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暉
新課程標準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倡導“發(fā)現性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改變原有的過分強調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按照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思想觀念,將課程內容、教材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把發(fā)現、探討、研究等認識過程突顯出來,讓學生在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學習方式。
但就我近2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小學生大多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年級的增高,“問題”越來越少,或是從來不提問題,或是不愿或不敢提出問題,或是不會或不善于提出問題。這些是造成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兩方面的問題,那么究竟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進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改變教學方式
湖南大學張楚廷教授指出:“我們的目的并不總是讓學生確信,讓他們處在疑惑或質疑之中,也是重要的。讓他們想問、會問,這本身也是目的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币獙W生增強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學問”。要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就要改變教學方式,就要交給問的方法。課堂上我們著重想歐諾個四種形式引導學生發(fā)問:
一是形式性發(fā)問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對于一個句子或一個命題或由這個命題所表達的思想和結構,我們就針對著句子的關鍵詞提問)
二是聯想性發(fā)問(即用相似、相近、相關、相當的詞語去替代并作為疑問提出);
三是異向性發(fā)問(即通常被稱為唱反調的發(fā)問,這種發(fā)問可能某些老師不喜歡,然而卻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所必需的);
四是反思性發(fā)問(即對命題的前提,尤其是對隱性前提的質疑,并由此發(fā)出的問題,這也是難度較大的發(fā)問)。
二、問題意識的開發(fā)與研究
我們采用“三步教學法”(課前參與、課中探究、課后延伸)的一些做法,結合李白堅教授的“換位分析”法(即:先要求學生根據閱讀文章出一道“四選一”的單選題,然后全體做這些題,最后,全班討論訂正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一初讀課文,提煉問題(第一課時)
前半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煉問題”環(huán)節(jié)放在第一課時后半時。學生找到自己讀懂的問題做好旁批,不懂的問題寫在課后,然后“四選一”出題。之后,同桌交流四選一題,并推薦自認為有價值的問題。
二品讀感悟,探究問題(第二課時)
“探究問題”包含兩個方面:(1)針對“四選一”同學們爭論的問題探究。(2)對于深層次的問題,學生若沒有發(fā)現,由老師引導提出,進行探究,以解決問題達成共識。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旨
經過較長時間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摸索,逐步構建起一個有利于小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操作模式。
目標導讀——學生自學——合作探究——課堂反饋——課堂完善
實施這一教學模式,要把握好具體的策略。
目標導讀:教師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根據不同類型學生設計好不同層次課前學習目標和自學提綱。
課前自學:學生圍繞目標自學,自學并掌握相關知識,發(fā)現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試著去解決問題,把自己弄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
課內探究: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走進課堂,此時的學生已不再期盼教師的講授,而是期盼解決自學中所發(fā)現的問題。本著“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思想,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心存的“疑慮”,通過師生、生生的多維合作探究來實現問題的最終解決。此時,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1)呈現問題:導入新課后,學生匯報自學中的發(fā)現問題,教師從中歸納整理,形成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合作探究。圍繞上述主要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充分交流、討論,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法,達成基本共識。
(3)集體交流。根據組內合作的收獲和未解之處,進行組間的廣泛交流,相互取長補短。教師充分參與其中,幫助解決一些難題,使學生認識趨于統(tǒng)一,正確掌握所學的知識。
(4)組織檢測。教師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相應的檢測。一方面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對發(fā)現的問題及時加以點撥。
(5)課堂反饋:教師及時讓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通過教師批閱、學生互查、集體評訂等方式當堂反饋。做到當堂任務當堂完成,不留尾巴。
(6)課后完善階段:依據“學生是學習主體”,也是“自我完善主體”的理論。將學生自我鞏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這一模式,使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老師的作用僅只是為學生搭建一個舞臺,創(chuàng)設一個思維環(huán)境,而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前沿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力促進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三、課外資源中對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教材的內容有限,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好奇心,許多問題僅憑教材,全靠課堂是解決不了的。教師要把學生從課堂上帶出去,動用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提倡學生去圖書館、書店去查閱資料去探究分析,網絡資源也是學生們分析問題的有利幫手。學生們經過搜集、訪問、調查、思考分析一系列的過程要讓學生養(yǎng)成時時刻刻紀錄的習慣,但對于學生的評價不能以解決問題的結果來衡量。
四、取得的成效
1.學生思考與提問意識增強
2.教師的教學思想、教育觀念發(fā)生了轉變,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課堂教學由單向的知識傳授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轉變,實行平等教學和民主教學,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得到了加強。
總之,通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問”,是能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