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娜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
淺析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胡 娜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近些年來,感恩教育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當代大學生在感恩方面的思想認識整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本文通過家庭、學校、社會、自我價值四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分析其相應(yīng)的對策。
關(guān)鍵詞:感恩教育;問題;對策
感恩就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主要包括三個層次:首先是認知層次,即在內(nèi)心認識、了解、認可自身所得到的恩惠;其次是情感層次,即在認知的基礎(chǔ)上,內(nèi)化為回報恩惠的情感;最后即實踐層次,是在萌發(fā)感恩情感的基礎(chǔ)上,外化為報恩及施恩行動,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狀態(tài)等。感恩教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育和發(fā)展受教育者感恩品質(zhì)的教育實踐活動。同感恩的三個層次一樣,感恩教育也經(jīng)過認知、情感、實踐這三個層次,這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促進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施展。
(一)父母養(yǎng)育之恩教育的缺失
現(xiàn)如今的不少大學生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KTV深情唱著《父親》,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著實諷刺。有不少大學生平時不怎么和父母聯(lián)系,只要聯(lián)系,那么就是伸手要錢,從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艱辛,反倒是埋怨父母沒有給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jīng)濟條件,處在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無知狀況。
(二)老師教誨之恩教育的缺失
因為遲到遭到老師的幾句批評,某大四考研女學生強烈不滿,假意給該老師倒水之際,將開水潑在那位老師的臉上,以此泄恨。結(jié)果造成該老師面部、頸部等處嚴重燙傷,直接影響了其正常的教學活動。警方介入調(diào)查此事,該學生得到了依法依規(guī)的處理。該事件中女大學生自毀前途的做法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和咋舌。近些年來類似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師道尊嚴面臨著危機。林語堂先生曾說:“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首先應(yīng)該是通情達理的?!碑斚碌拇髮W生上課遲到、逃課,無視老師、不尊重老師的現(xiàn)象頗多,而且對于自身的不良行為,并沒有認識到有失偏頗,不能反省自己的錯誤,依舊我行我素,偏激者則可能會喪失理智,盲目對抗,做出自毀前程的事情來。
(三)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缺失
一個人身處社會必然要承擔相應(yīng)的社會責任,個人的成長發(fā)展一方面需要從社會中索取,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社會的回報。但現(xiàn)在的大學生有不少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他們強調(diào)的是個人意識,只注重自我價值,自我利益的實現(xiàn)和維護,忽視了對他人、社會的關(guān)心和幫助,自私自利。
(四)自我價值的迷失
近日,我聽聞一個震驚的消息,我的初中同桌,于兩年前自殺,該男生在上初中時,各個方面都很正常。在進入高中學習之際,性格忽然變得怪異,不愛與人說話,上課回答問題時,會說些答非所問或莫名其妙的話語。針對這樣的情況,他的父母在其念大學之際還曾將他帶往醫(yī)院進行心理治療,結(jié)果不甚理想,最后他竟跳樓身亡。
想來,甚覺可惜,尤其是對于含辛茹苦將他養(yǎng)大的父母,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不免悲從中來。當下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不少大學生不堪重負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極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自我價值認識不清。有些人存在完美主義的傾向,覺得自己就應(yīng)該受到所有人的喜歡與肯定,無法忍受別人些許的質(zhì)疑與不滿,內(nèi)心與外界嚴重失衡,做出不可理喻的行為來,這是自我價值意識過高的表現(xiàn)。而另一些人則剛好相反,沒有樹立正確的自信、自尊、自愛的意識觀念,過于貶低自己,害怕失敗,沒有勇氣付諸實踐,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推卸責任、怨天尤人、抱怨外界,這是自我價值意識過低的表現(xiàn)。無論哪種情況,都反映著自我意識與現(xiàn)實的失衡,都是自我價值的迷失。
(一)家庭方面
1.轉(zhuǎn)變教育觀念
在有些家長看來,教育孩子,打罵是必須的手段,其實,不妨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發(fā)展,給予其更大的信心,使他們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學會感恩生活。近期新出的一檔綜藝節(jié)目《變形記》很有看點,無論父母還是孩子,相信在觀看的過程中會有不少的感觸和收獲。
