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乞乞科夫并不是作為一個正面人物塑造的,讀者接受的主流也趨向否定,但在今天的歷史語境下,重讀《死魂靈》卻給了我們以新的視角去重新解讀乞乞科夫,探索他身上蘊含的悲劇美,并由此檢索出了一條貫穿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暗碼。
關鍵詞:乞乞科夫 教育 悲劇 問題意識
如果說19世紀俄國現實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作家便是其中引吭高歌的鳥兒,有時喁喁獨語,有時脈脈唱和,有時眾鳴噪噪,有時諧諧成曲。而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歌無疑已經敲出一脈時代強音的主旋律,律高聲動,引動多少巨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逆聲而上,于高歌中聽見悲歌,于乞乞科夫處觸開鋪天蓋地無法逃離的悲劇煙塵,曲盡哀圓。
一、話語權——筆者
乞乞科夫出身是曖昧不明、門第不高的。在他上學前既沒有一個朋友,也沒有一個伙伴,父母的教育也是極其刻板的。上學后對于任何一門功課也沒顯現出什么特別的才能,但在畢業(yè)時卻是一等一的優(yōu)等生。為什么?因為他完完全全發(fā)揚了他父親的訓誡,用一種異化的生存之道混得如魚得水。訓誡是什么?第一,討教師和上級的喜歡比真才實學重要;第二,不和同學來往,除非他有錢;第三,不要為誰破費、請誰吃喝,最好讓人家來請你吃喝;第四,錢比人可靠,有錢能使鬼推磨。他甚至做得更好:一,他只吃別人的、收別人的,還順手“倒賣”別人送他的禮物;二,他費盡心思抓錢,絞盡腦汁地把錢勾到自己口袋:事先備好零食,候只候饞癮發(fā),釣只釣富同學,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只為“敲竹杠”?;▋蓚€月時間馬不停蹄地訓練能聽口令做動作的耗子,最后得償所愿,高價出手;三,為了討好教師,他在下課后設法“巧遇”兩三回教師,不住地脫帽致禮,以示敬意。
人際交往中,他坦然地奉行單邊主義,只吃喝別人已顯無恥,“倒賣”禮物又露無情。有趣的是,被吃被喝甚至有幸買到自己送出的禮物的同學倒并沒有生氣或者說并沒有怎么察覺到。就連他的老師,也不過是在困窘的境遇里,借助“籌款”一事才發(fā)現這個“溫順善良的孩子”,“他騙了我,大大地騙了我”(籌款一事:畢業(yè)后,乞乞科夫的一位老師不知何故陷入了貧病交迫、孤立無援、窮困潦倒的境遇,不少同學念及師生情立刻為老師湊了一筆錢,甚至還典賣了自己的必需品,唯獨乞乞科夫推說自己經濟拮據,只拿出了一枚五戈貝的銀角子,被同學們當場把錢扔還給他)。謹慎一點兒分析,也能察覺到他極善于偽裝——披著各種美好,干著各種“好事”。這一點在他為了“死魂靈”(即:買下戶口尚未注銷的死農奴充當活農奴去抵押國家貸款)幾番奔波在偏僻的省城,無論是他初次拜望眾官員就獲得一致好評,還是后來得到了幾乎是整個社交界的迷戀,都能顯示出他高超的偽裝力。這才能特別地表現在與人交往上。
二、話語權——人物自述與人物他評
“我必須用血,大人哪,用血去爭得微賤的生存呀。每走一步都是誘引和蠱惑……都是仇敵,都是一心想毀滅我、侵吞我財物的人?!保ㄗ允觯?/p>
