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華 馬興祥
摘要:大學古典詩詞教學的目的是傳承詩詞中承載的人文精神,挖掘詩詞中讓人興發(fā)感動的力量。古典詩詞的教學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對作家生平經歷、思想心態(tài)的講授是古代詩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部分,因此,必須重視詩詞格律的教學,鼓勵學生學習詩詞吟唱并積極參與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
關鍵詞:古典詩詞;古代漢語;音韻學;格律;吟唱;感發(f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6)02-0123-03
古典詩詞的教學,不但是中文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對傳承中國文化有不容忽視的意義。然而,從目前的大學教育來看,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存在著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筆者試就現存的問題提出一些淺薄之見,以求拋磚引玉,為古典詩詞教學質量的提高略效綿力。
一
目前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很多大學中,古代詩詞教學的目的出現功利化傾向,導致以簡單記誦為目的,忽略了詩詞的真精神。有的老師認為,學習古典詩詞,只是為了寫作時引經據典,或者在交談時展現學識。甚至有的老師讓學生背誦詩詞,只是為了應付碩士入學考試,從而提高考研率。背誦作品是學習古典詩詞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但在無法真正理解作品,不能被作品打動的情況下,只是死記硬背,哪怕能夠背誦再多的作品,恐怕也無法由背誦者而轉變成愛好者,更遑論從作品中去吸收精神的力量。量的積累并不一定會導致質的變化,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并不限于簡單的記誦,包含著涵詠玩味的意思。筆者遇到很多學生,他們能夠背誦大量古典詩詞,但他們并不能深刻理解這些作品,對古典文學也毫無興趣。單純的背誦作品,對于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的意義并不大。
正因為教學目的的功利化傾向,很多老師在選擇作品上出現偏差。在大學課堂上,老師選講的古典詩詞,大多是各種選本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作品。然而,廣為傳播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各種詩詞選本的質量良莠不齊,單純依靠選本去選擇作品,只會陷于重復或是偏見之中。作為一名擔任古典詩詞教學任務的老師,缺乏對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博觀通識,不能通過大量閱讀來提高鑒賞能力,是很難從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挑選出真正好作品的。
還有一部分大學老師在教學中常將作品孤立起來,斷章取義,從而造成對作品的誤讀。很多老師除了對自己研究的作家比較熟悉,對大多數的作家都不曾認真去讀他們的年譜、全集和歷代的注本。他們常常以課時有限為由,忽略對作家生平資料和思想心態(tài)的講解。所以,他們無法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對一些作品的解釋存在偏差,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現象在詩詞教學中屢見不鮮。
目前,大學古典詩詞教學的一個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對詩詞格律的忽視。很多中文專業(yè)的本科生并不了解詩詞格律,甚至分不清古詩和律詩的區(qū)別。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教材編寫的缺失,大多古代作品選沒有涉及作品的聲律特點。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東潤先生選編的六卷本《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從“解題”到“注釋”均未涉及作品聲律特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郁賢皓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從目前大學使用的各種版本的作品選來看,標明作品體裁和聲律特點的教材筆者尚未看到。各種文學史中在分析作品時,也鮮有提到聲律特點的。
二是教學的忽視。聲律教學一直是教學中缺失的一塊,從小學到大學的課堂,很少有老師講授與詩詞格律有關的知識。在一般的大學中,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的教學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很多古代文學的大學老師不懂聲律,而古代漢語、音韻學等課程的開設也無法與古典詩詞的教學很好地銜接,導致學生無法將音韻學的知識應用到古代詩詞的閱讀中來。
三是詩歌刊物和媒體的誤導。大量詩歌刊物將只有簡單押韻、不講格律的作品標注為“律詩”。甚至一些主流媒體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在介紹一些詩歌作品時,以字幕在顯眼的位置標明為“律詩”,事實上那些詩歌是不符合律詩的格律的。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誤導人們對“律詩”的認識,不利于古典詩詞的傳承。
正因為對聲律知識的忽視,很多老師在教學時,往往將古典詩詞當作純文本來閱讀。而中國古典詩詞是文字和聲音的結合體,單從文本的角度進行解讀無法真正領略古典詩歌的魅力。
二
針對古典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改進。
關于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大學古典詩詞的教學,既不是要培養(yǎng)詩詞創(chuàng)作者,也不是要培養(yǎng)詩詞的研究者。比這些更為重要的是,要傳承詩詞中承載的人文精神,挖掘詩詞中讓人興發(fā)感動的力量。我們應該告訴學生,詩歌不只是那長長短短的文字,更是一種生活的姿態(tài),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當你有了讀詩心情,當你學會用詩性的目光注視生活,你會發(fā)現,即使最平凡瑣屑的細節(jié),也處處洋溢著驚心動魄的詩意之美。比如吃飯,原來不只是果腹充饑,還可以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可以是“晴窗雪沫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比如戀愛,原來不只是耳鬢廝磨,還可以是“朱燈滅,朱顏尋”,可以是“梅如雪,雪如人”。給學生講詩歌,最重要的不是讓他們記住某幾個作家,讀懂某幾部作品,而是要喚起他們對詩歌的熱情,讓他們在某一刻能用詩性的目光注視生活。我們教出的學生,不必成為詩人,但至少可以保留詩心。葉嘉瑩先生說:“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fā)之生命的長流,這也正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貴的寶藏?!盵1]如何去延續(xù)這條感發(fā)的生命之長流,才是古典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
