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視閾下思潮與社會思潮的比較辨析、歷史進程與當代規(guī)諫

      2016-07-25 10:22施欣
      決策與信息 2016年7期
      關鍵詞:歷史進程社會思潮思潮

      施欣

      [摘 要] 思潮與社會思潮是人們共同心理基礎得以形成與鞏固的基本要素,亦是社會文化與政治觀念的集中體現。就歷史視閾考鏡,思潮及社會思潮的辨析與探詢、百年以來社會思潮的歷史變遷和衍變脈絡、社會思潮的當代反思與現實規(guī)諫等,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近代百年以來繁復勃興的“思潮”和“社會思潮”在中國近代百年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且始終保持著良好勢頭。

      [關鍵詞] 思潮;社會思潮;比較辨析;歷史進程;現實規(guī)諫

      [中圖分類號] C0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7-0065-12

      一、思潮及社會思潮的辨析與探詢

      (一)關于思潮

      1.思潮的主要定義

      按照《辭?!返尼屃x:“思潮,是指某一歷史時期內,綜合反映一定階級或某個階層集體利益和要求的共同的思想傾向?!庇?,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思潮,意指某一時期內,在某一階級或階層中,全面體現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觀念情況及社會面貌而具有較大影響的思想趨向與價值潮流。”由此可見,所謂“思潮”就是一種不斷變化發(fā)展、演進嬗變著的思想發(fā)展趨向,也是一種受到社會文化、大眾心理、歷史傳統(tǒng)、文明程度及教育背景等綜合因素廣泛影響和深刻作用的集體思想。有鑒于此,它往往是趨于一致的指向與殊途同歸的判斷,及其由此匯聚而成的共同前進的“滾滾洪流”①。概括地說,其中(核)心是眾人(全體社會成員)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結晶與主張的共舉;其內核,則是一種客觀存在著的、又不斷變化著的強大的普遍的社會力量。思潮,既是人們精神力量的來源,也是公眾價值觀、行動力的思想泉源。

      可以看出,思潮從屬于意識形態(tài)和思維觀念的范疇,并深入到公眾生活與現實視野之中,是人類社會特殊的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與社會發(fā)展程度和與大眾共同心理息息相關、與人們思想狀況和與知識水平密切相連,在國家面貌、民族精神、社會發(fā)展與公眾生活中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廁身其間、擔綱承傳,內容豐富、不斷演變,進而顯示出強大的隱現的潛能與效力。當然,作為社會意識或上層建筑的重要構成要素或組成要件,一種思想或某種思潮的產生與勃興、平淡與歸寂,其原因既是多方面的、多維度的、多重性的,也是深層次的、很復雜的一個融通與交集的過程,除了起決定作用的物質生存、生產方式與社會存在外(即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思想或思潮的提出者、踐行者、檢驗者、改進者、宣揚者與鼓吹者——人——尤其是知識分子與社會精英群體,其素質、心理、性格、氣質乃至于情感、喜好等綜合因素,都難免羼雜其間和置身其中,并且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思潮含義的深刻透視與基本論析

      關于“思潮”的確切涵義與思辨的論述,一度執(zhí)思想界、文化界、輿論界與報界“牛耳”(后歸隱書房、潛心學術)并被贊譽為“文壇巨匠”“新聞巨子”“研究任何學問都無法繞過”的梁啟超先生,是近代以來最早對其進行深入思考與鉆研的學者。而且,洞察力超凡、思辨力絕倫的梁啟超對“思潮”有著其作為彼時知識精英的獨到見解和精妙闡揚,帶有維新改良烙印。

      于1902年寫就的《論時代思潮》一文中,梁啟超就時代“思潮”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說:“凡文化發(fā)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huán)境之變遷,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始焉其勢甚微,幾莫之覺,寢假而漲——漲——漲;而達于滿度;過時焉則落,以漸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1] 1思潮,既關涉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也與國民心理及人文素質須臾不分。此外,他還剴切指出,“吾知時代思潮之為物,當運動熱度高漲時,可以舉全社會各部分之人人,悉參加與此項運動”[2] 55。梁氏的論說,站在哲人的高度深刻地揭橥了:某個時代的“思潮”一旦形成,就好比發(fā)布了一道“總動員令”一樣,之后便如同“滾雪球”一般漸漸地擁有或具備了巨大無比、摧枯拉朽的影響力與作用力,由此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必將順勢而下、勢如破竹。質言之,它必定與社會心理相結合后構成廣泛的社會共鳴,并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從而牢牢占據大眾的頭腦或心理。梁啟超先生對于“思潮”的特點、性質以及其與社會發(fā)展、大眾利益、歷史作用的關系有較深的識見。

