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艷
【摘 要】語文教學中,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課文、老師、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的運用,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學習。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因素;運用
教學工作既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又是一項開發(fā)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調動學生的情緒力量,是課堂教學擔負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F(xiàn)行語文教材文質兼美,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璀璨奪目美的世界。因而語文教學中運用情感因素至關重要。
一、情感的含義
所謂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與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適應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正情緒使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有助于激發(fā)學習熱情,對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情感因素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愉快的感覺,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就會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既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抱有強烈的愛,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創(chuàng)造有利于教學良機的氛圍和情感基礎。
情感因素是思維發(fā)展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而,語文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fā)現(xiàn),利用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完成學習過程,享受獲得成功的快感,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情感因素是課文、老師、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情感因素是完成語文教學工作的介質,語文教師要善于把古今中外典范文章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學生。用濃厚的情感去誘發(fā)學生的主觀感受,從而使學生更深一層明確情理。
三、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情感因素
由情感轉化而來的學習內驅力很大,維持時間也長,一個對語文學習熱情較高的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往往會積極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如何運用情感因素。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文章不是無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和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情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進入預定角色,產生情感體驗。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渲染情境,還可用講故事、表演、實物演示等再現(xiàn)文章設定的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播放荷塘月色的錄像,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輔之以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于仙境般的奇麗景色之中,即使學生飽覽了仙境般的美景,體驗作者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深切情感,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領悟了文章寓情于景的寫作特色。
2.動之以情,強烈感染
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響周圍的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與之相近或相聯(lián)系的情感。同樣,別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和影響自己。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學生也會感覺無聊,沒有精神。如果教師精神飽滿,學生也會充滿激情。所以教師一定要表現(xiàn)出旺盛的精力,示范要做得準確而瀟灑,語言要清楚而精煉,聲音要響亮而優(yōu)美,表現(xiàn)出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tài)。如我的一位同事在講《百合花》時,被小通訊員舍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感動得哽咽住而無法繼續(xù)講課,全班竟也抽泣靜坐好長時間,就連平時調皮的學生也流下了眼淚。
3.行之于情,親身實踐
情感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發(fā)展、成熟起來的,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實踐活動是豐富情感的有效途徑,是推動情感的動力,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要從實踐開始。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趣味性,讓學生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練習活動,如將語文教學中既枯燥又乏味的內容采用對話、表演、競賽等形式隨時滲透于教學過程,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體驗美好情感,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練習中逐漸學到知識,培養(yǎng)技能,提高智能,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4.曉之以理,以理激情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時間、環(huán)境、條件和學生的特點,靈活確定和運用情感因素,以達到預期目的。讓學生理解的道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厚。讓學生理解相關的道理,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有效途徑。但是,在說理中,教師要以生動的事例,采用平和的語言,融洽的環(huán)境進行誘導,就是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與學生的感情交流熟悉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循循善誘,要學生自覺認識教師的真誠,并自然產生“親其師,信其道”,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以理激情,情理交匯。如在講授《項鏈》一文時,在學生細讀課文后,激起他們對女主人公悲慘遭遇的同情之余,引導他們分析女主公悲劇形成的原因是否就是一串項鏈,使學生們認識到只要虛榮心存在,即使這次項鏈不丟失,以后也會有別的悲劇發(fā)生,從而樹立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被虛榮心所困惑的真摯的情感。
總之,情感因素的運用是教師樹立威信,組織教學,激勵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中外教育家、學者關于情感教育的語錄》
[2]《決策探索》,2007年5月A刊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
[4]章志光.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