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為了適應本民族和出口的需要,在宋代瓷器的發(fā)展基礎上對瓷器的器型做了很大的改變,那么這些瓷器器型的一般特征是怎樣的形態(tài)?影響瓷器器型的因素又是哪些?這些問題均有待解決。因篇幅有限,本文謹從幾何形態(tài)的層面來分析蒙元三大窯廠瓷器的一般器型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幾何形態(tài);元代;瓷器;流通
1 蒙元瓷器背景
中國陶器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xiàn),到了漢代時人們在陶器的基礎之上發(fā)明了瓷器,隨后行銷海內外,迄今為止,瓷器工藝仍居世界領先地位?!爸袊掌?,發(fā)明于伏羲神農之時,而瓷器的名稱始于漢代,真正成功于李唐。宋代瓷業(yè)大盛,定、汝、官、哥、均等垂名千古,明人繼之,宣德、成化之作尤為特出,清代則古雅渾樸,不如前人,然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乾所制,更有出類拔萃之概?!盵1]此句道出了中國陶瓷發(fā)展的概況,唯獨省略了元代瓷器的發(fā)展,近年隨著打撈元代的沉船,許多學者紛紛研究元代的陶瓷,并有著作,認為元代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筆者所見略同。自蒙古族建立元代帝國以來,便以廣袤的疆域和龐雜的人口著稱于世。它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盵2]為了便于統(tǒng)治,他們開始大修交通道路,“承宋急腳趟擴展至急通鋪”這些急通鋪是10里、15里、20里設一鋪,可見其交通發(fā)達,方便各族人民交往和交流。而且元代時,青花瓷器的制作技術相當高超,其燒成質量好,釉色光亮,“瓷釉配方:釉灰為8%~9%,釉果為91%~92%,燒成溫度在1230℃~1270℃。景德鎮(zhèn)元青花采用的色料是含低錳的鐵鈷共生鈷礦”,[3]并遠銷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
2 元代瓷器的一般器型特征及裝飾特色
蒙元之際,瓷器在繼承宋代瓷器的基礎上大有發(fā)展。“1976年在韓國西南海岸的新安海域打撈的一艘中國元代中晚期的沉船上共發(fā)現(xiàn)陶瓷器16792件,龍泉青瓷占9693件,居首位……在元代對外銷售的瓷器種類中,龍泉窯青瓷居首位。”[4]因龍泉窯毗鄰海水,且瓷器不宜碰撞,所以海運到國外極其便利。龍泉窯以生產(chǎn)大型器物為主,有的花瓶高達一米左右,大盤口徑達到60厘米,且胎體趨于厚重,如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收藏的一件元龍泉窯印牡丹紋喇叭口瓶,高達71厘米。[5]器型整體分三段,卷沿敞口、直頸、斜肩、鼓腹、矮圈足。器型巨大,口邊刻有一周銘文,有“泰定四年”(1327年)銘款,頸上方有排列有序、粗細均勻的裝飾性圈絡,恰圍繞住整個瓶頸。頸中有凸雕的纏繞性牡丹紋葉,疏密有致。鼓腹之處是這個瓷器的主題裝飾物,它承接瓶頸處的牡丹葉子,在鼓腹處加以擴大至繁茂,其葉子的脈絡及牡丹含苞欲放的姿態(tài)均在瓶上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來,活靈活現(xiàn),是龍泉窯的佳品之一。
除龍泉窯之外,磁州窯生產(chǎn)的瓷器也大多造型高大、渾圓。且窯廠遍及中原地區(qū)的黃河南北。整體器物較宋代顯得胎體厚重、胎質疏松、掛釉大多數(shù)都不到底。制作簡率,多為日常器具。例如,磁州窯的白地繪有黑花龍鳳紋四系壺,高達58.8厘米,口徑14.4厘米,底徑16.5厘米。[5]此壺比宋代的壺身高出許多,橢圓形鼓腹,四個拱耳各連接于肩上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頸處,有刻得整齊的圈紋。壺的裝飾很有特色,分上下兩部位。鼓腹的上部位為白底黑花,圖案是典型的云龍紋。一條躬身彎曲度大的龍似在騰云駕霧,身邊繚繞的是吉祥云紋。畫面具有故事性和寓意,寓意祈求龍王的護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鼓腹的下部位涂滿黑釉,增大了器物的形體與沉穩(wěn)感。從視覺上來說,四系壺上黑花龍鳳紋黑白對比分明,沖擊力強。這一時期的瓷器白色居多,因蒙古族崇尚白色,他們的衣服多為白色,旗子用白色,元代皇帝的帽子也是白色。在他們的觀念里,認為白色是一天的開始,象征著光明與希望。
