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xiàn)代化

      2016-07-27 21:15:24丁玫
      廣西民族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文化生態(tài)城市化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產生和保護是工業(yè)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世界性的課題。文化興邦的提出更是將我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上日程。目前,我國從各級政府到高校、從立法到政策在各方面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從非遺文化傳承人的經歷和視角出發(fā),提出在適當商品化的同時,非遺傳承人的理念和想法應受到重視,進而促進自下而上的非遺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往往是目前工業(yè)化社會所缺少的人文關懷和價值,是對當下社會發(fā)展的促進。非遺的保護是精神的傳承,把這種文化及精神拓展和應用到其他的社會領域便可促進文化興邦。

      【關鍵詞】城市化;維吾爾族土陶技藝;文化生態(tài);禮物與商品

      【作 者】丁玫,復旦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所博士后。上海,200433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3 - 0025 - 007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產生和保護是工業(yè)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也是世界性的項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和保護是中國政府近年來為了繼承傳統(tǒng)、保護地方特色文化、文藝興國的一項重大舉措。中國于2004年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根據(jù)《公約》的原則和精神,中國政府啟動并完成了第一次非遺普查工作,建立了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據(jù)《2015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報告藍皮書》,國務院先后批準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認定了四批1916名代表性傳承人,設立了15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命名了41家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同時,管理部門還啟動非遺數(shù)字化保護,開展數(shù)字化保護試點項目的建設以及全國數(shù)字化管理系統(tǒng)軟件開發(fā)工作。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施行。[1 ]具體到本文所考察的新疆地區(qū),到2013年為止,新疆非遺項目總計有3784項,其中包括國家級、自治區(qū)級以及地級和縣級幾個層面。① 其中,新疆的土陶工藝屬于國家級非遺項目。

      我國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反映出幾個方面特點,首先,國家和政府充分意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保護國內各地方和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性;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認定到立法等程序是以各級政府為主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為主;再次,近幾年各主要高校也開設了非遺傳承人等培訓基地,這樣的方式調動了各地方的積極性,但仍然是以高校機構作為主導而傳承人作為學習者的模式。調動社會各級力量保護非遺固然不可缺少,但非遺傳承人的視角和聲音也應該得到重視,進而實現(xiàn)全面的非遺保護模式。本文以新疆喀什地區(qū)土陶傳承人吐爾遜的經歷為例,基于人類學田野調查資料,從維吾爾族土陶匠人的視角出發(fā),考察土陶制作技藝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土陶制作技藝是維吾爾族文化身份的守候,也是中國當代社會改革和變遷的見證與反映,對土陶制作技藝的保護應該注重文化和精神的層面。土陶技藝的理念是一種文化生態(tài),是匠人對當下工業(yè)社會生產、人與社會關系的反思。因此,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個體傳承人的想法和意識應得到充分的重視考慮,自下而上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既有可持續(xù)性也有必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存活在過去的“遺產”或者文物,而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的參考,是對當下工業(yè)化生產和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有效的彌補,因此,對非遺更好的保護模式是向之學習,理解和發(fā)揚其文化和精神所在。