“要知道,我是懷著耐心,可以說,懷著血淚的耐心去掙錢的,是吃盡了千辛萬苦的,不曾像人們習以為常的那樣。侵吞過誰的財產,或者貪污過公款。我為什么要掙錢?無非是為了能夠安度余生,給子女后代留下一點兒產業(yè),為了自己的幸福,也為了效忠祖國,我是一直存著要有子孫后代這一條心得。這就是我要攢錢的原因。我是昧了良心,走了一點兒歪門邪道,這我不爭辯。但有什么法子呢?要知道,我只有在看到直徑走不通,走彎路比走直徑把握大一些的時候,才昧了良心,走了一點兒歪門邪道的??墒俏一藲饬Γ液谋M了心血的呀。要是說我賺了錢,那也是賺了闊人的錢。而那些無恥之徒呢,他們明目張膽成千上萬地盜用公款,侵吞并不富裕的人的錢財,從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手里奪去最后一個戈貝。你倒說說看,這是什么樣的不幸——每一回,果實剛剛在望,所謂唾手可得的時候……突然掀起一場風暴,遇上一塊暗礁,整條船一下子給撞得粉身碎骨……難道我的生活本來還不夠苦,不是風浪中的一葉孤舟嗎?天理在哪里?忍耐、罕見的恒心的報酬又在哪里?要知道我已經先后有三回從頭開始啦;每回失掉一切之后,我都赤手空拳重新創(chuàng)立起家業(yè)來,換了別人早就出于絕望栽進酒杯,爛在小酒店里了。不過,我必須克服多少的障礙,熬受多少的痛苦!每一個戈貝都來之不易,都是所謂嘔心瀝血的結果呀……”(自述)
“巴維爾?伊凡諾維奇,巴維爾?伊凡諾維奇!令人惋惜的不是你在別人面前有罪,令人惋惜的是你在自己面前有罪——你對不起上天賦予你的充沛的活力和豐富的才華呀。你的天職——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可是,你卻埋沒了自己,毀了自己。”(摩拉佐夫)
“唉,巴維爾?伊凡諾維奇,你有的是那種別人所沒有的力量,有的是堅韌不拔的耐心——難道你就沒法沖破障礙了嗎?我覺得,你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勇士的。要知道現今的人全都沒有毅力,全都孱弱無能呀?!保舴颍?/p>
三、話語權——讀者
現在我們能用來定義乞乞科夫的標簽包括“利己主義的天才”“金錢堅貞的愛人”“惡棍”,可以給他加上諸如“唯利是圖”“狡詐無恥”的修飾語,并且這條評價在流動過程中因匯聚讀者的多種個性體驗不斷發(fā)展著。然而長期的讀者接受過程中,對于乞乞科夫的評價多是停留在否定的層面或者略微分析其復雜個性,我們不妨試著從悲劇的角度來重新解讀乞乞科夫。
首先,他為什么會成為“乞乞科夫”?當然不是天生如此,他受的家庭教育就不正當,他的父親在他上學前對他的四條訓誡以及以自己的行為為壞榜樣深深影響了他。而學校教育極力提倡的是聽話、順從,干的是壓制學生的事兒,充當的是杜勃羅留波夫口中所說的“頑固獨夫”。而文本中的社會環(huán)境,整個是追金逐銀、道德敗壞的。包圍他的環(huán)境是無法把他引上一條正道的。但是環(huán)境有這么大的影響嗎?我們是不是應該探尋一下人物自身的原因?但是在這之前,我們也許需要重估環(huán)境的力量,它的影響似乎是比我們想象中大得多。在環(huán)境中,奧涅金淪落了,畢巧林淪落了,羅亭淪落了,而按照杜勃羅留波夫對多余人的分析,多余人可以說是淪落的先行者。他們本身有豐富的才華和力量,然而淪落了。我們知道,多余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極引人注目的群像。一個高素質群體的集體淪落,難道是偶然,難道可以直接僅僅歸結為人物本身?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這種歸因方式固然可以刺激主體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然而我們必須要找到主要原因,找到最省力的切入點,解決問題。冒昧地說,這也許提醒我去考慮一下如何優(yōu)化教育,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而這是否也是作者寫作《死魂靈》的動機之一,就陷入歷史煙塵,不得而知了。