      值得一提的是,思潮的誕生與發(fā)展、超越與創(chuàng)新、多樣與開放,和思想家們(尤其是代表一時之選的優(yōu)秀思想家)密不可分。也就是說,思潮的興起與更替,離不開優(yōu)秀思想家、改革家、文學家等等的鼓吹、宣傳與揄揚。因而,研究思潮必須著眼于具有典型意義的思想家,而研究思想家同樣也必然要依據當時紛繁復雜的各種思潮的歷史條件或社會背景(特別是主流思潮對其思想判斷與價值追求的影響與作用,如進化論思想)。唯有“將思想者的思想放置于當時和后來的社會和歷史的語境中進行綜合考察”,才能“既指出它產生的深層次的條件、原因和動機,又揭示出它與其他思想、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復雜因素的互動關系,及其對后世的深刻影響”[3] 4。在具體研究時我們應該做到:一方面,要以思想家的思想來見證思潮的演化;另一方面,要以思潮演化加深對思想家思想的解剖[4] 492。正如李澤厚先生所強調的那樣,“不強調從總的思潮著眼,無法了解個別思想家的地位與意義;不深入解剖主要代表人物,也難以實現時代思想所走過的具體深度”[5] 492。而真正正確的(也是慣常的)做法,則是應該而且必須將兩者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有效地合理地加以利用。毋庸置疑,單一不行、缺一亦絕不可。

      3.思潮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個世紀以前,“思潮”紛呈、“學說”噴涌的局面與景致(若以今人的視角看待或回顧)雖然精彩絕倫,終歸還是隨著時光而流逝,隨著歲月而荏苒,似乎早已成為了“明日黃花”“過眼云煙”。過去的一度盛行、風起云涌的思想“饕餮盛宴”或被眾人所秉持、崇奉的種種“思想大潮”漸次衰微(在現實的聚光燈下顯得并不那么合乎時宜),慢慢消逝并隱逸在了歷史的塵埃中。昨天的“新聞”,已然變?yōu)榱爽F在的“歷史”;現在的“新聞”,也將會變成未來的“歷史”。這是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思潮更替興衰,甚至社會前進、人類進步中帶有普遍性與規(guī)律性的東西(新陳代謝、人事更替是不可逆轉的前行軌跡),是無法抗拒與改變的社會運行規(guī)律與“路線圖”。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強調不能因此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誕泥淖。endprint

      然而,我們的思想“先覺者”和“救國救民”的探路者們,以及“以天下為己任”汲汲于探取救亡圖存真理的先輩們,在精神世界的探險和思想領域的探索(包含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確然留給我們一筆不容低估的厚實遺產與思想寶(智)庫——其深遠意義與巨大價值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挖的“財富”),永遠不能被歷史虛無主義者所輕易抹殺。同時,也充分證明了“不僅當代的諸多文化爭論、思想分歧、政治方略都或多或少地重復著先前的聲響,而且今日社會的諸多公共習尚和觀念共識,究源竟委,都與近百余年的思潮運動有著某種不解之緣,甚至可以找到源頭”[6] 1的結論,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歷史與現實均可相當肯定的一點。

      總之,人類要達到真理的康莊大道,難免要經過一段荊棘叢生、痛苦不堪的路段,總要經歷各種意見、觀點的自由辯論甚至激烈爭論。由于“近現代中國新舊雜陳,各種知識分子的階級地位、文化背景、知識來源、教育經歷、價值觀念乃至精神氣質并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種思潮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相互激蕩的格局”[7]。那么,對于向近現代化①邁進的舊中國來說,要尋求一種有效的救國救民、富強民主的治國方略,重建國民精神上的權威和信仰上的尊崇(如時下“國學熱”的暢行),本非一朝一夕、一家一說可以奏效的,更非畢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

