,俠的社會功能被極端政治化,華麗轉身為統(tǒng)治秩序的維護者,俠的自由天性與鮮明個性被牢牢壓抑、束縛和拘囿在儒的思想道德規(guī)范里,已然淪落為循規(guī)蹈矩、庸庸碌碌。
所以千百年以來,似雅實俗、俗中寓雅的刺客文化與俠義精神,只是連接文人墨客與江湖文化兩大層次間無法割舍的重要心靈紐帶,只是對重視群體價值取向成就動機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心理暗示,只是深藏在民族文化底蘊中對生存窘境恐懼感的清醒認識和懷舊情愫。
參考文獻:
[1]張彥修.戰(zhàn)國俠義精神[J].管子學刊,2010(3);70-75.
[2]黃鵬麗.《史記》的俠義精神及其對金庸武俠小說的影響[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2,6(4);77-81.
[3]楊富有.《戰(zhàn)國策》的俠義精神探析及其影響[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3,13(1);24-26.
[4]王利民.刺客文化與俠義精神[J].論道·爭鳴,28-29.
[5]曹繼華.刺客成因初探-以《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刺客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179-181.
[6]丁靜.論《史記》俠客的精神特征[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5,27(5);29-32
[7]李海群.《史記·刺客列傳》與先秦的俠義精神[J].名作欣賞.文苑經緯,2013:147-148.
[8]張志知,鄭春元.中國文史中的俠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