      一、喀什城區(qū)改造與非遺保護

      喀什噶爾(簡稱喀什)地處南疆地區(qū),是新疆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維吾爾族文明的重要傳承地所在??κ驳木S吾爾傳統(tǒng)手工藝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和城市構造的綜合體,因此,在講述土陶手工藝匠人的生活之前,有必要了解土陶作為非遺的背景與城市環(huán)境,換言之,土陶如何成為非遺保護的對象。和很多穆斯林聚居地區(qū)一樣,喀什市的構建特征是以艾提尕爾(Haytgah)清真寺為中心向四周發(fā)射型擴展。不同的人群對于城市的中心有不同的定義,對喀什當?shù)氐木S吾爾人而言,艾提尕爾清真寺從歷史到現(xiàn)在都是這個城市的文化與精神中心所在。喀什老城區(qū)居住著22萬人口,占喀什市總人口的1/2,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要群體。結合喀什地區(qū)的老房改造、抗震減災和扶貧問題,2001年9月國家啟動《喀什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老城區(qū)抗震防災實施方案》,重點治理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地道回填,老城區(qū)危舊房的一期和二期改造,以及現(xiàn)代旅游業(yè)的開發(fā)。[2 ]22 ① 2008年12月《喀什老城區(qū)危舊房改造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基礎上進行一對一逐戶設計,這一階段的治理重點在于建設疏散場地、降低人口和建設密度,建設一批供水、排水、垃圾收集等集中點,同時打造旅游街區(qū),配建一定數(shù)量的經營用房,為低保家庭提供固定經營場所。[2 ]22 經過這兩個階段的改造,目前喀什老城區(qū)大致形成兩塊相對分隔的區(qū)域,一部分是已經新改造好的、旅游特點突出的區(qū)域,以400年歷史的城門作為入口,城門口布置有整齊的園藝,還有一塊地方專門供走鋼絲雜技表演。站在城門垛望去,城里是整齊而嶄新的兩層或三層小樓,城外望去可以看到不遠處原有樣貌生土結構的“高臺民居”②。

      改建后的新區(qū)有平整的街道、嶄新的磚瓦樓、新油刷的各種顏色的房門,還有房門上鐵匠剛打造好的銀色門環(huán)。旅游氣息在這個區(qū)域逐漸成為突出的主題,例如每條街道(維吾爾語為Kocha,意思是小街)都標有清晰的文字介紹,通常有漢語、英語和維吾爾語三種語言,有的街道還配有一些傳說故事;偶爾穿行在小街上的旅游花車,花車被各色花帽裝點著,里面坐著穿著艷麗民族服裝、打著手鼓放著音樂的維吾爾族年輕人,孩子們追逐著花車嬉笑而過。對于游客而言,這里無疑充斥著旅游的節(jié)日氣氛。這個街區(qū)有一個“售票口”,是2015年夏天才開設的,來訪的游客們現(xiàn)在需要從這里買票進入街區(qū),這里同時提供簡單的游覽地圖和介紹,工作的導游多數(shù)不是喀什本地人,喀什老城旅游景點的設立為這些外地來的維吾爾年輕人提供了工作機會。這個改造街區(qū)的一系列設施都展示出改建計劃的重點是發(fā)展旅游業(yè),而在這里最具特色的鐵匠和木匠手工藝也成為旅游亮點。

      喀什老城這部分雖然修繕一新,但對于維吾爾手工匠人和居住在這里的人而言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qū)。這里幾乎每家精細的門窗雕刻都出自這個街區(qū)的木匠之手,從門上的雕花到窗臺的欄桿、大門上的各式圓潤的門環(huán)也都出自這里的鐵匠之手。當然,這些匠人除了忙于為仍然在建的房子提供需求之外,他們還繼續(xù)自己的傳統(tǒng)手工藝,比如木匠鋪會在門口擺設一個攤子,里面通常是自家的木匠工作坊,制作維吾爾族傳統(tǒng)日常生活里使用的各種器具,比如木碗、木勺、擺放經文的鏤空書架、裝飾品,還有專門制作各種型號的木質小孩搖床(bvxvk),小孩子的學步器等。和木匠一樣,鐵匠也是喀什著名的手工藝人之一,然而顯然從事鐵匠工藝的年輕人比較少,以一位修補鐵桶的老人為例,他不愿意接受拍攝,主要是因為他上了年紀而又沒有年輕的學徒繼承手藝,才不得不自己繼續(xù)工作,有人拍照讓他想到自己的境況而傷心。雖然街區(qū)里打鐵鋪里的叮當聲不絕于耳,但是和這位老人面臨同樣問題的傳統(tǒng)手工藝卻是繁華中的潛在問題。