      (二)關于社會思潮

      1.社會思潮的基本概念

      所謂“社會思潮”,有時簡稱“思潮”②,指的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人文環(huán)境、思想氛圍以及歷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厚重民族文化沉淀、穩(wěn)固社會心理基礎之上,具備某種與之相應的系統(tǒng)的理論形態(tài)與學說框架,并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帶有某種共同傾向性的思想趨勢。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及現象,并以一定的理論形態(tài)、言論方式作為先導或依歸,反映特定社會群體的共同愿望和要求[8]?!吧鐣汲薄奔茨承﹤€人或群體、階層或階級在特定的歷史條件與輿論氛圍之下,緊緊圍繞著當時的社會重大問題或主要矛盾、集體抒發(fā)能夠產生較大影響的思想和主張、觀點和意愿的總和[9] 1。而某種“社會思潮”之所以普及與盛行,因之“常常包括或涵蓋各種不同層面(階層)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志心態(tài),借以反映大眾精神與公眾訴求”①。循此,“社會思潮”常被視為“人們思想觀念的一種集中反映與具體體現”,或被看成“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種極為特殊與相當重要的文化現象與組成部分”[10]。

      再者,人們亦普遍認為,“社會思潮”是完整且系統(tǒng)的理性化的思維方式與思辨方法,是在一定時期內“反映某一階級或階層利益和要求、得到廣泛傳播并對社會生活產生某種影響的思想趨勢或思想潮流”[11] 2。更準確地說,“社會思潮”是集中反映某個歷史時期與社會階段的大多數人,對于世界進步、社會前進、歷史規(guī)律、國家觀念、公民意識、法制理念及自身價值、自我實現的基本看法、普遍態(tài)度與一致想法,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判斷好、回答好、解決好和處置好某個特定時期產生的急迫的社會現實難題與出現的不同的個人發(fā)展問題,以滿足世人在社會實踐中不同層次的需要[12]。因此,它往往是人們思維水平、理解方式、心理能力和文化程度的一種及時的反映與特殊的體征,尤在急遽社會變革和劇烈外來勢力(如西方文明所及的思想觀念、價值文化、社會主流)作用下,甚至可狂飆突進。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社會思潮”有或好或壞、或優(yōu)或劣之分,也有或先進或落后、或進步或退步之別②,絕不可來者不拒、皆大歡喜,也不能不問良莠、一律排斥,任何“執(zhí)其一端”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吧鐣汲薄奔炔粫前伟俨〉摹办`丹妙藥”,也不會是貽誤蒼生的“混世魔王”,它必須歷經一番實踐的甄選與揚棄、民眾的辨別與擇采,而后才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孔子:《論語·述而》)。但凡那些反動落后、封建保守以及與社會脫節(jié)、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社會思潮”,其在某種情勢或境遇下(落伍與封閉的屬性暫時被隱藏遮蔽),雖然也會一度流(盛)行,但因其在本質上帶有某些欺騙性與虛偽性,會嚴重地阻礙或延緩社會的進步,必定會被追求生活真諦的人民所杜絕與摒棄。因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展、人民的開化和智識的擴充,被呼喚與肯定的必然是正確且先進的社會思潮。

      2.社會思潮的主要特征與性質

      任何時候、任何階段、任何狀況之下,總要有一種或幾種社會思潮在運行。而且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fā)展與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社會思潮”的推波助瀾,或言都有某種“社會思潮”的潛移默化與暗中助推。因此,“社會思潮”可謂意義不凡、價值與眾不同。事實上,人們常說的“社會思潮”,既可以從自身變化(內部)發(fā)展起來、也可以通過外來渠道(紹介)擴大開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基本表現或主要特征集中為兩個層面的形態(tài):一是社會心理形態(tài),即民眾社會意識中共有的心理傾向;二是主流觀念形態(tài),即掌握一定話語權的知識分子所提供的理論與學說[13] 3。同時,學者陳亮還認為,“社會思潮”具有歷史性、區(qū)域性、群體性、功利性和癥候性等特征,并可以通過“心理形態(tài)”和“觀念形態(tài)”兩個“抓手”或者說兩個“著力點”去影響和作用于社會大眾。