鈞窯生產(chǎn)的器物在元代之時行銷海外,造型一般較為厚重巨大。產(chǎn)品多為民間日常生活用品,如出土的月白碗,黃胎青釉,高7.6厘米,口徑19.3厘米。此碗敞口、淺壁、小圈足。胎厚、釉濃,垂如蠟淚。碗內外均敷的是月白色青釉,口沿呈現(xiàn)紫色。釉面布滿細小點狀紫斑紋。足圈露胎呈現(xiàn)黃色,碗心有葉形褐色斑紋。較宋代,這樣的碗偏大,便于乘大量的飯食。
以上的元代三座大型窯廠生產(chǎn)的瓷器大多具有大、高、胖、圓的幾何特點,且多為平口,上窄下寬。這些高大的器型在元代形成了一種規(guī)制并大量生產(chǎn),形成這些高大器型的成因為何,筆者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3 形成蒙元高大瓷器的成因
首先,中國的器皿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器型的大小受日常習俗的影響?!霸髅笤煨褪苊晒藕鸵了固m影響最為突出的是元青花日常用器尺寸增大。蒙古人和伊斯蘭人喜歡將食物置于大盤、大碗等大型敞口容器中圍坐而食,按照他們的習俗制作的大型碗盤類器皿大量增加,也影響到了中國器皿的尺寸。”[6]這些高大胖圓的器型,不僅能夠多人而食,且占據(jù)空間大,彰顯民族的豪爽之氣。在流通上,高大的瓷器運往阿拉伯國家的居多。
其次是政府實行靈活的經(jīng)濟政策,對瓷業(yè)的控制較為寬松,“浮梁瓷局”除完成貢品外還燒制大量的青花瓷器出口。景德鎮(zhèn)的民窯也得到較大的發(fā)展。蔣祈的《陶記》中提到“一日二夜,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工者擇焉,謂之揀窯”。當窯火熄滅之時,商人們便蜂擁而進,紛紛來夠買好的瓷器,工人把品相好的瓷器和差的瓷器分揀出來供商人出價購買??梢姰敃r的瓷器流通行情甚好,市場需求高大的瓷器,因此窯廠也大量生產(chǎn)。
再次是燒窯技術的進步和原料的改進。在元代,窯廠較之宋代擴大,且大量運用高嶺土。瓷石加高嶺土即是“二元配方”,長石瓷土與長石釉瓷器的燒成對元代瓷器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這種瓷器在高溫下胎、釉才能結合得好,并能為各種釉上彩、釉下彩的瓷器新品種的出現(xiàn)打下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7]運用高嶺土之后,器型經(jīng)燒,也會變得更堅固,利于燒制較大的器型。
最后是元代貢品的需要,皇家需要大的瓷器用以裝飾門面?!爸猎迥辏迷桓×捍删郑ㄖ日似罚?,掌燒造瓷器,并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可知,皇家的需求是我們今天見到高大元器的主要因素。[8]
綜上所述,在元代時瓷器的器型特征是瓷器增高變大,也為瓷器表面的裝飾留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元代瓷器的裝飾題材遠超以前任何時代,且元曲中的戲劇人物像、纏枝花葉等,圖案布局層次繁多、密度大,一般五六層,最多達十余層,并且在裝飾中融入了多民族的文化。這些繁密型的圖案和高大的器型,迎合的是普通大眾和皇家貴族喜好花團錦簇的普遍心理,高大的器型和裝飾是雅與俗文化的綜合代表,也是多元元素對立的綜合美。
參考文獻:
[1] 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4:1.
[2] 宋濂(明),等.元史(第五冊·卷五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6:1345.
[3] 陳堯成,郭演儀,張志剛.中國古陶瓷研究——《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M].科學出版社出版,1987:135.
[4] 桑堅信,馮先銘.中國古陶瓷研究——《綜談元代瓷器窯藏》(第三輯)[M].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90:89.
[5]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449,461.
[6] 高紀洋.中國古代器皿造型樣式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2:62.
[7] 李輝柄,陳煥倫.元明瓷器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11.
[8] 熊寥,熊微.中國陶瓷古籍集成——《元史.百官制》[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6.
作者簡介:婁盼青(1989—),女,河南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