      喀什維吾爾傳統(tǒng)手工藝面臨的挑戰(zhàn)來自于多個方面,全球化和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年輕人不再愿意留在家鄉(xiāng)務農或當學徒,學習祖輩留下來的手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到城市里打工、學習或者工作,希望在城市里獲得好的生活條件和未來。[3 ]147 再者,喀什老城區(qū)的城鎮(zhèn)化改造也給這里的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帶來的一定影響。城鎮(zhèn)化不僅僅是居住地點的更新,也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理念的變更。比如隨著搬遷,一些以前務農的人家決定賣掉原有田地,在改造后的新區(qū)以旅游為支撐開店做生意,有的年輕人開始和在內地的親戚朋友合伙做生意。離開以往的生活區(qū)域,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改變,改建后的新區(qū)居民有不少都是從原住址搬遷到喀什新區(qū)的公寓住房,而留在這個新區(qū)的房子則打算作為以后的商鋪。新區(qū)的樓房對木匠和鐵匠的手工產品遠沒有以前的需求量大,人們的家里也不再需要鐵水桶等鐵質手工器,而維吾爾族傳統(tǒng)務農的鐵質坎土曼的使用率也在下降。

      喀什的城市化進程是促使土陶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因之一。在城市化必然的改變過程中,政府提出了多樣化的保護方式,在2007年天津大學再次修訂完成的《喀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中提出要以保護、修繕和保留的綜合方式改建老城區(qū),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喀什老城的非遺申請和保護也隨著城區(qū)的改造而提上日程。其中的代表是老城區(qū)高臺民居里的維吾爾族土陶工藝。正如上文所說,喀什老城區(qū)的改造計劃從2001年逐步論證并付諸實施,在這期間2006年國家首次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維吾爾族土陶燒制技藝列在其中。

      不遠處的高臺民居雖然同屬喀什老城,遠沒有改造后街區(qū)的整飭,沒有濃重的旅游味道,這里卻更具有日常生活氣息。高臺民居對游客的開放程度并沒有改建后的旅游區(qū)大,在這里筆者拜訪了土陶傳承人吐爾遜·祖儂。

      二、土陶和維吾爾族傳統(tǒng)

      維吾爾族土陶技藝又稱為“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這種土陶技藝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主要以手口相傳,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維吾爾土陶主要分布在北疆的吐魯番和南疆的喀什,其他地區(qū)也有土陶技藝,比如阿克蘇的阿克陶縣土陶歸屬于新疆自治區(qū)級非遺??κ驳耐撂占妓囎钣忻麣庖卜浅S写硇浴M聽栠d并不是高臺民居里唯一的一家土陶技藝傳承人,在他附近不遠處還有兩三戶人家也都是這項技藝的傳承人。吐爾遜的展覽室正中間的墻上擺著一份有合影的官方證書,是他被授予國家級非遺傳承者的見證。

      雖然吐爾遜不是喀什土陶技藝唯一的傳承人,但是他的土陶制作和宗旨卻和周圍其他幾個傳承人有明顯的不同。在吐爾遜的展室里,碗、茶杯等和食品相關的容器大多不上釉,有部分上釉的成品通常只是在器皿的外部,一些花瓶和用來做擺設的器具有上釉,以綠色為主,但是釉層并不厚重。吐爾遜的工作室是一間窄小的房間,這里的主要光源是從上層閣樓透進來的幾束陽光。說是閣樓,其實是一層土隔板隔離開的上層空間而已,一層是處理和儲存陶土的地方,另一層不大的空間正是吐爾遜每天工作的地方。夏天雖然室外酷熱干燥,室內卻陰涼舒適,條件正合適制作土陶。吐爾遜幾乎一整天都要在工作室里忙碌。小房間里有兩扇小玻璃窗,陽光就是從這里進入,周圍的墻上都是木頭架子,上面擺放著各式各樣未上釉的燒制成品。正對著樓梯的位置是吐爾遜的工作臺,制作陶器的轉盤夾在一層與二層之間,吐爾遜半個身子懸在一層的房頂上,上半身露出在二層,腳下踩動踏板,一邊用兩手熟練地制作各式器具。

      (一)土陶的堅持:文化生態(tài)

