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丹
摘 要 在認知控制領域中,沖突適應指由沖突所誘發(fā)的行為的提升,它反映了人類對沖突所進行的連續(xù)調整。為了考察沖突適應的性別差異,本研究記錄了56個大學生(男女各半)在完成多源干擾任務時的行為數(shù)據。反應時結果顯示,女性的整體干擾效應以及在Flanker和FlankerSimon條件下的干擾效應都顯著小于男性;女性在FlankerSimon條件下的沖突適應明顯大于男性。因此,本研究揭示,女性能有效地控制沖突,并更適應高沖突情景。
關鍵詞 性別差異;沖突控制;沖突適應;多源干擾任務
分類號 B84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7.002
1 前言
多源的干擾信息能對人類目標導向的行為產生干擾。為了靈活地優(yōu)化當前的行為,大腦可能調用認知控制加工來動態(tài)地調整行為沖突(Matsumoto & Tanaka,2004; Miller,2000)。沖突適應是一個典型的沖突調整過程(Gratton,Coles,& Donchin,1992)。
例如,在Stroop任務(Stroop,1935)中,刺激同時包含顏色和語義兩個維度。實驗要求被試對字體的顏色做反應,而忽略漢字的語義。對于一致條件(congruent,如紅色的“紅”字),字體的顏色和其語義一致,語義不會干擾顏色反應;對于不一致條件(incongruent,如紅色的“黃”字),字體的顏色和其語義不一致,語義會干擾顏色反應。被試在不一致條件下的反應時(response time,RT)顯著長于其在一致條件下的RT,二者的差值即為Stroop干擾效應(MacLeod,1991)。根據先前和當前的試次序列,若用cC表示一致試次之后的一致試次,iC表示不一致試次之后的一致試次,cI表示一致試次之后的不一致試次,iI表示不一致試次之后的不一致試次,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試次的干擾效應受到先前試次一致性的調節(jié),此即沖突適應。在RT上有:RT(iI-iC)
為了考察不同干擾類型所引起的沖突適應量的性別差異,本研究記錄了56個(男女各半)健康大學生被試在完成多源干擾任務時的行為數(shù)據?;谇叭搜芯浚狙芯考僭O:(1)如果在沖突控制上存在性別差異, 那么男女被試之間的干擾效應有顯著差異(Yuan et al., 2008),即以干擾效應為沖突控制的指標;(2)如果在整體的沖突適應上存在性別差異,那么男女被試的沖突適應量將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將為認知控制中性別差異的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2 方法
2.1 被試
56個自我報告為右利手的健康大學生被試自愿報名參加本次實驗(男女各半;年齡范圍為19到26歲,平均年齡21.68歲,標準差1.70歲)。所有被試自我報告為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均沒有精神疾病、神經疾病、頭部創(chuàng)傷、藥物濫用和藥物成癮。先于實驗,所有被試簽署知情同意書;實驗之后,獲得一定的實驗報酬。
2.2 實驗儀器和刺激
采用EPrime軟件包將刺激呈現(xiàn)在17英寸的計算機顯示器上(聯(lián)想LXGJ556D,分辨率:1024×768,真彩色,刷新率:85 Hz,黑色背景),以標準qwerty鍵盤記錄被試的反應。被試與屏幕的距離約60 cm,在亮度適中的單間實驗室測試。刺激由白色注視點(+)和四個白色數(shù)字組成(0、1、2和3),數(shù)字用20號Times New Roman字體呈現(xiàn)。三個水平排列的數(shù)字被呈現(xiàn)于屏幕中央,其中一個數(shù)字(目標)和另外兩個數(shù)字(分心物)不同。
一致條件(C)無沖突,目標數(shù)字的語義和它的反應位置相同,分心數(shù)字是與反應無關的數(shù)字0(‘100、‘020、‘003);由于0不對應于任何反應鍵,所以不會對目標數(shù)字產生干擾。Flanker沖突條件(FI)包含低沖突,目標數(shù)字的語義和它的反應位置相同,但分心數(shù)字與目標數(shù)字的語義不同(‘122、‘133、‘121、‘323、‘113、‘223);Simon沖突條件(SI)也包含低沖突,目標數(shù)字的語義和它的反應位置不同,但分心數(shù)字是與反應無關的數(shù)字0(‘200、‘300、‘010、‘030、‘001、‘002);FlankerSimon沖突條件(FSI)是試次類型2條件(高沖突),目標數(shù)字的語義和它的反應位置不同,分心數(shù)字與目標數(shù)字的語義也不同(‘221、‘313、‘112、‘233、‘322、‘131),此種條件包含了Flanker和Simon兩種沖突,干擾最強(Bush,Shin,Holmes,Rosen,& Vogt,2003; Sheth et al., 2012)。根據本實驗的設計,RT(FI-C)、 RT(SI-C) 和RT (FSI-C) 分別代表Flanker、 Simon和FlankerSimon干擾效應。
2.3 實驗程序和實驗設計
實驗程序如圖1。在每個試次中,刺激呈現(xiàn)方式如下:(1)一個0.5 s的白色注視點;(2)一個時間間隔在0.3到0.5 s內隨機變化的黑色空屏;(3)三個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的、水平排列的數(shù)字;(4)一個時間間隔在0.8到1.2 s內隨機變化的黑色空屏。
被試的任務是辨別不同的(目標)數(shù)字并又快又準確地對其做反應。數(shù)字“1”、“2”和“3”分別地被映射到小鍵盤上的1、2和3鍵,被試分別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做反應;“0”是與反應無關的分心物。當被試做出反應后,刺激立即消失;但如果被試在刺激呈現(xiàn)1.5 s后仍然沒做出反應,刺激也將消失。
為了使被試熟悉實驗條件,先于6個實驗block,被試完成具有50個試次的練習block,其程序和正式實驗一致。每個實驗block都包含了145個試次(不分析第一個試次)。在每兩個block之間,被試休息一次。另外,為控制特征整合效應和重復啟動效應(Hommel,Proctor,& Vu,2004; Mayr,Awh,& Laurey,2003),本研究采用偽隨機的方式去掉了反應重復和刺激完全重復的試次。同時,為了確保試次類型0、試次類型1和試次類型2的數(shù)量相同,一致條件(試次類型0)和FlankerSimon沖突條件(試次類型2)各包含了288個試次,F(xiàn)lanker沖突和Simon 沖突條件各包含了144個試次(試次類型1)。
根據先前試次和當前試次的一致性,本研究對所有試次進行了偽隨機的排列(Tang,Hu,& Chen,2013; Tang,Hu,Li,Zhang,& Chen,2013)。如此,本研究總共包含了96個cC試次(一致試次之后的一致試次)、48個cFI試次(一致試次之后的Flanker沖突試次)、48個cSI試次(一致試次之后的Simon沖突試次)、96個cFSI試次(一致試次之后的FlankerSimon沖突試次);48個fiC試次(Flanker沖突試次之后的一致試次)、24個fiFI試次(Flanker沖突試次之后的Flanker沖突試次)、24個fiSI試次(Flanker沖突試次之后的Simon沖突試次)、48個fiFSI試次(Flanker沖突試次之后的FlankerSimon沖突試次);48個siC試次(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一致試次)、24個siFI試次(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Flanker沖突試次)、24個siSI試次(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Simon 沖突試次)、48個siFSI試次(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FlankerSimon沖突試次);96個fsiC試次(Flanker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一致試次)、48個fsiFI試次(Flanker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Flanker沖突試次)、48個fsiSI試次(Flanker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Simon沖突試次)、96個fsiFSI試次(FlankerSimon沖突試次之后的FlankerSimon沖突試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