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山,李琳莉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
?
深耕細作:高校文化之家品牌的創(chuàng)建
黃培山,李琳莉
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
隨著高校學分制在我國實施,學生自由度加大,班級成為形式上的“集合體”,學生成為了集體中的“自由體“,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難以為繼,給高校的學生服務和管理增加了新的難度。另一方面,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各種社會思潮激蕩,大學生,尤其是90后大學生面臨的選擇和誘惑增多,“宅男”“腐女”等文化心理導致大學生極容易游離于集體之外,而忽略了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育人”和“培育什么樣的人”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里打造家文化,出發(fā)點是匯聚共識,凝聚力量
高等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地域文化不同,成長環(huán)境迥異,不利于集體凝聚力建設,不利于個人歸屬感形成。大學里打造家文化,前提是要匯聚共識,凝聚力量,有效彌補班級離散所帶來的集體凝聚力不足問題。
一是營造人文氛圍,塑造文化內(nèi)涵。學生工作的內(nèi)涵從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行為管理和日常生活延伸到藝術、國學等人文領域,引導學生認識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了解文化內(nèi)涵,修養(yǎng)品行,提高素養(yǎng),真正做到全面發(fā)展。自主開展中國傳統(tǒng)美學文化沙龍活動,如茶藝、琴藝、詩經(jīng)誦讀等,讓文化氛圍成為高校人文素質(zhì)教育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是營造關懷氛圍,彰顯集體溫暖。廣泛開展“走寢室,解疑惑,送幫扶”主題服務活動,走訪新生寢室,為新生解疑答惑,鼓勵他們用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對待學習、工作、生活,憑借努力收獲精彩大學生活。高校領導、校友、學長、學姐對寢室走訪,及時了解了學生生活狀態(tài),給剛入校的新生指引了方向。
三是搭建家校連心橋,延續(xù)鄉(xiāng)情、凝聚力量。開通新生家長QQ群,讓新生家長在QQ群里與孩子一起“上大學”,進一步凝聚了家庭在高校育人過程中的協(xié)同作用。從新生一入校開始,助班們每天都會把新生的各種生活、學習照片傳到高校的家長QQ、微信群里。開學第一天報到,學院就向家長發(fā)了四百多張印有學生所在班級班主任、輔導員聯(lián)系發(fā)式以及2013級家長QQ群的小紙條,當天便有100多名家長們先后加入該QQ群。每天學院新生輔導員、班主任都會在群里不定時向家長們發(fā)送新生的最新安排情況,解答家長們的各種疑惑。
(二)大學里打造家文化,著力點是優(yōu)化服務,回應關切
學分制下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由教室轉向?qū)嬍?。隨著寢室在學生服務和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斷體現(xiàn),以公寓網(wǎng)格化管理創(chuàng)新為基礎,擴大和延伸了網(wǎng)格化服務內(nèi)容,推出了立足和服務學生的“學生之家”?!皩W生之家”以生為本,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形式上更加靠近學生、內(nèi)容上更加貼近學生,進而把學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務”與學生的“成長”“成才”這個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立足“學生之家”,實施“陣地前移”、“結構配套”、“文化搭臺”三步走戰(zhàn)略,優(yōu)化服務,回應關切,體現(xiàn)關懷。
一是學生工作觸角向苑區(qū)延伸,送服務進公寓。開放每月第二周、第四周的周四為導師接待日,讓導師走出實驗室、領導走出辦公室,利用公寓樓下的液晶電視,提前公布參與接待導師的相關信息,同學們可以根據(jù)導師的信息作針對性的交流。
二是回應學生關切,提供全方位便利服務。免費開放自行車打氣筒、急救醫(yī)藥箱、圖書借閱、運動器材、公寓基金等物品借記。
三是突出心理安全的優(yōu)先地位,精心呵護學生心理健康。開展輔導員工作日,建立特殊關愛學生檔案,定期約談心理困難學生;通過走訪、談心、幫扶等形式,保障心理預警學生和特殊關愛學生心理健康。
(三)大學里打造家文化,落腳點是傳遞愛心,傳承關愛
大學文化是育人為本的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家文化發(fā)揮著引導人、激勵人、影響人的重要育人作用,其落腳點在于傳遞愛心,傳承關愛,大學生既是家文化的受益者,更應自覺成為家文化的營造者,領跑愛心接力,勇?lián)姑?/p>
一是打造品牌活動,傳遞愛心。將大學德育實踐與踐行黨的十八大精神相結合,與服務宜昌社區(qū)發(fā)展相結合,著力打造“走基層·進社區(qū)·學雷鋒——三峽大學千名志愿者走進幫你工作室”精品活動,去年4月活動啟動儀式在西陵區(qū)中書街社區(qū)區(qū)委會議室舉行,三峽大學學生工作處李瑾處長出席活動并宣布活動正式開始,20名志愿者隨后為西陵區(qū)“愛心小課桌”活動室內(nèi)的20余名留守兒童開展了特色課教習和輔導,截止目前,活動仍在延續(xù),500余名志愿者累計支教600余次,近40余名學生直接受益。
二是建設學雷鋒平臺,傳承關愛。依托高校公益協(xié)會,大力弘揚雷鋒精神,進一步加強對雷鋒精神的宣傳和志愿者活動的引導,重點就學雷鋒分會創(chuàng)建、雷鋒精神弘揚、精品主題活動打造等開展了深入的交流。
家文化發(fā)揮著引導人、激勵人、影響人的重要育人作用,大學生既是家文化的受益者,更應自覺成為家文化的營造者,領跑愛心接力,勇?lián)姑?。大學文化是育人為本的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是凝練了德育主題,把握了育人大方向。將家文化作為德育實踐主題,充分醞釀,穩(wěn)步推進,是十八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精神在高校中的具體體現(xiàn)和生動實踐,是對“如何育人”和“育什么樣的人”的深度思考和正面回應。
二是豐富了教育內(nèi)涵,營造了人文氛圍。在學院系列傳統(tǒng)文化雅集、民族器樂欣賞等中國傳統(tǒng)美學活動引導下,“高校搭臺,學生唱戲”學生自主承辦的文化沙龍活動蓬勃發(fā)展。
三是拓展了公寓服務,彌補了班級成員管理的不足。打造學生之家,推進公寓網(wǎng)格化管理創(chuàng)新升級,精細服務,溫情育人,有效彌補了班級離散的不足。
四是弘揚了社會主旋律,匯聚了青年成長成才的強大正能量。大力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主流價值取向,通過家文化的建設,引導學生看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全體大學生當中掀起“知愛、友愛、傳遞愛”的激情,激勵青年學生搶做“傳遞仁愛、傳承關愛、勇?lián)姑钡南蠕h力量和排頭兵,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漸成長為凝聚愛心、引領校園風尚、傳播正能量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