      土陶制作是吐爾遜家的祖?zhèn)骷妓?,到他這里已經是第六代。吐爾遜說制作陶器的方法就是這樣從父親傳給兒子一直到他這里,但是他的兒子不愿意學習家傳手藝,而是傾向于外出工作或者經商?,F(xiàn)在家里的妻子和女兒幫忙照看展室,有顧客來的時候幫忙接待。說到自己制作的陶器,吐爾遜很自信并且驕傲地說,他制作的陶器和祖上傳下來的幾乎一樣。吐爾遜強調的是制作理念,特別是針對給陶器上釉,他強調用作盛裝食品的器具不應該上釉,因為釉都是各種金屬類物質所成,上在陶器上雖然美觀但是不利于身體健康。因此,傳統(tǒng)的維吾爾土陶由于通常用作家庭餐具而直接燒制而成,并不上彩釉。吐爾遜指著旁邊剛做出來的小茶碗陶丕說,這些碗健康實用,倒上茶水可以保溫,又不會燙手,還可以留存茶香。周圍的幾家土陶傳承人做的陶器幾乎都上有各色彩釉,色彩鮮亮誘人,吐爾遜堅持他不會那樣做,雖然好看的東西通常賣得好價錢,但是傳統(tǒng)的東西是從父親和祖父傳下來的,他們那樣做是為了堅持陶器的健康,自己也要堅持這一傳統(tǒng)。

      吐爾遜也提到來參觀和拜訪他的很多人,都說他的陶器要想走向如今的市場,必須要改變要更現(xiàn)代化,雖然吐爾遜不拒絕改變,但他更堅持傳統(tǒng)的傳承。在吐爾遜看來,他所傳承的技藝并不僅僅是技術本身,也不單是制作出來的具體產品在實物層面的保留,而是文化和精神。根據(jù)吐爾遜的理念,不上釉的土陶不僅是器物,更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流與連接方式,吐爾遜制作陶器的土(seghiz①)專門從阿圖什運來,質地柔軟且非常有彈性,有很好的可塑性,只有這土才能做出最耐用且健康的陶器。土質的選擇和土的來源地都是獨特的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②,這些地方知識記錄和延續(xù)著南疆各綠洲之間的歷史和交流。在公路和鐵路聯(lián)通南疆主要城市之前,各綠洲之間往往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由此形成了Rudelson筆下各地維吾爾人相對獨立的“綠洲身份”[4 ]39-70。而吐爾遜家?guī)状艘詠矶际菑奈迨喙锿獾陌D什一個村子運來陶土,這樣頻繁的往來正說明商業(yè)和物品貿易連接著南疆各綠洲的維吾爾人,這樣的往來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綠洲居民之間共同的想象。陶土在喀什和阿圖什間的買賣運輸,同往來于綠洲間祭拜麻扎的人們一樣 [5 ]16-51 ③,是南疆維吾爾族從相對獨立的地域認同到一個共同的民族認同的紐帶。由此,對土陶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是對維吾爾民族文化身份的守候,是象征個體與群體、個體與自然的文化生態(tài)。

      土陶的傳統(tǒng)用途除了用作日常家用器具,還用于街區(qū)里的清真寺建筑裝飾,吐爾遜展示了專門用途的模具,主要用于清真寺院墻頂部(見下圖)。他回憶說以前家里為清真寺制作的這些土陶產品數(shù)量不小,有時會成為他們主要的制作產品,現(xiàn)在這些模具已經不太使用了。吐爾遜記憶中為清真寺制作大量的土陶裝飾是在20世紀90年代,這個時期正是改革開放深入影響新疆的時期,很多喀什的維吾爾族商人在生意成功之后,都會捐乜貼④ 修整清真寺,以此感謝真主的賜予,類似的情況在伊犁地區(qū)也很顯著⑤。在阿拉伯語和維吾爾語中用zakat指捐給清真寺的乜貼錢。Zakat是一個含有豐富伊斯蘭文化的道德概念,基本可以泛指捐獻,在《古蘭經》中zakat所指的捐獻包括分享(財物)、增強(社區(qū))和社會公平。[6 ]319 Zakat反映財物所附著的道德和精神對個體、群體以及整個社會的貢獻,它強調個人所得財物對于社會的回饋。Zakat可以是穆斯林給予社會上任何需要的群體而沒有民族限制,比如孤兒、鰥寡孤獨者等弱勢群體。[6 ]319-321伊斯蘭文化認為zakat是一種義務,維吾爾族傳統(tǒng)文化通常用來證明財產的合法性。