其次,他能以正當手段抵達他所向往的富豪生活嗎?《死魂靈》中當然有讓人艷羨,通過正當手段累積起巨額財富的榜樣——康斯坦丁,然而卻并沒有提及他是如何發(fā)家的,我們也無法準確知道他是不是先繼承了祖上的莊園再拓展財富的,因為我們的乞乞科夫是連一個可供管理的莊園都沒有的。更為關鍵的是,在康斯坦丁的莊園,我們固然見到了一切廢物合理利用,生活蒸蒸日上,農民都勤勞、富裕、正派,然而為什么這個莊園里的農民都勤勞、富裕、正派?為什么他們中就沒有懶貨、酒鬼、騙子呢?這實在是一個上帝的伊甸園。這樣的樂園發(fā)展之順利、成功實在和小說中黑暗復雜、勾心斗角、相互傾軋的社會現實構成了一個讓人有點兒不知所云的對照,和惡的現實相比,它不會太稚嫩太蒼白太單薄嗎?這本身就是讓人狐疑的。而乞乞科夫的自述也告訴我們:“要知道,我只有在看到直徑走不通,走彎路比走直徑把握大一些的時候,才昧了良心,走了一點兒歪門邪道的?!倍@然“直徑走不通”的情況是比較多的,然而作為自述,即使是情緒激動的控訴型自述,也包含了比較多的“我”的色彩,只能作為參考,并且即使康斯坦丁的方式難以效仿,也不能完全杜絕乞乞科夫以正派的方式獲得富豪生活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上,可以存疑。
再次,他愿意過正派的生活嗎?他的天性如他自己所說“已經變得粗糙麻木了”,而他的“力量”“毅力”再多么驚人都抵擋不了習慣的力量。第四次奮斗,他被捕入獄,以此為契機摩拉佐夫極力想讓他重回正道,而他的本性整個兒也“受到震動,完全變得柔軟了”,他一度痛苦地扯掉自己的頭發(fā),撕破燕尾服,極為真誠地暗下決心自己要摒棄那種不正派的、追金逐欲的生活而要去安于勞動,安于鄉(xiāng)村,過一種正派的生活。然而當他得知自己只要花30000盧布再打點打點,就能被釋放出獄。這來之不易的對靈魂的拷問、對真我的歸復就全都被輕易拋棄了。只差一步就能獲得新生,然而他還是迫不及待地鉆進套子里,去糊涂刺激地生活。人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可悲。即使已經走到這一步,一旦失去求生的巨大壓力,面對墮落,仍然沒有辦法。這需要鋼鐵般的意志,而他顯然還做不到。他所處的環(huán)境是那樣壞,有的是“一山放入一山攔”的陷阱。關鍵是他的本性已經敗壞,除非死亡能沖擊他的神經,似乎什么都挽回不了他的墮落。一步一步,我們發(fā)現越來越喪失挽回的可能性,乞乞科夫就在物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步一步,我們只能注視著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敗壞他的本性,渙散他的力量,消解他的才能,越熱鬧的奮斗越凄涼。
這或許已形成一個永遠的閱讀空白,等待讀者的填補,召喚著讀者來解決這一問題,即乞乞科夫將走向何方?他究竟有無可能采取正當手段發(fā)揮他的才能走向他的目標?這可能性有多大?這畢竟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他的墮落無論如何都讓人痛心疾首。
四、結語
縱覽19世界俄國文學,可以發(fā)現許多乞乞科夫的兄弟姐妹,冒昧地說一句,多余人這個整體都可以和他劃在一起。他們共同的悲劇感,以及以教育作為重要形成因素而導致的全體墮落,以及無論竭力抗爭還是消極抵抗都避免不了的失敗,以及從人性角度切入的面對現實的無奈感都無疑使他們構成了整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一曲永遠的哀歌。
參考文獻:
[1]果戈理.死魂靈[M].滿濤,許慶道,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杜勃羅留波夫.杜勃羅留波夫選集[M].辛未艾,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
(作者簡介:姜鷹,女,本科,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