      “社會思潮”是人類社會獨有的人文景觀與現時境遇,是思想大眾平臺與輿論公共空間的特殊表現。概括而言,它是一種特殊的生發(fā)與懷有:既是努力順應、積極迎合社會前進和時代發(fā)展的產物;也是因循、緣由文化及思想的變化、遷延等情況應運而生??梢钥闯?,“社會思潮”必須具備兩個主要特征:一是主要基于現實問題的不斷涌現而產生或言催生出的迫切解決的內在需求;二是關鍵在于符合、順應現實情形與客觀規(guī)律并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形成裹挾大眾的巨大潮流和慣性力量。

      一言以蔽之,“社會思潮”尤其是“新式思潮”對社會秩序和大眾思想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是社會運作的紐帶和形成群眾共識的粘合劑,其意義與價值不言而喻。中國近代以來,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思潮門類繁多,主張各異,但都在為中國尋找出路,思潮的政治色彩濃厚,各種思潮不僅反映不同階級的意志,更反映相異的政治派別的需要”[14] 16。因而,唯有增強對“社會思潮”的預見與觀測、把握與引導,才能有效地遏止不良傾向、扭轉不良趨勢,使之朝著有利于社會整體進步和公共福祉的方向發(fā)展[15] 41。歸根結底,“社會思潮不管其成敗如何,也不管其內蘊的正確程度大小,都從屬于歷史性的巨變,都與某些社會設計有關,因而可以視為都是這場社會選擇的不同答卷”[6] 2。正因為中國近代以來的各種“社會思潮”洶涌澎湃、此起彼伏,所以才促進了國民智力的提高與公民識見的升級。endprint

      3.歷史與實踐是檢驗社會思潮的“終結者”

      從整體上看,一種或幾種“社會思潮”常常是相對宏觀和涉及全局的,而某個政治派別或強勢的個人,由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故,因而很難予以準確全面、客觀無私的評價與判斷。但不管怎么說,任何“社會思潮”都必定要接受歷史與實踐的最終檢驗,正如哲學家霍布斯鮑姆所言:“從短暫時間來看,歷史是由勝利者創(chuàng)造的;從長時間來看,歷史理解的所得來自失敗者。實踐或歷史的檢驗和判定卻是終極的。”[16] 276

      歷史是一面鏡子,實踐是一把鑰匙。它們猶如一盞探照燈,映射著各種“社會思潮”的閃光點與含金量;亦如一道X光線機,讓所有帶著欺騙性與虛偽性的“社會思潮”無所遁形?!霸跉v史公正無私的大法官面前,各類不同的‘社會思潮不管怎樣都不得不接受他極其嚴格的裁判”[14] 1,沒有哪種“社會思潮”能夠例外——哪怕它一度暢行無阻、風行無邊并持續(xù)不斷、延續(xù)至今?!皻v史不是事實的編纂,而是對生命動態(tài)過程的洞見。而且,要求得這一洞見,不能用全景式的掃描,不能用鳥瞰的方法,只能把某些具體的事件分離出來、進行精細的考察,就像拍特寫鏡頭那樣進行深入的檢視?!盵17] 導言 其實,這種方法既能夠從內部也能夠從外部對一種思想、文化、價值和“社會思潮”進行評價。

      換言之,歷史和實踐是最后檢驗、判定與證明某種“社會思潮”正確與否、先進與否的“忠誠試金石”“無私大法官”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根本標準和準確刻度”。也即是說,在經過了歷史的淘汰和實踐的檢驗之后,聰慧的廣大人民會最終明智、理性地選擇一種或數種(如選擇馬克思主義學說、淘汰無政府主義學說)符合其內在要求與根本意愿的“社會思潮”用來指導社會改革與政治實踐——因為,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社會思潮”的推波助瀾與添油加薪。尤其是當今信息時代、民主社會,是一個“社會思潮”主流更加分散、派別更加多元、觀念更新更加迅速的前所未有的時期,“各種社會思潮間相互聯系又相互排斥,……必有自己主動的思考和分析、判斷與選擇”[18]。因而,接受歷史和實踐的檢驗成為了一種必然。