選擇第一流的作品來進行講授,是古典詩詞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要做好這一點,一方面是老師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藝術的審美眼光,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教材編選的不斷改進。真正的好作品有一定的判斷標準,如思想性和藝術性、文學價值和文學史價值等都是應該考量的標準。但是,最好的詩詞是從詩人心靈中流淌而出的文字,很多時候又無法用這些既定的標準去考量。比如杜詩,早期的作品選傾向于“三吏”“三別”這樣帶有人民性的作品,而現在的作品選開始更多地選取杜甫到夔州之后作品,如《秋興八首》《登高》等,這些作品無疑代表了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但除了這兩類作品之外,像《贈衛(wèi)八處士》《又呈吳郎》這些作品沒有太多技巧,卻能直指人心,題材沒有那么高大上,卻在平凡瑣細中更能見出真實和深刻,不失為杜詩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正因為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也可能會經歷的事情,它們往往能引起學生更多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詩歌的熱情。所以,我們有理由去期待一套更柔軟也更溫暖的文學史和作品選。
古典詩詞的教學,是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在有限的課時中,不是要盡可能介紹更多的作家作品,而是要將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講深講透,從而讓學生掌握閱讀古典詩詞的方法,提高他們自學的能力。要理解作品,必須先了解作家。對作家生平經歷、思想心態(tài)的講授,是古代詩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部分。錢穆先生曾經提到學習杜詩的方法:“我們讀杜詩,最好是分年讀。拿他的詩分著一年一年地,來考察他作詩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寫這詩,我們才能真知道杜詩的妙處。后來講杜詩的,一定要講每一首詩的真實用意在哪里,有時不免有些過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們固要深究其作詩背景,但若盡用力在考據上,而陷于曲解,則反而弄得索然無味了。但我們若說只要就詩求詩,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為什么寫這首詩,這樣也不行。你還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為著什么背景而寫這詩的。至于這詩之內容,及其真實涵義,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詩的真趣味。他在天寶以前的詩,顯然和天寶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肅一路的詩,顯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詩有不同。和他出三峽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詩又不同。我們該拿他全部的詩,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詩究竟好在哪里?!盵2]這樣的學詩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作為老師在講解某首作品時,必須預先通讀這個作家所有的生平資料和作品。同時,在課堂上,也應該注重作者背景資料的介紹,這樣才能做到知人論世,使詩歌的講解充滿生活的質感,讓那些千年之前留下的文字變得生動和鮮活。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我們必須重視詩詞格律的教學。一些詩歌是和音樂緊密相連的,如漢樂府中有一首小詩《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盵3]單從文字來看,這首詩寫得重復而拖沓,但當我們把它和音樂聯系起來,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這首詩來自漢代樂府,是采用唱和曲的形式來演唱的。前面三句由一人領唱,而后面四句由眾人相和。我們可以想見這樣情形:在江南水鄉(xiāng)的煙波浩渺、蓮葉田田之間,采蓮女們一唱三和,余音裊裊。將文字和音樂結合,立刻使這首小詩變得鮮活而生動。唐宋之后的律詩雖然很多不再用來演唱,但是也可以通過平仄的安排、韻腳的處理,使得聲情與文情相配合,既能深化情感的表達,又能在吟誦之時更為美聽。如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盵4]此詩多用雙聲、疊韻詞,如“清秋”“永夜”“荏苒”都是雙聲,“獨宿”“蕭條”“伶俜”“棲息”都是疊韻,給人音節(jié)諧婉之感。特別是末句連用五個“i”韻字,且“息”“一”都為入聲字,傳達出壓抑的心緒,妙不可言。結合聲律來進行講解,無疑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給學生講授古典詩詞格律的同時,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去學習詩詞的吟唱。葉嘉瑩先生說:“就重認中國舊詩之傳統而言,則熟讀吟誦實在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法。中國舊詩所使用的原是與日常生活口語迥異而全以音律性為主的一種特殊語言,本來凡屬語言的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經常要有講說和聆聽的練習,而學習一種富于音律性的詩的語言,就更需要在熟讀吟誦間對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因此我們唯有透過熟讀吟誦的練習,而學習一種富于音律性的詩的語言,就更需要在熟讀吟誦間對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盵5]葉先生的這段話,可謂行家的會心之語。在注重詩詞吟唱的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學生嘗試去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將詩詞閱讀和創(chuàng)作相結合。寫詩是為了讀詩,只有通過創(chuàng)作,才能真正掌握古典詩詞的格律,也才能在閱讀中更細致入微地去體會作者的用心。
參考文獻:
[1][5]葉嘉瑩.進入古典詩詞之世界的兩支門匙[A].我的詩詞道路[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9,175.
[2]錢穆.談詩[A].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文學論叢[C].中國臺北: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136-137.
[3]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9:384.
[4]楊倫.杜詩鏡銓(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40.
責任編輯、校對:艾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