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敏(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
簡析家庭教育對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趙艷敏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化運動和跨文化研究的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對兒童的影響,本文將簡單分析家庭教育對兒童心靈健康成長有的影響。首先,說明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成長的基礎決定性作用;其次,闡述我國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良好家庭教育的表現以及如何掌握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關鍵詞:家庭教育;兒童;心靈健康;基礎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教育工程,這里面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聯系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工程教育離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在這項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對一個人完整人格的形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孩提時代的家庭教育,這是人生的起點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成年人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
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舉止言談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很,幾乎伴隨其一生,可以說是學到老活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家風,而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xù)好幾代人。
對于孩子來說,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其心靈的健康成長,尤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奔议L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多數也是敷衍,心里并不服氣。相反,如果家長做到了,不用言語,孩子自然會照做。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來講,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一定決定作用。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成長中不可忽視的。
筆者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至少要有一個給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這樣,才能讓孩子對學習有信心、有興趣,擁有和諧愉快的成長空間。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huán)境終將步入社會那個大環(huán)境,接觸家庭以外的人群和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惡丑會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采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力。所以,這就需要家長進行及時的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yōu)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于違紀違法。
筆者通過查閱一定的資料發(fā)現,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諸多不良狀況,以下是相對嚴重的幾個問題:
第一:父母感情不和,甚至離異,給孩子心靈造成傷害。
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而言,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家庭氛圍的和諧與否,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些家庭中,存在著父母感情不和,為小事經常吵架,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性格往往會變得自卑孤僻。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為了自己的“性格”而選擇離婚,這對孩子的傷害往往會伴隨他的一生。離異兒童很容易失去或缺少應有的溫暖和關愛,心靈自小蒙上陰影,極易形成冷漠無情的畸形心理,在成長過程中偏于正確的方向,嚴重的還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父母自身素質不高,嚴重影響孩子世界觀形成。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素質”主要是指為人處事的方法原則,不僅僅指知識文化水平。父母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成敗,從一定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可以說都會對孩子的思想、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F實生活中,某些父母思想素質低下,在孩子面前絲毫不對自身的言談舉止進行約束,給孩子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有的父母文化素質不高,又不主動學習改變,而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這就很容易導致父母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導。
第三、父母期望過高,造成孩子壓力過大。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眾多家庭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成才”而不是“成人”,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的心情迫切,只讓孩子讀書,不讓孩子參加社會活動,甚至不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什么都替孩子包辦,不肯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干而又有能力干好的事。上述原因導致一些孩子動手能力很差。有的學生在學校里連掃地這樣的小事都干不好,因此被同學恥笑。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很大,孩子將來是不能應付復雜的世界的。忽視對孩子品德修養(yǎng)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家庭目標的偏離,使不少家長落入“重身體輕心理,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滿足輕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誤區(qū)。
第四、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影響家庭教育效果的實現。
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對孩子采取物質刺激,考試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均予以一定物質獎勵;有的家長封建思想嚴重,家長至尊,毫不顧及孩子自尊;簡單粗暴型家長脾氣不好,且不善于檢討自己,孩子沒有發(fā)言權,不與孩子溝通、交流,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當孩子有了進步時,既不表揚也不獎勵,認為都是應該的。當孩子稍有差錯或不盡如人意時,便暴跳如雷,對孩子進行諷刺、挖苦甚至打罵,做出一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有些父母則在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上不一致,使孩子無所適從;更有的父母過分溺愛、縱容子女,充當“反面教材”,以至于孩子有樣學樣,不論好壞。這種種不得當的教育方法,無疑都導致家庭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一個人接受的最早教育,對孩子的品格、情感、思想等方面影響非常大。上述不良狀況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家庭教育該有的積極意義,對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
首先,這類家長比較尊重孩子的人格、個性,樂意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溝通,關心孩子并能給孩子以信心,能讓孩子明白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
其次,這種家長能理解同學之間的競爭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并能與孩子一起看電影、逛公園或聊一些輕松的話題。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難時,他們能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的所在,并且尋找出解決的辦法。
再次,這類家長能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營造“書香門第”的良好家風。例如,有些家庭,家長帶著孩子每月去一次書店,讓孩子淘幾本自己喜愛的書;每天吃飯的時候,家長讓孩子把自己見到的有趣的事情或取得的成績講一講,或者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說出來。由于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愿意與父母探討,因此增強了敢于面對挫折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這類家長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這類家長從來不會打罵孩子,無論出現什么問題都用委婉的語氣或講故事的方式分析問題并提出建議。因此,他們的孩子往往能夠較認真地分析問題并反省自己,最終解決問題。同樣,這種孩子在學校里和社會上也會心平氣和地對待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教育方式如同綿綿細雨,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首先,應該盡量保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為孩子提供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孩子在一個幸福安樂的環(huán)境中成長,這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至關重要。謹慎對待婚姻,不當“閃婚閃離”族,尤其是孩子特別小的家庭。如果婚姻真的不可救藥,不要讓孩子變成離異家庭的問題兒童。要特別注意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競爭的犧牲品。多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以培養(yǎng)其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性格。
其次,家長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質。因為孩子和家長的接觸是最早的,而且是連綿不斷的影響過程。馬克思說:“孩子的發(fā)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fā)展。”從發(fā)生的時間看,家庭教育開始最早,持續(xù)最長;從作用的空間看,家庭教育范圍最大,內容最廣。許多成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其兒童時期的經歷。這證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再次,家長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由于父母與子女有血緣關系,因此家長在家庭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和深厚的影響力。因為孩子的心理異常往往是父母的心理病態(tài)引起的,所以家長要從自身做起,以健康的思想境界影響孩子,從而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闊步走向社會。
另外,父母應該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每個孩子的心理、性格以及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樣的,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家庭教育,制定明確而合理的教育目標。教育孩子時,不要過早的給孩子下結論,而應該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確定家庭教育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和孩子一起努力,進行逐個目標的實現。培養(yǎng)孩子掌握多種技能,達到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真正的既成才又成人。
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確與否,要看家長能不能真正用科學的方法關愛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引導孩子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能不能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平等地對待孩子,開發(fā)孩子的潛力。關于上述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不僅要依靠為人父母者的努力,也需要學校教育的充分配合和整個社會力量的全面推動。
參考文獻:
[1]陳佑蘭.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彭立榮.家庭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3]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楊麗珠、楊春卿.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選擇[J].心理科學,1998.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21-02
作者簡介:趙艷敏,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