      維吾爾族文化中,世俗與宗教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伊斯蘭就是人們每日的飲食起居和婚喪嫁娶,社會與伊斯蘭是一個整體。商人的成功既是社會的給予也是真主的賜予,捐錢修建清真寺,由此證明自己的錢財取之有道,更是對社會的回饋??κ怖铣堑那逭嫠掠猩习僮俗畲蟮囊?guī)模的艾提尕爾清真寺,人們居住的小巷中隔幾戶人家就有一座小清真寺,于是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20世紀90年代,[7 ]150-170很多小清真寺得到捐贈的乜貼錢進行修整,吐爾遜因此承擔了很多清真寺修建的相關工作。這種回饋尤其體現(xiàn)在維吾爾社區(qū)里,小巷里的清真寺(mesjid)幾乎是每個家庭的男性必去的地方,做禮拜前后也是人們重要的社交時間,清真寺是精神的家園也是社區(qū)的重要社會核心。在20世紀90年代,和國內其他很多城市一樣,喀什的很多維吾爾商人注意到社會道德和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興修清真寺是對精神和道德的回歸,也是對傳統(tǒng)的保持。吐爾遜在當時制作清真寺的裝飾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中國社會并沒有處在一味追求金錢的趨勢中,針對市場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弊端,喀什的維吾爾族以他們的方式彌合社會問題。吐爾遜的祖輩就在為清真寺制作裝飾材料,然而他們的經歷見證了當代喀什維吾爾族社會的改變,也是中國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反映。因此,喀什土陶的非遺保護需要考察傳承人的視角,從文化和精神上加以尊重和保護,而不能輕易地從現(xiàn)代市場的角度出發(fā)簡單改變土陶工藝和制作文化。

      (二)土陶的商業(yè)化:介于禮物與商品之間

      我國現(xiàn)行的非遺保護注重非遺保護與扶貧和發(fā)展當?shù)亟洕o密結合,非遺的保護與市場化進程相關聯(lián)。吐爾遜家附近的兩家土陶傳承人顯然已經做出了市場化轉型,他們的產品幾乎全部是上彩釉的土陶制品,包括盤子、水壺、碗等,這種轉型也說明土陶的功能從維吾爾族社會的日常用品日益轉變?yōu)橐詫徝罏橹鞯乃囆g品或者商品。因而,土陶的使用價值在降低,而其商業(yè)價值籍由旅游市場而得到不斷提升。面對市場化的趨勢,吐爾遜有他的思考和見解。

      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傳承人的缺失。以前也有一些向吐爾遜學習的維吾爾族年輕學徒,后都因為工作枯燥、掙不到多少錢而離開,對吐爾遜的土陶技藝感興趣的也不乏外國人士,曾經有幾名韓國游客慕名而來向吐爾遜學習過兩個月。吐爾遜擔心沒有學徒而手藝要失傳,另外,市場化的生產也要求人工的增加。吐爾遜說自己的技藝一定會有年輕人感興趣,只是很多人還不了解這項手藝,他希望可以通過一些宣傳去找到學徒。吐爾遜還希望通過時下新疆很受歡迎的《甜蜜的夢》節(jié)目(類似于《中國夢想秀》節(jié)目,以維吾爾語為主)來介紹自己的技藝同時尋找學徒,但是他擔心自己不能在節(jié)目里很好地表達。他認為自己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上電視面對那么多人不知道要怎么在大眾面前演講,所以也不敢真的去嘗試。

