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濤 范亞東
[摘 要]國際貿易課程屬于社會科學原理類課程,適合開展研究型教學。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中“絕對優(yōu)勢理論”說明,研究型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包括從前期的知識準備、理論內容的課堂講授到課程內容的深入研究三個階段,以此促進國際貿易課程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國際貿易課程;研究型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6-0171-02
一、引言
目前,高等院校社會科學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原理類課程和實踐操作類課程。原理類課程是實踐操作類課程的理論基礎和先修課程,在高等院校社會科學的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對該類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專門研究,不僅能夠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而且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教學活動。社會科學原理類課程的主要內容是闡述經濟社會運行與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對經濟社會現(xiàn)象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具有抽象、不易理解和相對枯燥等特點,有些課程還需要有前期的理論準備,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講授已經不能適應該類課程的性質,有必要對該類課程的教學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如果學生理論基礎較差,可能會造成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進而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研究型教學方法是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交流、討論等互動形式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和學術論文的教學過程。
二、國際貿易原理課程適合開展研究型教學
國際貿易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國際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放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內容是經濟學理論研究內容的深化和發(fā)展。簡單說,經濟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交換理論以及市場失靈等。七大部分內容在國際市場上也是同樣適用的,只不過研究的地域范圍由封閉經濟體走向開放經濟體。就研究方法來說,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國際貿易學的研究中同樣適用,主要包括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靜態(tài)分析與動態(tài)分析等。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工具也主要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就均衡分析來說,一般均衡分析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無差異曲線;局部均衡分析用的主要工具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
因此,不論是從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內容、與經濟學的關系還是從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來看,國際貿易原理是經濟學理論的深入與發(fā)展,是一門研究性較強的學問,是一門適合開展研究型教學的課程。
三、國際貿易原理課程研究型教學實踐
基于對理論性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理解,結合筆者的教學活動,以國際貿易原理課程中“絕對優(yōu)勢理論”為例,探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前期準備知識
“絕對優(yōu)勢理論”中涉及的前期知識相對較少,主要是經濟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勞動生產率、充分就業(yè)、規(guī)模報酬和交易費用等。這些概念可以在講“絕對優(yōu)勢理論”的前一節(jié)課末尾時提醒學生課下復習這些概念,以免在課堂上對理論進行講解時占用太多時間。同時,讓學生課下了解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理論的課堂講述
對“絕對優(yōu)勢理論”的課堂講述主要包括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論內容及推理過程、理論的例證和對理論的評價四部分。
1.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講解在18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英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突出英國在當時產業(yè)革命逐漸展開,產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受到國內行會制度的限制,對外貿易活動的擴大受到重商主義政策的阻礙。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亞當·斯密在批判了重商主義的政策主張,在部分吸收重農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在其經典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優(yōu)勢理論”。在絕大多數(shù)教材中都有對重商主義的介紹,但是在有些教材中沒有專門章節(jié)對重農主義進行介紹。在此,教師可以對重農主義作專門介紹,使學生了解其思想。
2.理論內容的闡述和邏輯推理的講解。其講授思路可以是:首先教師可以先用一段話來概括出“絕對優(yōu)勢理論”的內容,便于讓學生清楚、準確的來掌握。然后講解邏輯推理過程,按照“絕對優(yōu)勢”的原則“由交換到個人之間的分工最后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分工和交換”。筆者在教學中首先是介紹了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交換作為人的本能之一,人們?yōu)榱私粨Q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就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實現(xiàn)自己需要的目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個人之間的分工。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前三章中精辟的論述了分工,他通過指針的例子來論述分工是有好處的,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工的理解,可以給學生推薦美國經濟學家倫納德·里德的《I,PENCIL》。再進一步深入的話,可以給學生講解分工也會帶來交易費用的增加等問題。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在專業(yè)化分工帶來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費用增加的兩難沖突中演化出了他的新興古典經濟學。
3.理論的例證。此部分是通過舉例來加深學生對“絕對優(yōu)勢理論”的理解。多數(shù)教材都是通過兩個國家交換兩種商品來說明該理論,讓學生體會通過“絕對優(yōu)勢”的原則進行分工生產,再來進行交換,都會給每個國家和整個世界帶來好處,一般性的教學到此為止也就可以了。但是筆者認為,研究型教學還應該通過對例證的分析逆推出該理論存在一系列的假設前提,如:2×2×1模型、充分就業(yè)、交易費用為零等,讓學生體會任何理論都是建立在其假設前提基礎上的,沒有無條件的絕對正確的理論。
4.理論的評價及應用。理論的評價是在理論產生背景的前提下,對當下社會發(fā)展及理論貢獻所做出的正反兩方面的認識。就“絕對優(yōu)勢理論”而言,進步性主要包括:一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二是第一次論證了貿易發(fā)生的原因,“非零和博弈”代替了“零和博弈”,為資本主義國家開展對外貿易提供了理論基礎。局限性可以通過舉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來說明“絕對優(yōu)勢理論”能夠解釋貿易現(xiàn)象,過渡到該理論只能夠解釋一部分的貿易現(xiàn)象,不能夠解釋全部,如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現(xiàn)象,進而可以承上啟下引出“比較優(yōu)勢理論”。
(三)深入研究階段
一方面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針對理論提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如放松“絕對優(yōu)勢理論”的某一個假設條件會帶來什么樣的結論等。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就課堂講授的有關內容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如《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的關系是什么?“專業(yè)化分工理論的發(fā)展脈絡是怎么樣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古典經濟學基礎是什么等。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整理相關資料,與同學、教師和相關專家進行交流,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學術觀點和學術論文。
[ 參 考 文 獻 ]
[1] 余秀蘭.研究型教學:教學與科研的雙贏[J].江蘇高教,2008(9).
[2] 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學模式及其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9(6).
[3] 王翠琴.研討式教學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6(10).
[4] 宋愛軍,余環(huán)虎.多層次實驗體系教學模式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2(8):17.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