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
宜興市閘口鎮(zhèn)永定村,蘇軾手植的西府海棠,一定要去看一看。站在圍墻外,一眼看到林散之先生所題的匾額“海棠園”,兩邊的楹聯(lián)是沙曼翁先生所書“海棠千載好,天遠萬世榮”。兩個當代文人的筆墨與宋代文豪蘇軾的氣息相融合,頃刻間讓我體悟到時代一抹風流的愉悅感。
酷暑中海棠枝葉茂盛,但亂蟬嘶叫,未免有些浮躁氣,葉片也有些打蔫。海棠最美的時刻,應是在春天,工作人員從他手機里翻出所拍攝的視頻。果真,爛漫的粉色籠罩了整個院子,融融曳曳一團嬌,似朝云淺笑嫣然,東坡酒酣后開始筆墨情趣?;ㄒ睬危艘残?,氣韻流淌,空濛靈動,一派天真自然,這都是蘇軾鐘情的。貶謫黃州期間,蘇軾揮筆寫下有關海棠的詩歌: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軾贈宜興友人邵民瞻西府海棠花種,是元豐八年,那時他經歷了黃州、汝州遷謫的人生境遇,又遭逢第四子夭亡,對官場已深為厭惡,人世況味也覺得淡到骨子里了。從他題寫給邵氏的匾額“天遠堂”便可窺見心態(tài)。天高皇帝遠,再也不要來糾纏煩我,春陽苦短,且讓我花下眠、酒中醒!匾額在內室高懸,顏色完全褪去,沒有誰去補色,反倒好,還原了最真實的歷史心態(tài)。
蘇軾是最可愛最有才華的中國文人,是最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這一點,誰也不會否認。在贛州采風的閑談中,不少作家無意識表露了對蘇軾由衷的贊佩。說他在書畫方面的成就,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他為政時的功績,他是釀酒師、美食家、樂天派……他玩什么精什么,幾乎是人間獨一無二的人。就連林語堂,也以寫蘇東坡傳為樂,覺得“若說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是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蘇東坡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其中和宜興的結緣,值得回味。先讀那首《菩薩蠻》。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游。有書仍懶著,且慢歌歸去。筋力不辭詩,要須風雨時。”
我想,一定是宜興的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好友蔣之奇、單錫的熱情款待,讓備受生活坎坷磨礪的蘇軾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感覺,所以他“買田陽羨”——這四字也成為了高考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釋義為:辭官歸隱。
從陶淵明開始,中國士大夫文人大都有這樣的向往,頭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邊田間,當一個農人,當然他能做好詩,能吟詠,好飲酒,酒后酣然能月夜登城徘徊。林語堂點評說這是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希望人應該就是這樣一副面貌出現。
官場蠅營狗茍,小人總是在不設防的狀態(tài)下會捅人一刀。蘇軾又是性格耿直的人,遇有不愜心意之事,就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所以命運多舛。如今還是乘一扁舟,縱情山水——去那古木參天掩映下的芙蓉寺參禪感悟人生,抑或在東氿瞭望滿目青山,看一碧溪水緩緩注入太湖,更為瀟灑的事是汲水煎茶,“大瓢出月歸春甕,小酌分江入夜瓶”,一壺在手,風流云散。歸去來兮,清溪無底。我似乎看見蘇軾走在閘口鎮(zhèn)上,赤著腳,挽著袖管,敞開袍子,不拘小節(jié)地和百姓討論農耕、水利;清晨他又從丁蜀老街探出頭來,拎著壺,原來是和制壺人漫談了一宿。
我尤其喜愛他率性而飲、飄蕩人生的狀態(tài):“早發(fā)宜興,飲酒一,醺然竟醉,置拳幾上,垂頭而寢,不知舟之出。問外究觀風味,使人千載想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