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平
?
文同故里,人人皆知胸有成竹
□李貴平
著名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文同、蘇軾兩人間的一次繪畫交流。
綿陽文化學者劉泰焰《文同評傳》一書介紹: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10月,文同調(diào)赴陜西洋州任知州。洋州城北有篔筜谷,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攜妻來此悠游,觀竹、畫竹,品嘗竹筍,“自謂偷閑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都常年在竹林里鉆來鉆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fā)燙??晌耐諛优艿街窳謱χ柕哪且幻?,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jié)把有多長,一會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就跟沒事似的。
由于文同長年累月對竹子作了細微觀察,比如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么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么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光影……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鹽亭縣府志》載,一次,文同在與蘇軾的繪畫交流中說道:“畫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
文同畫竹的至理名言,經(jīng)蘇軾《文與可畫篔筜谷偃竹記》一文轉(zhuǎn)述而廣為流傳,后被衍化為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民間素有“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的說法,講的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動筆的時候又不能墨守成規(guī),須隨手寫去,千變?nèi)f化。
四川作家岳定海在《文同的背影》里寫道:“我曾查閱史書得知,文同被后代推崇的一根‘竹子’價值連城:此竹倒垂,從絹本左上順勢而下又突兀崛起,凜冽而挺拔,似乎從高崖垂下,在萬丈深淵之上凌空飛翔,讓人心馳神往,震撼不止。文同這幅《墨竹圖》系中國畫首創(chuàng),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p>
筆者曾在鹽亭縣博物館看到這幅《墨竹圖》的復制件。
文同、蘇軾“發(fā)明”的另一成語“失笑噴飯”也很有意思?!笆婏垺钡姆嬲Z是“令人噴飯”。
《鹽亭縣府志》載,當年,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別人都覺得那里是窮鄉(xiāng)僻壤,但文同十分愜意于此地,因為這里滿山滿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與夫人同去觀竹,晚飯僅有竹筍下飯。正吃間,收到東坡一封書信。東坡除了照例噓寒問暖外,還附詩一首:“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p>
文同,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鹽亭縣)人,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文同與同為北宋文豪的蘇軾是表兄弟,他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司馬光、王安石等人贊許,尤受蘇軾敬重。畫家米芾稱贊文同“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墨竹畫法的新局面。
文同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意謂有如此親戚,對咱“清貧太守”譬喻恰當。文同后來常說:世無知己者,唯子瞻(蘇東坡)識吾妙處。
“噴飯滿案”也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又衍化為“令人噴飯”的成語。
劉泰焰《文同評傳》介紹:文同50歲后疾病纏身,仕途失意。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62歲的文同奉調(diào)出任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驛舍。他死后,家人裝殮停靈,由蘇軾、蘇澈等親友的幫助,運回四川安葬。那段時間,蘇氏兄弟為這一噩耗揮淚不止。
蘇東坡與文同是親家?!皩幙墒碂o肉,不可居無竹”,這既是蘇東坡的自譽,也是評點文同的話。據(jù)說蘇東坡畫竹,很長時間不得要領(lǐng),他追根溯源,反復揣摩文同畫竹的技法,又多次向文同請教,最終也畫得一手好竹。
前不久,筆者和幾名成都攝友驅(qū)車去鹽亭縣永泰鄉(xiāng)文同故里采風。
當年文同的家鄉(xiāng)屬梓州永泰縣,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shè)縣。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廢永泰縣,并入鹽亭。
永泰鄉(xiāng)距縣城60公里,橫亙在嘉陵江、涪江的分水嶺上。這里可謂藏龍臥虎,除了墨竹畫鼻祖文同,之前唐高宗時還誕生了后來名滿天下的宰相李義府?,F(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也出生在不遠處的石牛廟鄉(xiāng)。
那天下午,我們在小山丘連綿森林植被的環(huán)繞下,看到一塊兩米高的圓形土壩,它靠山巖筑墓,由今人題寫“故宋文同墓”。文同墓四周,栽種著密密麻麻的竹林。陽光下,這些青翠的竹子在起伏的山巒間投下層層疊疊的陰影,偶有風過,發(fā)出簌簌的聲音。
當時,很多村民在文同墓前,聽了縣博物館解說員王蘭小姐對“胸有成竹”的解釋后,似乎意猶未盡,紛紛圍住筆者“補充發(fā)言”,熱情可愛。
一個叫劉大龍的漢子說:“作為文同故鄉(xiāng)的人,我們?nèi)绻粫缘谩赜谐芍瘛€好意思呆在這村子里嗎?啥叫胸有成竹?做任何事要先在心頭計劃好,不管是農(nóng)耕還是娶媳婦,不打無準備之仗,是吧?”
“咱中華古老文化不能丟。我們經(jīng)常在家里教育娃娃,一個人一定要先有孝道,懂得孝道后他才曉得感恩,才曉得好好學習,娃娃懂得這些道理后學啥就快了,也曉得自覺自愿對親人感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感恩。”一個叫劉國武的村民這樣理解“胸有成竹”。
部分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吳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