      吐爾遜的土陶作坊年久失修,環(huán)境不太好,難以吸引學徒來學習,他希望政府可以幫助進行一些加固和修繕。在幾年前的改造中,政府曾經建議吐爾遜和周圍的家人搬到新修建的改建區(qū),但是考慮到新的住房結構不適合土陶制作,另外也舍不得離開世代家人生活的地方,所以吐爾遜和家人還是選擇留在世代生活的生土結構的房子里。非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保留了高臺民居,因為要保護土陶技藝,它的制作場所也得到保護。土陶成為非遺是喀什城市化進程的產物,而成為非遺的土陶技藝也保護了喀什老城區(qū)的建筑和文化。

      對于土陶技藝的市場化,吐爾遜希望可以在喀什或者烏魯木齊開一家店鋪,通過店鋪向外界宣傳自己的手藝,同時也可以有更廣泛而穩(wěn)定的顧客群體,目前大多數(shù)顧客主要是夏天來喀什的外地游客。關于陶器的價格,吐爾遜特別指出,自己的土陶不會賣那么貴,他的目的在于讓很多喜歡土陶的人都買得起,為的是推廣土陶制作文化,而不在于把土陶變成奢侈品。事實的確如此,在見到吐爾遜本人之前,筆者在他的展室買了兩個小茶碗作為紀念,一共只用了十元人民幣,在著名的旅游景點能以這樣的低價買到用心之作的手工陶器實在令人驚訝。陶器的市場化帶來大規(guī)模的量化生產,吐爾遜堅持手工陶器的低價售賣是他對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的反思,用他的話說,工廠生產出來的都是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成品,所有的東西都是標準化的復制品,一模一樣,沒有生命,自己手工制作出來的每一個都有細微差別,每一個都不一樣,像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些陶器是有生命的。

      工廠的東西可以大批量生產,賣得便宜,但流水線上的陶器商品卻是人與價值的分離。吐爾遜的陶器雖然只可小規(guī)模制作,但保留的是人與物的結合,手工陶器包含的是意義和文化,也可以給顧客能接受的價格①。從陶器的制作理念、價格的制定到對未來市場的考慮,吐爾遜所遵循的不是利潤的最大化,而是土陶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這種社會價值可能不再是使用價值,而是土陶所承載的文化精神。從這個角度而言,吐爾遜對土陶市場化的考慮更接近于“禮物”這一人類學概念。以莫斯(Mauss)為代表的人類學家認為,和商品交換相對,禮物和資本主義市場里的商品交換不同,不以利潤為交換目的。[8 ]10-23莫斯用新西蘭毛利人的hau的概念解釋禮物關系,送禮方將自己的精神(hau)的一部分寄托在禮物身上,而hau因為是他人精神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有危險的,因此收禮方必須回禮,將hau物歸原主。Hau的概念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理解,就是對禮尚往來的規(guī)定,即來而不往非禮也,由禮物而規(guī)定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禮物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Gregory提出禮物交換與商品并不是完全對立,二者有相同之處,商品交換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禮物交換最大化的是交換雙方的社會地位。[9 ]24-36可見,喀什維吾爾文化與新疆其他地區(qū)、國內其他城市以及國際上的文化交流,強調的是喀什維吾爾族土陶文化在諸多文化文明中的一席之地。正如Appadurai指出,隨著物品的流動和在不同階段的作用,禮物與商品之間的界限模糊,[10 ]3-65土陶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也帶來利潤,具有禮物交換的特征。土陶介于禮物與商品之間的特質為解決當下社會問題提供可能性,工業(yè)化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社會價值缺失并不是必然的,吐爾遜對土陶在當下市場的理解說明文化、價值與意義有可能與市場化并行存在??κ餐撂展に囎鳛榉俏镔|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其介于禮物與商品之間的特征也許可以推而廣之來理解國內外其他的非遺當下所處情境。由此,非遺的保護除了適當推動市場化之外,也要重視其作為禮物層面的價值和意義。

