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志(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
人學的發(fā)展歷程與啟示
劉成志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人學研究的歷史上,東方以中國為代表,西方以古希臘為代表,二者在研究方向與認知程度等方面并不相同。近代以來,西方人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由片面認知到科學認知的過程。人學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為當今社會提供啟示。
關鍵詞:人;道德;唯物主義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精神世界也不斷拓寬,我們開始重新反思我們自己,開始注重對人性的追問和對自我的完善。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等一系列理論的提出,更要求我們對何為人,尤其是何為人性有一個了解。
中國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基本都是從道德層面來理解人性的。從孔孟主張的仁義禮智,直至宋明程朱理學的克制欲望、天理合一的境界,都將人性或人的本質(zhì)歸結(jié)為倫理道德。儒學認為,人的價值只有通過遵守道德,維護倫理才能實現(xiàn)。沒有綱常倫理,沒有道德約束,人就會迷失方向或誤入歧途。直至今天的中國,人性一詞仍具有道德品質(zhì)和良知的含義。
相比中國古代,古希臘對人性的追問更為抽象,也更接近當今哲學領域?qū)θ诵缘难芯糠懂?。古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之謎”反映出古希臘人對人這一概念的基礎認識。蘇格拉底也強調(diào)要認清自己,明確指出認識自我的重要性。智者學派也將希臘哲學從研究自然轉(zhuǎn)向研究人自身。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1]更是將人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唯我獨尊的高度。
可以看出,圍繞“人是什么”這一問題,古希臘和中國儒家思想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中國自古就生活在平原等一些地勢平坦地區(qū),人與人之間交往密切,來往頻繁,因此人們更加注重人際關系和相處之道。而古希臘地勢崎嶇,三面環(huán)海,使他們產(chǎn)生一定的危機意識,更注重個人的生存和安危,使古希臘強調(diào)以自我為中心看待萬物。由此觀之,人性的形成發(fā)展深受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
人性即為人的本質(zhì),這是任何研究哲學的人都會遇到而且無法回避的問題。在近代西方哲學研究史中,康德明確將主體性,即人性置于哲學研究的核心,但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哲學家對人的研究一直陷入唯心主義。直至費爾巴哈提出人本唯物論后,人學研究才得以走上唯物道路。馬克思又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重新論述了“人”這一概念。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并且“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2]。馬克思的人學觀點徹底劃清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也擺脫的形而上學對唯物主義人學觀的束縛,人學研究由此上了一個新臺階。
縱觀東西方人性追問的歷程可以看出,人性這一概念在東西方有著不同的涵義,東方將人性作為人最一般的道德底線,用人性這一主觀形態(tài)來約束人的客觀行為;而在西方人性被認為是人在社會中的生存欲望和利己心理,認為人性是人之共性,是不能簡單的用道德上的善和惡來衡量的。這兩種不同角度闡釋的人性不能混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建設過程中就過分強調(diào)人性的道德層面,錯誤認為人性只是共產(chǎn)主義信念共產(chǎn)主義道德,忽視了人性追求利益和自我滿足的一面,因而出現(xiàn)了人民公社等平均主義作風。改革開放后,黨承認并合理利用了人民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這一人性特點,出臺了按勞分配、允許非公有制經(jīng)濟發(fā)展等政策措施,極大促進了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同時,也強調(diào)發(fā)展精神文明,物質(zhì)精神兩手抓,合理運用了兩個不同角度的人性觀。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如何讓人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是我國政府面臨的重要問題。面對貧富差距拉大,通貨壓力加劇,民生問題必須要成為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人不能脫離社會,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又要充分承認人性中追求自我滿足的一面,保障人的全面發(fā)展;既要從全局出發(fā)宏觀解決社會中各種突出問題,又要從微觀著眼,關注個人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
縱觀人學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人性這一概念也具有歷史性,是不斷完善的。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我們不僅對人性的追問會繼續(xù)下去,而且會更深入,更透徹。
參考文獻:
[1]嚴群譯.[古希臘]柏拉圖.阿泰德智術之師[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38-01
作者簡介:劉成志(1991-),男,遼寧營口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