      二、近代百年以來思潮與社會思潮的歷史變遷和衍變脈絡

      (一)百年思潮的發(fā)展梗概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思潮一詞就已經成為我國各類學術文獻及研究論文中的高頻詞匯,在不少清季(洋務運動與立憲運動期間)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等的文章(包括評論、信函、甚至奏折)中均可見其蹤影①,成為“龍墀扶醉賀中興”[19] 866的洋務運動思想的助力器與晴雨表,反映出封建統(tǒng)治者內部開明分子和有識之士,在不觸動封建專制制度和不改變封建統(tǒng)治者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中體西用”為圭臬進行“有限度”的自強御侮的內務嘗試與統(tǒng)治轉向,要求統(tǒng)治階級轉變統(tǒng)治策略,主動學習、引用和模仿西方的一些工具性、理性意義上或技術層面上的與時進步的改革思想(不涉及價值理性意義及終極的文化追求)。譬如,早期政論家王韜、思想家鄭觀應,以及政治家何啟、胡禮垣等人,他們在放下傳統(tǒng)的“蠻夷觀”、拋開固執(zhí)的“夏夷之大防”去“開眼看世界”的同時,也不忘將學習與借鑒的目光投向西方列強及其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與經濟體制,反思中國的落后現實,反省國民的麻木不仁,積極尋求擺脫被動挨打、落后壅蔽局面的方法與途徑,以期中國人民能夠即刻覺醒、中華民族可以迅速崛起,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日報,1999-09-03)。他們的大聲疾呼與不懈努力,用以喚醒民眾、造育新民和救亡圖強、振興民族,以及利于和談(改變和談中被動接受、毫無反抗的宿命)與便于“商戰(zhàn)”(興辦本國實業(yè)抵御外國經濟侵略,不至經濟命脈為他人掌握),目的在于規(guī)避民族淪喪、神州陸沉的頹然趨勢。

      戊戌變法時期,由于甲午戰(zhàn)爭中的“泱泱天朝、華夏上國”“北洋艦隊綜合實力位居亞洲之首”卻敗于一衣帶水、咫尺之隔的“蕞爾小邦”“倭奴之國”(日本歷來被視為“島國”“倭寇”,是博大而強勢的中華文明的追隨者、模仿者和中國各項政治制度、思想理念的學習者——“學生”),戰(zhàn)斗之前的畏葸不前、盲目莽撞,戰(zhàn)爭之時的張皇失措、進退失據,戰(zhàn)敗之后的引頸就戮、束手就擒,致使國民“束手待縛如鳥在籠,俯首乞憐如魚困陸,索重款而不敢辭,割全臺而不敢問,遂令二十三省如幾上肉,任與國之取求,四萬萬人如階下囚,聽外人之笑罵”[20] 182-183,從而被列強視為三流或等同于末位國家,甚或淪為與非、美等殖民地相同的政治地位,“昔日之盛名,化為烏有,不但日本之輕華,變敬畏為欺藐,即各國之與中國,久無釁隙,而群情之敬肆,亦復相去天淵”[21],大國之恥無以復加、民族之辱情何以堪。倘若泄泄視之、掉以輕心,仍猶持此不變、守舊如故,則“數年之后,強鄰環(huán)集,按圖索驥,瓜剖豆析,雖有善者無從措手”[22]。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擊碎了中華民族自我陶醉與自尊自大的幻想,徹底敲響了民族垂危和國家頹喪的警鐘——國危矣、民弱矣。巨大的戰(zhàn)爭失敗、強烈的心理落差與沉重的羞愧悲憤,造成“創(chuàng)鉅痛深”“華夏陸沉”之憂患意識的普遍流行,在反思中反省、在追問中領悟,拉開了近現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大潮的序幕。由此,在一批批先進中國人的催醒與震撼中、灌輸與浸漬下國人的思想漸趨覺醒,四萬萬人組成的“東方睡獅”①由是撼動,知恥而后勇、一往而無前。民族主義意識與民主政治思想開始被廣泛傳播與接受,現代公民意識與現代化國家的觀念在傳統(tǒng)“家國”意識的基礎上有所糅合與升華。因此,言維新、倡變法、喚改良和引西學、鑒西方、圖自強成為了一時之興。

