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愫 (云南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 674100)
淺議宋朝繪畫審美理念
張 愫 (云南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 674100)
宋朝審美理想溫潤而內(nèi)斂,風格含蓄蘊藉,在繪畫的人物、山水、花鳥的中表現(xiàn)十分到位。
宋朝 溫潤;內(nèi)斂;花鳥;山水;人物;文人畫
宋朝是中國儒學復(fù)興的時代。宋瓷是中國瓷器的造詣高峰,作品都潤凈無暇,光澤柔和,風格含蓄蘊藉,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儒家的審美準則,因此決定了宋朝審美理想所在。追求韻味,溫潤而內(nèi)斂成為宋朝美學的共同趨勢,造就宋朝美術(shù)在歷史上成為一座高峰。
宋朝繪畫花鳥類團簇錦繡,光彩灼爍,留下無數(shù)詩情畫意的畫冊。寫實功夫是宋代畫院的傳統(tǒng),這一類花鳥珍品在數(shù)量上十分可觀,美不勝收。林椿的《山茶霽雪》縱25厘米,橫26.5厘米,畫折枝山茶,上積白雪。中國畫中的白粉,點綴而成積雪,潔白寒凝,和山茶紅花,相映生色,紅色美而不艷,且用金線勾勒花瓣,益增富麗之感。《山花墨兔圖》,縱37.5厘米,橫42厘米,兔以黑色畫成,在墨色氤氳之中表現(xiàn)耳目口鼻和四肢伸曲的微妙動態(tài)。身體結(jié)構(gòu)無一不用墨色層次顯示出來,觀察入微。在這里,突出了刪繁就簡優(yōu)美典雅的線條,以少筆勝多筆,畫面里的一動一植相映生趣,秀美而永恒的構(gòu)局,達到一理想的完美,表現(xiàn)出一種小巧的情趣。
現(xiàn)存宋肖像《禪宗無準大師像》,不知作者是誰,根據(jù)畫面上的題名,這是一幅友人別離所贈作品,此畫如今保存在日本京都的東福寺。這幅畫像神采奕奕,線條將大師慈祥的面容表現(xiàn)得傳神之至,而鮮艷的服飾也描繪得十分細致有特色。在中國肖像畫中,神肖更甚于形似,內(nèi)斂而流暢的筆法把《禪宗無準大師像》這幅肖像畫中被畫者的本真性情流露得自然,成就高超。
人物畫《市擔嬰戲》,這是一張圓扇頁,尺寸只有25.7×27.4厘米,題款有畫家和完成年代,在畫面不起眼的部分還有“五百件”蠅頭小字。作者善畫人物和界畫,對生活情景觀察入微。畫面表現(xiàn)貨郎到村里被婦女和兒童圍住的歡快景象。天真的兒童拉著媽媽的衣角,奔向貨郎擔。擔上的東西新鮮有趣的東西那么多,連正在吃奶的嬰兒的手都伸過去了。人物刻畫得活潑生動,細節(jié)精妙而細致,實為不止是展現(xiàn)技巧的佳作?!墩蹤憟D》可能是宋時期某位院畫家,主要人物漢成帝、朱云及張禹(成帝的老師)。由于朱云上奏要求成帝處死張禹,觸怒了漢成帝,成帝叫殿前武士將朱云拉去斬首。朱云據(jù)理力爭,攀著欄桿不放手,竟然把欄桿拉斷。后來成帝為他的意志所動,同時也因為將軍辛慶忌在旁鞠躬如也地向皇帝求情,免冠求赦,終于對朱云加以赦免,并令折檻保留原狀,引為戒念。嶙峋多孔的庭園大石直立在人物身后,辛慶忌獨自站在眾人之前,張禹縮在皇帝的身后,畫家利用人物的姿勢和他們在畫面中的關(guān)系來表達個性,緊張氣氛在方寸的畫面的一觸即發(fā),生動而準確的線描,栩栩如生的人物與相互的張力使人覺得回味無窮,不虧為最優(yōu)秀的中國人物畫之一。
中國人對土地山川有著深厚的情感,人與自然是藝術(shù)家一直在表現(xiàn)的主題。如何在畫里建立連貫的空間,以濃淡墨色渲染山川潤澤,追求畫面韻味是畫家們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五代宋初期新畫法出現(xiàn)獲得不少解決的方法。在平曠的陸地或河水上展現(xiàn)無際的視野稱之“平遠”,這種構(gòu)局在宋趙幹《江行初雪圖》有效使用這種平遠構(gòu)局。畫面展開鋪面而來的是一片蕭瑟黯淡的河水和邊角銳利的河洲,二漁人蜷縮在高蹺支撐著的捕魚臺上,只有一塊草席遮擋風雨。遠方空茫的河面掠過一葉平舟,蘆草、河洲、艇舟,使人感覺鋪面而來的江上風霜的凜冽,儼然江面飄飛雪花的景象。范寬作品《溪山行旅圖》在技法上用“雨點皴”統(tǒng)率全局,把黃土高原上特有的立千尺而不頹,表現(xiàn)出一種山川凝森然逼人的陽剛之美,使人產(chǎn)生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主峰頂天立地和 峰頭上草木豐茂,灌木雜亂,線條不露聲色的把樹木石頭勾勒崢嶸雄渾。郭熙《早春圖》畫中央一家人在往返春耕行列中,還畫了細腰之犬先人群奔赴家門的情景,地氣上升春靄朦朧,平野上冰雪融化,泉涓涓而流,山崗雍容大度地垂掛下來。筆墨精妙,煙嵐重深,用云頭皴法,用筆有旋轉(zhuǎn)意思的結(jié)組和韻律,像天空云起的洶涌蔚起,“以云濤作山勢”,畫面引人入勝。
從宋朝的繪畫中看出溫潤而內(nèi)斂無處不在,這種審美促使文人畫的到來顯得順理成章。蘇軾是宋文藝思潮和美學趨向的典型代表。我們且不論他在文學上的巨大影響,他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對文人畫起到了重要的先驅(qū)作用。他提出主張詩畫一律,提倡寫意,文人畫發(fā)展又融進了理學心學的思想,有一種具有深厚哲學背景的文化現(xiàn)象。不拘泥于對事物的細致描繪,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精神和情感抒發(fā)。中國繪畫在此有了新轉(zhuǎn)折,由此發(fā)展新的高峰。文人畫的根本特點是它的價值性。北宋時期,文人畫理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是圍繞“真”的問題而展開。有一則關(guān)于蘇軾的故事寫到:“東坡在試院以硃筆畫竹,見者曰:‘世豈有朱竹耶?’坡曰:‘世豈有墨竹耶?’善鑒者固當賞于驪黃之外?!薄罢摦嬕孕嗡?,見于兒童鄰”東坡等認為,形似的描摹,徒呈物象,并非真實,畫家作畫,文人畫與一般繪畫的根本不同,它是一種超越形式的繪畫,就是要到“驪黃牝牡之外”尋找真實,畫家作畫,是為自己心靈留影。文人畫家所追尋的這種超越形似的真實,真正達到韻的境界。
宋朝繪畫所顯出的空靈、含蓄、平淡、自然的美,正是整個時代的文藝思潮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