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翠?。ㄍ瑵髮W人文學院 200092 )
水的意象與《圣經(jīng)》中的原型——神話原型批評下《沉默》的結(jié)構(gòu)對應
王榮翠(同濟大學人文學院200092 )
運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從《沉默》文本的結(jié)構(gòu)入手,試圖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雙層結(jié)構(gòu),即水這一意象構(gòu)成的表層敘述結(jié)構(gòu)與《圣經(jīng)》中“耶穌”“猶大”“彼得”等神話原型的移位構(gòu)成的深層敘事結(jié)構(gòu)。透過雙層結(jié)構(gòu)的合奏,試圖理解文本背后“海的沉默”與“神的沉默”,吉次郎及神甫洛特里哥的軟弱與救贖,深埋在沉默之下弱者的痛苦,賦予混沌的思維以詩意的秩序。
沉默;耶穌;神話—原型;水
《圣經(jīng)·馬太福音》中,猶大因為出賣耶穌成為耶穌的對位存在,同樣,彼得因為三次不認耶穌,也成為耶穌的對位出現(xiàn)。通過細讀遠藤周作的《沉默》,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吉次郎對神甫洛特里哥的出賣及假裝不認識,與《圣經(jīng)》中猶大與彼得這兩個神話形象具有某種關聯(lián)性。弗萊曾說,“原型是指一個把一首詩與另一首詩聯(lián)系起來因而幫助使我們的文學經(jīng)驗成為一體的象征”,是“一種典型的或重復出現(xiàn)的意象”,1接著又說“神話成為故事敘述的結(jié)構(gòu)原型及文學形式的結(jié)構(gòu)組織原則,規(guī)定了文學的原型結(jié)構(gòu)”。2本文據(jù)此將從神話—原型批評入手,著眼于“水”這一意象組成的敘述表層結(jié)構(gòu)及神話原型組成的深層結(jié)構(gòu),來試圖理解背后的“沉默”。
細讀《沉默》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水的意象貫穿全文,與人物的命運緊密相關?!耙d”作為神的形象反復出現(xiàn),成為具有穩(wěn)定性的結(jié)構(gòu)因素,而“猶大”“彼得”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不少。根據(jù)弗萊的觀點,“在文學批評中,神話最終意味著原型,文學形式的一個結(jié)構(gòu)組織原則”。3在這里神話的含義,不再是對原始性的強調(diào),轉(zhuǎn)而對反復出現(xiàn)的敘述結(jié)構(gòu)原則的概括,或者可以說對應著的不同的結(jié)構(gòu)。神話是“一個總體隱喻的世界”,而文學就是“移位的神話”。4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沉默》中出現(xiàn)的《圣經(jīng)》中的“耶穌”“猶大”及“彼得”,可以作為神甫洛特里哥、吉次郎的原型,或者說《沉默》中的神甫與吉次郎可以看作是《圣經(jīng)》中人物的移位。由于神話原型的作用,《沉默》這一文本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文本,而是能夠與《圣經(jīng)》聯(lián)系起來,吉次郎也不只是神甫洛特里哥的對位,而是成為了《圣經(jīng)》中猶大和彼得的對應,這一復雜的敘述結(jié)構(gòu)孕育著更多的內(nèi)涵。