      到了高舉“科學”與“民主”大纛的“五四運動”時期(它既是中華民族新覺醒的表現,又是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反映,更是由新舊學之爭、中西學之爭構成的救亡與啟蒙的雙重奏[13] 33),“德先生”和“賽先生”②被認為是解救中國黑暗現狀、挽救日亟民族危亡和改變死氣沉沉、一盤散沙民眾面貌所開出的一劑“良方”。整個“新文化運動”期間,廣大民眾尤其是知識界和青年一代,相當熱忱地“歡迎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到來”[23],并非常積極和認真地準備“迎接新的時代的到來”[23]。就其實質而言,“五四運動”是古老的中國文明被西學東漸所激活的一場劃時代的文化復興運動,其全方位采借西學和變革傳統(tǒng)的文化主張,揭示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深刻歷史主題,并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6] 233。在“內爭國權、外拒和約”“懲辦賣國賊、收回我主權”的號召與倡議下,在“中國向何處去?”(即中國未來的道路和前景)的終極思考或者說如何早日實現民主化和近代化的“母題”下,奏響近現代中國第二次思想大解放高潮的序曲。自此,如“大颶風”“火山爆發(fā)”般的林林總總的各種“思潮”紛紛見諸報端,用以指導、謀劃和引領中國社會及其人民去求得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此時“思潮”一詞更多地被諸多言論家、理論家(如胡適、陳獨秀等)甚至文學家所頻繁使用與大力流傳,進而逐步演進、聚合成為一種判斷價值的“標桿”與觀念的“尺度”,不僅為公眾所廣泛熟知與普遍使用[11] 2,而且還“華麗化身”為“新文化運動”期間的時髦用詞,而頻頻亮相①。endprint

      (二)社會思潮歷史回顧及其意義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諸多棘手的難題和巨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價值體系與社會的解構、新的思想觀念與信仰尚未建立),國家充滿各種深度的危機(最根本目的還在于實現民族獨立自主和國家富強民主),而國民的思想長期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在當時的特殊國情與時代背景下,近代化的不少政治團體(政黨)紛起,與之相對應的是各種政治思想或國家構設的不斷涌現,每個政治團體(政黨)都試圖把中國帶入其所預想、策劃的戰(zhàn)略目標與未來藍圖之中。就這個層面看,“社會思潮”與政(黨)派及其思想主張、利益訴求、路線方針等緊密相連、纏繞一起。也就是說,“近代中國涌現出來的各種派別的‘社會思潮,往往是一個政治集團或獨立黨派的政治綱領、施政方針的公開宣導與外在表現,而與現實政治毫無關系或純以‘社會思潮面目示人、僅作為一種‘主義而存在的思潮幾乎沒有”[24] 14。

      正是因為各種“社會思潮”(包括西方國家的社會思潮與本國傳統(tǒng)思潮的結合與共存、融合與共生,即將西方化與本土化緊密聯系)的交織與互動,中國才能夠在“短短百余年間,跟上世界行進的步伐”,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才能夠“一掃龔自珍時代那種‘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沉寂與落寞,林林總總的‘社會思潮噴涌而出,交錯迭代,爭持消漲,構成了空前絕后的獨特文化景觀”[6] 1。歸根結底,歷史迅猛向前推進、社會急遽變化和文化思想、經濟社會等飆升的年代,必定是充裕的“社會思潮”與之并存共舉之時??上攵?,劇變時代的“社會思潮”必定充足與豐裕、繁雜與多元而不至于寂寥。

      由上可以清晰看出:中國近代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遷同西方文化的“舶來”與沖擊有著極大的關系,后者也是近代中國之所以“社會思潮”勃發(fā)的外因。一方面,隨著列強入侵加深而逐漸加劇的西方思想文化撞擊,無疑可以看作是對中國傳統(tǒng)價值與學術權威的直接摧破;另一方面,在中西雜陳、新舊交替的近代中國,“獨斷論”價值體系被摧陷的結果,必定隨之經歷一個價值“相對論”的階段。從實質上看,價值多元的狀況可謂是種種“社會思潮”叢生的最佳土壤和營養(yǎng)劑①,各種“社會思潮”之所以在中國廣為流布,是因為中國社會內部(包括國家需求與民眾心理)希冀從外來思想中找尋到符合中國特色的正確道路,而隨著列強入侵一并輸入給中華民族的諸多思想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很好地找到了某些結(契)合點。

