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以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生為本, 從做中學”。實施的主要途徑是以話題為主線,創(chuàng)設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種種情景,并運用語言去解決各種情境下所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而對合作學習或稱共同學習(Learning Together)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展。顯然,把任務型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全面達成教學目標。
一、任務前(Pre-task)要鋪墊
教師可以利用“頭腦風暴”“快速搶答”“集體背誦”“繞口令”等口頭活動,盡可能多而快地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衫矛F(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話題導入新課,激起并保持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還可以組織學生自學新課,把重要的單詞短語、句子和句型在文中勾畫出來。盡量獨立學習,不討論或少討論,盡最大努力猜測詞、句和文章的意思。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一定要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經(jīng)歷體驗和知識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發(fā)展性。
二、任務中(Task Cycle)要合作
1. 督促小組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難免錯用新知識,尤其是對于外語學習者,但這種無意為之的嘗試性錯誤正是通向準確掌握語言的必經(jīng)之路。同時組員的能力有高低,性格有差異,所起的作用有大有小。但是通過小組合作,既可以順利完成任務,又可以讓每個人得到最大收獲。
2. 進行任務匯報。各個小組要推舉一名學生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如“思維導圖”,向全班同學和老師介紹自己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當然在口語訓練課上需要由小組全體成員進行集體表演。教師可以給出一些語言方面的建議,以使他們的表達更加準確。毫無疑問,各個小組會努力使自己的匯報更加精彩,因此,他們會在語言的運用等方面做更多的嘗試和努力。語言正是在這種過程當中習得的。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尷尬:因為組數(shù)太多,所以只有特別積極的小組才容易爭取到發(fā)言交流的機會。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可以做到“兩化”,即“任務微型化”和“任務可選化”。也就是說一節(jié)課布置兩到三個任務,而每個任務都不需要太多的步驟就可以完成,既有效地解決了時間不夠的問題,又保證了必要的教學質量。
3. 進行任務評價。教師應該當場總結本節(jié)課任務的完成情況,并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對各個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如實填寫好評價表格。課后統(tǒng)計各小組的綜合得分并且予以及時公布。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給予表揚或獎勵。
在“任務環(huán)”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常見的問題是,一些教師雖然采取了小組合作教學,卻不是真正的任務型小組合作教學。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師采用的是“以本為本”的,局限于語言層面如單詞、句子、語法和文章的意義等方面的“知識性”教學,而不是采取“以生為本”彰顯語言“實用性”的教學。在他們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只是體現(xiàn)在學生之間“核對和交換答案”而已。當然,不是說語言性的教學不重要,或者沒必要,而是不應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他們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必須讓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具有“實用性”的任務,而語言性的教學只不過是一堂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
三、任務后(Post-task)要提升
完成“任務環(huán)(Task Cycle)”步驟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等,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和評價,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習慣和高效的學習方法。
近年來,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初中英語小組合作教學中采取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yōu)點:
1. 在知識與能力方面:{1}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2}有助于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4}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2. 在方法與過程方面:{1}任務活動化,活動多樣化,趣味性強,吸引力大,參與度高;{2}通過“做中學”,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3}有助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
3. 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1}學習動機更強;{2}團隊意識更強;{3}注重自我發(fā)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增加,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會展現(xiàn)出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