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寫字教學中新增了一條關鍵性建議:“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到隨堂練,天天練。”之所以有這樣的建議,主要是現(xiàn)在小語課堂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
隨著課改的深入,小語閱讀異彩紛呈,精美的課件,巧妙的閱讀點播,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這些無不令聽課者沉醉入迷。于是,部分教師在課改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就怕課堂內容浮淺,一節(jié)課下來,只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抽出這節(jié)課中教師認為最難的一兩個字進行指導,經(jīng)常是教師剛指導完,或學生剛動筆寫一兩個字,下課鈴就響了,毋庸置疑,低段閱讀教學的“趨高”正在一點一滴地擠占低年級學生課堂寫字的時間,許多教師重指導輕實踐,往往就是把指導寫字和學生練字的時間省略了,識字教學“重對輕好”,把大量的寫字練習放在課后,這些勢必造成學生寫字基礎不扎實,筆順錯誤情況嚴重,錯別字比比皆是等現(xiàn)象。
我覺得這“10分鐘”增加的很有必要,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移作他用。
一、合理安排“10分鐘”
要落實“10分鐘”,我們必須要減少閱讀課中的繁瑣分析,做到目標相對集中,環(huán)節(jié)盡量簡約,追求一課一得,擠出寶貴時間用于學生寫字?!?0分鐘”里練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明示,是“隨堂練習”,也就是說,在語文課上,要圍繞課文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寫字教學和訓練。根據(jù)教材安排,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科學指導,務求實效?!?0分鐘”是一次性用,還是分散在一節(jié)課中進行,是安排在課前用于聽寫,課中用于生字書寫,還是課尾完成抄寫等作業(yè),教師可以視課時進度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二、科學運用“10分鐘”
這“10分鐘”要想有效果,不能盲目地拋給學生,必要時要有教師的科學指導。教師的指導可采用如下方法:
1.讀帖。在教學中,我始終要求學生要認真讀帖,“讀帖如讀書”,要仔細讀,一讀結構,二讀筆畫。把每一個字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不僅要看清間架結構,如:上寬下窄、左低右高等,還要看清筆畫順序、筆畫布局、位置等。
2.范寫。我覺得此方法最有效。教師范寫,邊寫邊口述寫好該字的要領,提醒學生該注意的地方。學生觀察,可以從教師的范寫中直接領悟書寫要領、注意事項,目識心記“起筆、運筆、收筆、提筆、按筆”等的動作,效果甚好。
3.臨寫。要求學生老老實實地照著寫,做到不變形,不走樣。
三、持之以恒“10分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一手好字,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也非一日之功,要堅持天天練習,持之以恒才有效果。每天的10分鐘寫字,不宜過多、過難,字數(shù)定量,比如,現(xiàn)在三年級的學生,除真正的寫字課外,我要求他們每天練習寫5個生字,每個字寫3遍即可。因為寫多了會增加學生的寫字負擔,寫少了達不到寫字的效果。照這樣,如果從第一學段開始,天天練,年年練,三個學段都一以貫之,我們一定會看到可喜的效果。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智慧,中國書法將漢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藝術融為一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寫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其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寫字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增進學識修養(yǎng),最終達到“寫字育人”的目標。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