      三、社會思潮的當代反思與現實規(guī)諫

      揆諸既往,思索當下,考鏡將來。當前的西方社會,盡管在物質與文明、理智與技能、政治與軍事等方面均有所進展,甚至可以說呈現出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態(tài)勢,絕然沒有過去常說的“江河日下、氣息奄奄”之態(tài)。恰如美國學者貝爾所指出的那樣,“當世界進入20世紀中葉以后,人類社會迅速進入了一個物質財富匱乏基本得到解決的富裕型的后現代社會”[25] 59。但令人詫異的是,曾一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卻普遍地日益陷入不利的精神情勢和“亞健康”狀態(tài),虛無與失落相生相伴:一方面是物質(技術)生活的極大豐富乃至于趨向奢靡,另一方面卻是精神(信仰)生活的極大空虛乃至于萎靡不振。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守不住他們自己賴以寄托與依偎的“精神麥田”。然而,這一切卻真實地存在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困頓與迷惘存在于人們心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信仰迷失、價值迷離和思想缺少、人文缺位造成的影響甚至被不少遠見卓識又憂心忡忡的西方學者浩嘆為“美國模式還能走多遠?”亦被有識之士警示為“西方的沒落”。

      究其原因,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孤立主義、利我主義、霸權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西方主流價值觀念的侵蝕與作用下,其普遍的“社會思潮”日益聚攏到“趨向毀損個人內心的安全、快樂、理智與愛的能力之基礎,傾向于將人變成或趨同于機器”[26] 205的狹隘心理角落?;诋敶鐣汲钡膹碗s性與多元化,加上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文化衰微,西方世界的“沒落”不是毫無征兆,亦非沒有理由的。首先,它是社會思想的分散與凌亂的征兆,也是價值多元、難以統(tǒng)一的后續(xù);其次,從深層次(面)大眾的心理世界看,原先浸淫日深的文化權威的失落、精神主導的喪失是近代涌現眾多“社會思潮”的主要精神背景。因此,導致了“在一個社會思潮主流更加分散、主導不甚明顯、派別更加多元,以及觀念更新、思想變幻更加迅猛快速的時代,各種社會思潮間相互聯系又相互排斥,……必有自己主動的思考和分析、判斷與選擇”[18]。當今世界的不少哲學家和思想家(如湯因比、池田大作)紛紛將改變現狀和改良社會的目光投向“百年老店”——中國,重新打量與審視意蘊深邃、承傳悠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各國孔子學院的興建、國內國學的昌盛)的深刻內涵與思想魅力,并深以為然地指出:“解決現階段困擾世界的各種棘手問題以及指示各國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根本所在,還在于中國儒家學說及大乘佛教。”(湯因比語)細細品味,不無道理,言如黃鐘大呂、聲似振聾發(fā)聵。

      作為世界“大家庭”重要且活躍的一員,中國在國際事務的舞臺上日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袖當歌、持練當空,展現出一派大國的風范。同時,國外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對中國的影響顯而易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更為突出①。近年來,中西文化往來的程度與深度、廣度與效度遠超過去,而且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與交流日益頻繁、愈發(fā)緊密,不同文化之間(包括群體或個人)的沖突與激蕩、對立與融合、分解與重構,甚至尖銳矛盾、強烈對抗的激烈化與不可調和性,也在日益凸顯(如西方散播的“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加之,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不斷涌入與變化,使得人們一時之間目不暇接、無法辨識,但這些“社會思潮”都作用于國民的心理層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精神面貌與內心世界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假使沒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和較強的思維能力,很容易被一些泥沙俱下、良莠不分的“社會思潮”所沾染、玷污乃至腐朽、敗壞。尤其是在金錢化、物質化的現實觀照下,過分世俗化、過度娛樂化(甚至娛樂至死)、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傾向涌現,造成對人文精神與歷史傳統(tǒng)的巨大沖擊,傳統(tǒng)價值被一些人所忽略、漠然至背離。其中,道德滑坡、倫理失范、誠信缺損、監(jiān)督缺位等屢見不鮮,有些甚至導致對精神世界終極價值的嚴重削弱與對傳統(tǒng)文化毀滅性的消解。endprint