具體說來,《沉默》中,水的意象貫穿始終,它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或隱或顯的線索的出現(xiàn)來促成故事的發(fā)展,更可以說是蘊含著深意,具有多重象征含義。首先,神甫看到茂吉等人殉教之后感到口渴然后舔海水這一行為,表現(xiàn)出了對水的渴望,而這也構(gòu)成了對“水”這一意象的表層敘述。而后對神甫的描述是出現(xiàn)了十字架上舔醋的基督這一形象,這里神甫的形象與《圣經(jīng)》中耶穌的形象相勾連,于是可以說神甫構(gòu)成了與《圣經(jīng)》中“耶穌”原型相對應的深層結(jié)構(gòu)?!翱诳省边@一簡單的行為,不僅僅連結(jié)著遭受迫害的基督教徒們的生活,這咸澀的海水更是凸顯出神甫生活的不易、追求信仰的艱難,同時暗含著神甫最后能堅守住信仰的希望的渺茫。其次,神甫在逃避追捕、躲躲藏藏的過程中,重新遇到了吉次郎,對吉次郎給的魚干雖然也有些許猶豫但是卻吃了的行為,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神甫對其他人的信任,另一方面,這一行為又具有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作用,因為吃的這個魚干是烤的,缺少水分,導致神甫口渴難耐,才有接下來吉次郎借“找水”為借口,出賣神甫,推動情節(jié)的進一步發(fā)展。兼子遁夫認為,“這里的‘魚干’缺少水,象征著生命之水的枯竭,因為希臘語中魚是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救世主的開頭字母的縮寫,被早期基督徒用作耶穌的象征,吃下這魚干的神甫第二天就感到口渴難受,這不僅是生理上的口渴,更是對生命之水——信仰的渴望。”5于是,神甫陷入危險的境地實則隱含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與象征,同時也為吉次郎對神甫的背叛與出賣這一行為埋下了伏筆,而吉次郎對神甫的出賣與《圣經(jīng)》中猶大對耶穌的出賣相對應,深層結(jié)構(gòu)是對《圣經(jīng)》中的猶大原型的對應。再就是,文本中與“水”這一意象密切相關的是“?!钡母哳l出現(xiàn),“?!辈皇亲鳛閷庫o的靜謐形象出現(xiàn),而往往是伴隨著恐怖的情緒、黑夜、暴雨等暗色調(diào)的詞匯出現(xiàn),這可以說是水的表層敘述結(jié)構(gòu)。同時它又與死亡密切相關,“海浪無動于衷地沖洗著茂吉和一藏的尸體……他們死后,空洞茫然的表情仍在海中擴大,神和海卻依然沉默著”6在神甫心里,海是神的世界的映像,“黑暗中海浪的聲音低沉如大鼓,整晚發(fā)出毫無意義的沖擊、退下,退下又撞擊的聲音”。7這里的海陰郁、冷清,又有吞噬生命的神秘的色調(diào)。冰冷的海水伴隨著神甫的逃亡和教徒的殉教,沉默更使神甫對堅定的信仰產(chǎn)生懷疑,這沉默的海與神即耶穌基督的沉默一致,構(gòu)成神話原型的深層敘事結(jié)構(gòu)。
那么,神話原型的深層敘事結(jié)構(gòu)又是怎樣的呢?首先,吉次郎出賣神甫時,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神甫!請原諒我。我是弱者,我無法變成像茂吉和一藏那樣的強者?!?吉次郎那么做也有他不得已的理由——官府的施壓與威嚇,只是他比較懦弱,沒有勇氣反抗。在這里,他與猶大的原型有對應,可是又有不一樣的地方,即吉次郎背叛這一行為,有其社會背景的特殊性,同時又寫出了人性在面對困境時本能的自我保護以及軟弱性,同時從文本中,我們又能體會到作者對吉次郎的處境有其理解的地方,對人性洞察得很深。
其次,吉次郎多次不認識神甫這一情節(jié),尤其是“當神甫的目光與其中一個像狗一樣充滿乞憐的目光相遇,身體不由得一震——那是吉次郎!”而“吉次郎的視線一旦與司祭接觸,就馬上低下頭,迅速躲入人群當中。”但是吉次郎仍追隨著,就像神甫所想的,“那個人不管到哪里都會跟過來?!?當神甫踏進黑漆漆的圍墻內(nèi)后,吉次郎的身影再一次出現(xiàn),這次他要見神甫,“神甫,原諒我”,“我天生是個懦弱的人,精神軟弱的人,連殉教都辦不到,怎么辦才好呢?”以及“哎呀!為什么我會出生到這世界上來呢?”10由此可見,他的本性并不是十足的壞,但是他有致命的弱點即軟弱、意志不堅定,同時他又鄙視自己的軟弱,陷入自己不被自己認同的悖論當中?!败浫醯难砻鐭o論再怎么施肥都長不好,不會結(jié)稻穗。神父!像我這樣天生就是個懦弱的人,就跟這種秧苗一樣啊……神使我生下來就是一個弱者,卻要我像強者那樣行動。那不是毫無道理的嗎?”11神甫也本真地相信吉次郎的內(nèi)心是善的,叛教和出賣神甫并沒有讓吉次郎的日子好過:“踏圣像的人,自有他的理由,我踏下去的腳很痛??!真的是很痛啊……誰敢說弱者不比強者更痛苦呢?”12文本中吉次郎的形象,雖然在神話原型結(jié)構(gòu)上有所對應,即“三次不認主”,但是他們又有所不同,表現(xiàn)在作者對吉次郎的善良以及對吉次郎棄教和背叛的痛苦的描述上,展現(xiàn)出了吉次郎人性中的全部——善與懦弱,讓我們對吉次郎的軟弱懷著同情的情愫,而不是像對待《圣經(jīng)》中的彼特那樣一味的鄙視和痛恨。
