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熠男
摘 要:莊子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作為自由精神的代表,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其自由思想主要來源于他對個人在世界中所處的種種困境的認識。而如何破解這些困境的思考,《莊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重言來闡述。《莊子》的寓言通過詭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藝術形象;而重言多通過對話體,實現了曉暢明白的說理。
關鍵詞:莊子;自由思想;產生;表達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69-01
一、莊子自由思想的產生
(一)個人自由與社會現實的困境
莊子的自由思想并非憑空產生的虛構理論,其來源于戰(zhàn)國時代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和生存艱難的個人境遇。
莊子生于約公元前369年,正值戰(zhàn)國中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分裂最嚴重和持久的時期之一。此時周王朝和諸侯國中的老牌霸主魏國已經衰落,新興強國秦、齊、趙先后崛起,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于數量和規(guī)模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孟子·離婁上》說“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可見戰(zhàn)爭之殘酷。莊子也在《人間世》中譴責君主.“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焦?!?/p>
除了戰(zhàn)爭,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信奉主張嚴刑峻法的法家,刑罰制度嚴酷迫害著普通民眾,緊緊束縛了個人自由。莊子在《人間世》中借楚狂接輿之口評價當時的社會“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并在《德充符》描寫過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等受過斷足刑罰(跀刑)的兀者。由此他在《在宥》中深深感嘆“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p>
這樣的社會中,民眾時刻處于動蕩、憂患的環(huán)境氣氛,能逃避戰(zhàn)爭和刑罰已是幸運,遑論個人自由了。
(二)生之渺小與死之難免的困境
在廣袤的天地間和漫長的歷史里,人生是無比的短暫、渺小和無助。莊子對此有深刻的理解體會。他在《知北游》中說“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盜跖》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無異于騏驥之馳過隙也。”我們作為單獨個體的人,有生之年與不存在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這樣的一生卻依然要在疲憊和茫然和之中度過,恰如《齊物論》所言“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也難怪莊子發(fā)問:“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此般困惑源自于人對死亡之不可避免的感知和隨之產生的恐懼。莊子看似很曠達,對“必然性的具體形態(tài)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語的心境或情態(tài)”①,但其實他也有著人生苦短的憂慮、對死亡的恐懼和對長生的希冀。因此《莊子》中常常提及“養(yǎng)生”、“保身”、“盡年”等概念,試圖尋找擺脫死亡恐懼的辦法。而對生死問題保持曠達的態(tài)度,恰恰只是對這一困境束手無策的無奈之舉,如《大宗師》中說,“死生,命也?!?/p>
(三)生命意義與世俗價值觀的困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擁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儒家倡導有等級差別的“仁義”,強調“群己”,重視人的價值在社會中的實現,而忽略了個體的狀態(tài)與發(fā)展。莊子反對這種觀念,“首開個人主義風氣”②。他甚至在《大宗師》中認為,仁義道德就像是黥劓之刑,是加在人們精神上的刑罰。莊子對個體的關切遠遠多于群體,認為個體的存在并不以群體為前提與依歸。這種自由思想是對當時社會秩序的挑戰(zhàn)。
法家、墨家、縱橫家雖觀點各異,但本質上都操持著一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但莊子認為功利主義也會束縛人性的自由發(fā)展。如果“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就會導致“以物易性”。因此他在《駢拇》中批判道“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p>
二、莊子自由思想的表達
如何擺脫現實社會和精神世界的人生困境,實現“自由”?莊子通過大量的寓言和重言闡述了這個問題。這些寓言通過詭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藝術形象;而重言則多通過簡單的對話體,實現曉暢明白的說理。這些“自由”的表達方式形成了莊子汪洋自肆的文風。
(一)通過詭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藝術形象
《莊子》中塑造了許多形象生動的人物形象,既有真實存在過的,也由虛構的,大都體現了莊子的自由思想。
先秦諸子中,孔子是莊子提到最多的。然而《莊子》中的孔子儼然成為了莊子思想的宣傳者。像《天道》中孔子和老聃討論仁義之道,反映了所謂的仁義之道恰恰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想要實現自由就要擺脫仁義道德的枷鎖?!肚f子》中還有對莊子自身的描寫,最著名的是《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這表現了莊子“萬物其同”的思想,他認為自由的精神應當打破現實的分際,使得“我”的精神能徹底擺脫軀殼的限制,進入無限自由的境界?!锻馕铩分星f子把自己比為涸轍之鮒,寧為干魚也不愿為西江之水養(yǎng)活,表現出一個不為名利所動的自由形象,說明想要實現自由就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
《莊子》中還有不受禪讓的許由、操舟若神的津人等普通人的形象,通過他們來表達自由就不要勞心勞力,舍棄自以為是的智慧和謀略。如《養(yǎng)生主》中解牛的庖丁傳達了莊子心中“道”的本質,庖丁掌握了牛的結構,“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才能“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也就是說只有掌握了事物之間的規(guī)律,才會不傷物性;如《馬蹄》中治馬的伯樂,說他實際上是在傷馬,暗示了應該遵循“道”的規(guī)律,通過無為而治而保持物的本性,才能獲得精神的絕對自由;又如《外物》中的任公子,他毫不著意,反而釣得大魚,而那些過分追求的人“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于得大魚難矣”,他們則離無為而為的“道”越來越遠,也離自由精神越來越遠。
《莊子》中還有一系列動植物的形象。如《逍遙游》中由北海的大魚化身而成的鯤鵬,說明了自由就要擺脫“我”而游,達到“至人無己”的境界;再如《人間世》中以臂擋車的螳螂,說明了自由要對一切順之化之,無為而為。
(二)通過簡單的對話體,實現了曉暢明白的說理
長篇大論的說理總是枯燥而不易被理解的,《莊子》則使用大量的對話文體來闡述自由思想?!肚f子》33 篇,除《駢拇》、《馬蹄》、《胠篋》、《繕性》和《天下》等 6 篇沒有辯對之外,其余 27 篇都離不開辯對。③這些參與問答的對象和情境往往是虛構的,哪怕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也往往只是莊子打著圣賢先哲的名號闡述自己的思想,有時候甚至干脆成了莊子諷刺的對象。
這些對話有一個鮮明的模式:主方往往是囿于世俗、心為形役的“不自由”的人物,他們在莊子的設定中知識儲備不足、對話技巧較差;而客方往往是超然物外、逍遙自得的“自由”的人物,他們替莊子立言,在設定中知識儲備豐富、對話技巧高超,甚至還擁有打破對話規(guī)則的權利。
如《秋水》中,莊子給河伯和北海若之間設定了七段對話,通過河伯層層深入地提問,讓北海若條分縷析地破除河伯內心執(zhí)著于小大之辨的世俗觀念,逐步揭示出人不應為外物的大小等級等差別所累,而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回歸自然從而達到自由境界的道理。再如《逍遙游》中蜩與學鳩和鯤鵬、堯讓和許由、肩吾和于連叔、惠子和莊子四對對話對象,前者是不自由的世俗人物,在對話中是提問者和傾聽者;而后者才是莊子自由思想的代表者和言說者,分別順勢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才能夠真正獲得自由的觀點,“名者,實之賓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這些放下世俗名利而獲自由的觀點,“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一不為物所滯、順勢而為而得自由的觀點。
對話體使得讀者仿佛置身其境,把莊子有關自由的哲思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現出現,既體現了莊子高超的表達技巧,也恰恰反映了莊子崇尚自由的性格與情操。
注釋:
①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65.
②余時英.中國思想傳統(tǒng)及其現代變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4:26.
③劉生良,鵬翔無疆.《莊子》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