      三、結 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過去遺留下來的文物,特別是在全球化和我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背景下,面對隨之而來的價值缺失和社會道德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現(xiàn)今社會有重要啟示意義的文化和精神。本文通過吐爾遜的視角說明,土陶技藝所蘊含和傳承的正是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所缺失的精神和價值所在,因此具有現(xiàn)實的社會價值。吐爾遜對土陶技藝的理解和未來市場化的規(guī)劃值得受到重視,這些理念傳遞的是一種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模式,既文化、價值與市場和經濟兼顧。因此,對于土陶的非遺保護和市場化,首先需要考察和理解非遺背后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學習這些文化對當?shù)睾驼麄€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貢獻。喀什土陶傳承人的視角同時說明,非遺傳承和保護應該充分重視傳承者的想法和理念,認識到這些理念是對當下的全球化以及工業(yè)化進行的對話和反思,而不是把傳承人的想法也歸為“遺產”而斷定不適合現(xiàn)代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往往是目前工業(yè)化社會所缺少的人文關懷和價值,是對當下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世界其他非遺保護的成功案例也證明同樣的觀點,比如在日本,很多傳統(tǒng)手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所保護的正是這些匠人的制作理念,即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而日本的匠人精神也因此在全社會受到尊重和推崇,這種匠人精神隨之為日本現(xiàn)代工業(yè)和制造業(yè)所繼承,造就了日本現(xiàn)代工業(yè)的成功。非遺的保護是精神的傳承,如果把這種文化和精神拓展和應用到其他的社會領域就會促進文化興邦。

      參考文獻:

      [1] 陳平,編. 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報告(2015)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 竺雅麗,王曉鳴,楊年山.中國保障性住房的街區(qū)式住區(qū)發(fā)展模式研究——以新疆喀什老城區(qū)改造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10(11).

      [3] Cappelletti,Alessandra. Developing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in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1999–2009)[J].East Asia,2015(32).

      [4] Rudelson,Justin. Oasis Identity: Uygh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 [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5] Thum,Rian. The Sacred Routes of Uyghur History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6] Nanji,Azim. Zakat: faith and giving in Muslim context in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Religion and Social Justice [M].Blackwell Publishing 2012.

      [7]Dautcher,Jay. Down a narrow road: Identity and Masculinity in a Uyghur community in Xinjiang Chin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8] Mauss,Marcel.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M]. Translated by W. D. Halls London: Routledge,1990(1925).

      [9] Gregory,Chris. Gifts and Commodities [M].London: Academic Press,1982.

      [10] Appadurai,Arjun,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Abstract: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urbanization and it is therefore a global concern.The proposal “to revitalize the nation by culture”has placed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o agenda in our country. All fronts from various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legislation and policy making are motivated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t present. Commencing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perspective of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his article arguesthatthe ideology and thinking of inheritor should receive atten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ottom-up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meantime of moderate commercialization. Wha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pass is the humanistic concern and value that the present industrial society lacks. It could promote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s a kind of spiritual inheritance that it will help to revitalize the nation while this culture and spirit are applied to other field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urbanization, Uyghur pottery skills, cultural ecology, gifts and commodities

      〔責任編輯:李 妍〕

      猜你喜歡
      文化生態(tài)城市化
      吳景超的都市社會學及其對城市化的啟示
      當代美國科幻電影的文化生態(tài)解讀
      電影文學(2016年23期)2017-02-13 14:15:13
      新時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理論導刊(2016年10期)2016-10-26 13:55:29
      淺談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tài)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0:52:45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問題與對策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33:11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zhèn)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tài)解讀
      失衡的城市化:現(xiàn)狀與出路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諸概念辨析
      軌道交通推動城市化工作
      例析我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
      泗阳县| 大方县| 阿图什市| 晋城| 修水县| 广丰县| 洛浦县| 崇信县| 屯昌县| 游戏| 虹口区| 河池市| 沙雅县| 中方县| 安化县| 凉城县| 安陆市| 汨罗市| 辛集市| 宁海县| 阳谷县| 饶平县| 涿州市| 乳山市| 石嘴山市| 宁阳县| 阜宁县| 临武县| 特克斯县| 石家庄市| 水城县| 永平县| 宣武区| 玉林市| 南澳县| 建德市| 舞阳县| 余江县| 永寿县| 南宁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