而神甫一方面相信自己的信仰、歌頌神,另一方面他也因為無法理解神的沉默而感到絕望與不解。此時,作者讓另一個特殊人物費雷拉教父出現(xiàn),通過他的口吻告訴神甫那“呼嚕聲”其實是被折磨的教徒發(fā)出的痛苦呻吟,無法繼續(xù)忍受的洛特里哥做出了和費雷拉同樣選擇——棄教,但踏下木板的瞬間,他卻徹底明白了棄教正是對基督信仰本質(zhì)——犧牲精神的堅守,為了其他教徒的得救而舍棄可以救贖自己的。
由此,我們可以梳理出深層原型敘事結(jié)構(gòu)在文本中的發(fā)展脈絡,正如弗萊所說,“神話表明它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被用來賦予混亂的日常事件一種象征的、甚至是詩意的秩序。”13通過神話原型這一結(jié)構(gòu)的對應,更好地理解吉次郎及神甫洛特里哥的形象,以及他們的內(nèi)心所顯示的人性的豐富性、層次性。
弗萊在《模式理論》中提出,“按照作品人物不同水準的標準,虛構(gòu)型文學分為五種模式:神話主人公是神,遠優(yōu)于凡人,不受環(huán)境制約;浪漫故事的人物優(yōu)于凡人,但服從自然規(guī)律;高模仿略高于普通人的人物,如領袖之類;低模仿表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人物;反諷主人公低于普通人。其中,神話是最基本的模式,它作為原型消融到了后來的模式之中,這些模式是‘一系列移位的神話,或者說是一系列情節(jié)套式相繼向與神話相對立的一極即真實轉(zhuǎn)移,一直變?yōu)楫敶粗S樣式,然后再開始往神話回流’。”14于是我們可以把吉次郎歸為“低模仿”,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中的人物,更像是我們普通人,善良又懦弱。所以,我們對吉次郎這一人物形象感到莫名的熟悉。神甫形象的塑造,可以說是由“浪漫故事的人物向高模仿及低模仿的移位”。神甫在已經(jīng)知曉日本政府的“禁教”政策后,仍懷著信念去日本傳教,可以說屬于“浪漫故事中的人物”;而當神甫經(jīng)歷了逃亡、審判和死亡的恐懼,遭受到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后,意識到殉教并不像圣人傳上所描述的那樣轟轟烈烈,而是充滿了悲慘和痛苦,他不禁感嘆:“人天生就有兩種,即強者和弱者,圣人和凡人、英雄和懦夫,強者在這樣的迫害時代,能忍受信仰而被火焚燒沉入海底,可是弱者就像吉次郎在山中流浪,你到底屬于何者,要不是因為司祭的自尊和義務的觀念,或許我也跟吉次郎一樣踐踏了圣像。”15當最后他腳踩圣像及他對自己軟弱心理的剖析時,他更像由高模仿中的領袖人物向普通的“低模仿”人物的過渡。神甫是對耶穌的對應,他最后踩下去的一腳,意義重大。為了救其他的信徒,他選擇棄教,他的形象在無形中又向在高處移位置。在結(jié)構(gòu)上我們可以說,神甫的形象完成了由浪漫故事中的人向低模仿移位,然后又回流的過程。在精神內(nèi)涵上,我們可以說完成了他完成了人性對神性的挑戰(zhàn)。
更進一步,我們對人性與神性有了更深的了解,神性也是以人性為基礎的,我們應該對壓制人性的神性表示懷疑,以此來重構(gòu)對文本的理解,去試圖理解文本背后那巨大的“沉默”。
首先,吉次郎以人性為標準用行動和語言發(fā)起挑戰(zhàn)。在遭遇鎮(zhèn)壓時,他由于害怕肉體的痛苦,稍微被威脅后馬上嚷道:“我要棄教!”不僅如此,他還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為什么主要賜給我這么大的痛苦呢?神甫!我們并沒有做什么壞事呀!”當他的妥協(xié)受到特洛里哥的唾棄時,他一方面不愿放棄信仰,另一方面還為自己辯護:“我天生就是弱者,上帝卻要我模仿強者,那是毫無道理的!”吉次郎表面上是一個懦弱者形象,實際上是對人性軟弱性的濃縮。在吉次郎看來,人的需求高于一切,甚至高于信仰。如休謨所說:“德的本質(zhì)就在于產(chǎn)生快樂,而惡的本質(zhì)就在于給人痛苦。”16從人性趨利避害的角度,吉次郎因為需要信仰所以皈依、懺悔,因為害怕肉體痛苦所以遠離危險,而這些都是人性的正常反應。