2.培養(yǎng)感恩情懷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家三口在飯桌上吃著飯,卻讓年過古稀的老人拿著破碗獨自在角落里吃飯。有一天家里的小孫子向父母說道:“爸爸、媽媽你們要把爺爺?shù)耐虢o我留著。”父母聽了心里覺得很是奇怪,問孩子要一個破碗干什么。這時候孩子說道:“我以后也要拿那個碗,讓你們像爺爺一樣在墻角里吃飯。”這句話讓他的父母大為震驚和悔悟,趕忙將自己的父親請到飯桌上吃飯。所以,家庭生活中的感恩教育,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首先父母要有感恩的心,尤其是對自己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表達,就像那則小男孩搖搖晃晃給媽媽端來洗腳水洗腳的廣告,父母的言行舉止,不管好與不好,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且影響著他們?yōu)槿颂幨碌膽B(tài)度,影響著他們的感恩情懷。其次父母要有意識地進行感恩情懷的培養(yǎng),多與子女溝通交流,關(guān)心他們的人際交往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的困惑,及時引導(dǎo)。在樂觀看待生活的心態(tài)里是含有一種感恩情懷在內(nèi)的,因為在感恩的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生活對于自己是美好的。
(二)學校方面
1.重視課程教育
高校在開設(shè)必要德育課程的同時,也可根據(jù)學校課程的實際情況,開設(shè)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該課程的實施流于形式,重在使學生在感恩方面獲得深刻的感受,心靈得到觸動,并且身體力行。
2.教師言傳身教
在學校中開展感恩教育,教師的言傳身教起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在與教師的長時間接觸中,耳濡目染,自身的品性多多少少會受到老師的影響。所以,教師為人師表,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鼓勵,善于引導(dǎo),把握時機,將感恩教育用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來。
3.開展專題活動
高等學校在今后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學院、班級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專題活動,可以采用“一幫一”、主題班會、征文比賽等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普及感恩的理論與意義,營造感恩的氛圍。
(三)社會方面
1.營造感恩的社會風尚
一是利用公共媒體的影響力量。比如,CCTV3綜藝頻道的《向幸福出發(fā)》這個節(jié)目,參加節(jié)目的大多是平民老百姓,他們懷著美好的心愿將心中最質(zhì)樸的情感用歌聲來表達,他們用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向社會真情傳遞著每一點感動和感恩。再如,電影《飛越老人院》,相信會引起很多老人情感上的共鳴,引發(fā)年輕人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思考和實際行動上的回報。
二是利用公益廣告的宣傳。有一則小男孩給母親洗腳的廣告播了很多年,其廣告意義應(yīng)該是深入人心的,通過以感恩為主題的廣告,廣而告之人們感恩的意義。
2.開拓感恩行動的渠道
學校僅僅在口頭上進行感恩宣傳是遠遠不夠的,應(yīng)該注重開拓感恩行動付諸實際的渠道。比如,組織進行感恩道德模范的評比與宣傳,掀起學習這些道德榜樣的熱潮。筆者身邊就有獲得“蘭州好人”稱號的兩位孝老愛親的榜樣,一位是我的高中老師,另一位是我的家人。對于他們的優(yōu)秀事跡,由于是親眼所見,所以深有感觸,他們?yōu)槲覙淞⒘松鷦印⑿蜗蟮膶W習典范。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到社區(qū)做義工等形式來回報社會。
(四)自我感恩教育方面
1.正確的認識自我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其存在價值。當下的社會處于轉(zhuǎn)型期,加上紛繁復(fù)雜的網(wǎng)絡(luò)信息時代,令不少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出現(xiàn)偏差。因此,大學生要學會正確的認識自我。歌德曾言:“一個人能達到的最高境地,是意識到他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是認識自己?!贝髮W生要明確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應(yīng)該干什么,認清自己的責任和歸屬,堅守自己的底線,一身正氣,為人處事無愧于心。
2.積極的充實自我
不要輕看一粒小小的種子的力量,那可以是超越一切的。人的成長就猶如一粒種子生命的軌跡,應(yīng)當是充滿力量,收獲豐碩果實的過程。大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前提下,要努力充實自我。具體說來,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制定適宜的階段計劃,最重要的還是要付諸實際,多多練習,多多實踐,勇于付出,在實踐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不怕困難與失敗,還要注重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改進自身各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這個過程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過程,能使他們練就強大的內(nèi)心,感恩所遇到的苦難,做更好的自己。
3.養(yǎng)成感恩的自我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句古語揭示出人應(yīng)有的良知,懂得回報別人給予自己的恩情,就像《感恩的心》這首歌曲中所抒發(fā)的感恩情懷?!疤煊胁粶y風云,月有陰晴圓缺”,世事無常,一個人要想安然地存活在世上,關(guān)鍵在于心態(tài)。當一個人愿意用感恩、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時,就會少了一份抱怨與悲痛,多了一份珍惜和感動。這不僅是一種正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為人處事的人生智慧。所以,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待人處事,不僅提升著人生境界,而且會收獲珍貴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踐行著人生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常凱文.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令人憂[J].教育教學論壇,2016(2).
[2] 王素萍.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
[責任編輯 趙景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9-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55
作者簡介:胡娜(1993- ),女,漢族,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