      正因為“社會思潮”是“具有共同利益訴求的社會群體構成特定社會意識的主體,是利益共同體的思想傾向和利益訴求”[8]。顯而易見,它是關乎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重大問題,任何時候國家和政府都必須高度重視思想建設。所以,我們既要有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精神與襟懷,去廣博吸納、為我所用;又要有覃思精研的態(tài)度與眼界,去取其精華、剔除糟粕。行文至此,筆者吁請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希冀國民維持清晰的思維,既會趨利避害、求同存異,又懂鑒衡既往、考察當今,防范杜絕不良思想觀念或社會思潮帶來不利因素與負面影響,知所趨從,明所抉擇。

      通過對思潮與社會思潮比較研判對歷史程途與現實觀照進行審察與檢視,我們不難發(fā)現:從總體上或整體來看,各種各樣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繁復勃興的“思潮”和“社會思潮”在中國近代百年以來的歷史進程中,一直牢牢占據主流和占領主體地位,并且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狀況、進取的面貌、奮發(fā)的勁頭以及不斷前行、持續(xù)上升的勢頭。這是令人可喜的,也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底蘊所系與內核所在。就中國近代百年來的進化歷程來看,各種主流思潮與社會思潮,大多數還是深叩時代主題、潛契人文精神、喚起民族意志的。特別是我國的“社會思潮”在新時期、新常態(tài)下,在舉國追求“中國夢”的美好愿景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中被賦予了新的涵養(yǎng),從而更加富有了時代感。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張汝倫.現代中國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鄭大華.民國思想史論(中國近代史事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6]高瑞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馬照海.論張申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思考[D].漳州:漳州師范學院,2010.

      [8]王金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何引領社會思潮[J].人民論壇(中旬刊),2014,(6).

      [9]蘇中立.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梅榮政,王炳權.論社會思潮總體性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05,(10).

      [11]徐蘭賓,劉漢一.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12]胡寶平.社會思潮:性質,傳播與引領[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8,(3).

      [13]陳 亮.中國青年與百年思潮[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1.

      [14]吳雁南,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5]陳 亮.青年與社會思潮.//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成果集萃(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16]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終結者[M].馬俊亞,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伊尼斯.帝國與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8]陳 亮.社會思潮與青少年成長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2).

      [19]新潮社.新潮·合訂本:第二卷[M].上海:上海書店,1920.

      [20]鄭大華.新政真詮:何啟、胡禮垣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21]美國國務卿談話[J].萬國公報:第78冊,1895,7,(24).

      [22]擬請創(chuàng)設總學堂議呈譯署王大臣[J].萬國公報:第100冊,1897,5,(27).

      [23]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J].新青年,1919,(1).

      [24]王先俊,章征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

      [25]丹尼爾·貝爾.后工業(yè)化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6]艾 愷.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肖偲偲]endprint

      猜你喜歡
      歷史進程社會思潮思潮
      試論上世紀我國的音樂思潮
      建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學制變革的分析
      對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原因分析
      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探析
      直面“真問題”,廓清中國方向
      多元化社會思潮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經驗啟示
      當今哪兩股思潮特別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美國師德建設的歷史進程、經驗與啟示
      陆丰市| 诸城市| 措勤县| 白河县| 广元市| 长寿区| 宝兴县| 柳州市| 盐城市| 贺州市| 晋江市| 惠州市| 涿州市| 察雅县| 亳州市| 德江县| 平山县| 阜宁县| 乌拉特前旗| 黔江区| 木里| 泾源县| 天镇县| 安溪县| 玉林市| 广西| 如皋市| 古交市| 阿拉善左旗| 青龙| 扶风县| 白山市| 定州市| 偃师市| 禹城市| 荥阳市| 紫金县| 岳阳市| 平远县| 民勤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