其實,他塑造的“弱者”的形象,正是我們普通人所具有的特點,我們作為人,是有“人性”的軟弱之處的,即使真正信仰神的人,即使想要堅強的人,還是可能被軟弱所絆倒,因為人畢竟是有限的存在,就算充滿正義感的神甫饑餓難耐時,也承受不了吉次郎的誘惑吃了他的魚干。遠藤周作對于人性的刻畫真是到了細致入微的程度。
于是,我們可以說,水這一意象構(gòu)成的表層敘述結(jié)構(gòu)與《圣經(jīng)》中“耶穌”“猶大”“彼得”等神話原型的移位構(gòu)成的深層敘事結(jié)構(gòu)合奏,豐富了《沉默》這一文本的敘事結(jié)構(gòu),同時蘊含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及張力。通過神話—原型批評的解讀,“海的沉默”與“神的沉默”,吉次郎及神甫洛特里哥的軟弱與救贖,深埋在沉默之下的弱者的痛苦構(gòu)成了文本詩意的秩序,為我們理解人性的豐富性、多層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注釋:
1.[加]諾思洛普·弗萊.陳惠,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99.
2.諾思洛普·弗萊.陳惠,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100.
3.美格萊勃斯泰因.裘小龍譯.《關于神話原型批評的一篇導論》.載《文學理論研究》,1989(2).
4.弗萊.《同一性的寓言》,紐約,1963:1.
5.[德]特洛爾奇.朱雁冰等譯.《基督教理論與現(xiàn)代》.華夏出版社,2000:431.
6.[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冢耗虾3霭婀荆?009:60.
7.[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冢耗虾3霭婀荆?009:68.
8.[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冢耗虾3霭婀荆?009:89.
9.[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冢耗虾3霭婀?,2009:184.
10.[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191.
11.[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82.
12.[日]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212.
13.袁可嘉編選.《現(xiàn)代主義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54-55.
14.弗萊.陳惠,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33.
15.遠藤周作.林水福譯.《沉默》.??冢耗虾3霭婀?,2009:191.
16.休謨.關文運譯.陳啟偉選編.《人性論》.商務印書館,2002:103.
[1]張雪.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理論[D].四川大學,2004.
[2]崔營.靈魂的欲望與救贖:遠藤周作文學象征闡釋[J].北方論叢,2010(6).
[3]郭海威.約伯的反抗——遠藤周作《沉默》的神學之思[J].文學界:理論版,2011(1).
[4]馮新平.神的沉默和人的反叛——遠藤周作在《沉默》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關懷[J].南昌
[5]吳丹.從《沉默》中解讀遠藤周作[D].吉林大學,2013.
王榮翠,同濟大學2015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