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句中的“掇”讀為duō,釋為“拾取、摘取”,還是同“輟”chuò,意為“停止”呢?“明明如月”在詩中比喻什么呢?文章依據(jù)句意理解,分別從寫作背景、引文內(nèi)容、思想情感三個角度解疑答惑。
關鍵詞:掇;明月;人才;君子;抱負
從2000年3月第二版開始,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選入的《短歌行》課下注釋就將“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句中的“掇”標注為讀duō,釋為“拾取、摘取”。
2000年之前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及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徐中玉、金啟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都將“掇”,釋為“同輟chuò,停止”。另外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為“輟”(中學語文網(wǎng)中網(wǎng))。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zhàn)船北軍用武》中《短歌行》的正文也為“輟”字。
到底是“掇”還是“輟”?
如果是“掇”duō,意為“天上皎潔的明月呀,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 “掇”duō,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5年版,商務印書館)中的解釋有“拾取、摘取”之意,列舉兩個語段來證實。一是選自《詩經(jīng)·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保ú刹桑好⒌臉幼?。芣苢:一種草,這里指它結(jié)的籽。薄、言:都是句首語氣詞。)二是選自《漢書·賈誼傳》:“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傳云?!保ǚ玻阂还?。切于世事:與當代的事關系密切。著于傳:寫到傳記里。云:語氣詞。)看來“掇”,讀為duō,釋為“拾取、摘取”是無可置疑的。
如果是“輟”chuò,意為“天上皎潔的明月呀,什么時候才能停止運行呢?”似乎狂人發(fā)狂語。如果看作反問句可解釋為“天上皎潔的明月,永不停息的運行著?!备鶕?jù)曹操的四言詩往往兩句為一組,四句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特點,聯(lián)系上下文意,“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可解釋為“我對賢才的憂思與渴盼如同天上永不停息運行的明月,不可斷絕?!薄掇o?!贰掇o源》對“明明”這個詞目的釋義均為“明亮”,月的明亮皎潔與渴盼賢才的焦慮憂傷可有相似之處?能否作比?
所以我認同2000年人教版對《短歌行》課下注釋的修改。將“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句中的“掇”讀為duō,釋為“拾取、摘取”更為妥帖。
“明明如月”在詩中比喻埋沒在鄉(xiāng)野村間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度龂萘x》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描寫:“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操坐大船之上…… 謂眾官曰:‘吾自起義兵以來,與國家除兇去害,誓愿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曹操正談笑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辈懿偎髦杓礊椤抖谈栊小?。從寫作背景來看,此詩寫于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zhàn)前夕。是夜明月皎潔,曹操擺酒設宴款待諸將,言談笑語間,深諳用人之道的曹操不忘歸功、表彰、感激眾人,“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在北戰(zhàn)中依靠各位取得了勝利,南征中有各位可以依賴,還擔心什么不會成功呢?曹操又時時不忘許諾以利益,“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贝饲榇司按藭r,一向精明干練、胸懷開闊、思慮周全的曹操會犯“該來的沒來”厚彼薄此的錯誤嗎?所以他將在座的文臣武將比喻為已經(jīng)發(fā)光發(fā)熱的太陽般的人才,而將那些埋沒在村野鄉(xiāng)間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比喻為明亮皎潔的月亮,既照應了《詩經(jīng)·鄭風·子衿》《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中的八句,又呼應了“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同時借月亮抒發(fā)欲多得賢才的愿望。如此,才會產(chǎn)生“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的效果。
曹操用“明明如月”比喻具有美好德行的君子。從全詩看,詩人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三首詩,前兩首分別是《詩經(jīng)·鄭風·子衿》和《詩經(jīng)·小雅·鹿鳴》,依次表現(xiàn)對賢才的渴慕和禮遇。“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詩經(jīng)·大雅·大明》中“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的化用?!睹娮⑹琛罚骸拔耐踔拢髅饔谙?,故赫赫然著見于天。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應照澈見于天?!薄洞髮W》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币鉃樽非蠡蚝霌P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達到至善至美。故“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在前兩個引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談“明德”,譯為“像月亮一樣具有光明磊落品德的君子啊,快來到我的身邊,讓我自身的境界得以至善至美?。 边@樣既與引文的文義相符,又與后文自比周公遙相呼應,既是對賢才的要求,更是詩人對美好德行無止境的追求。
全詩感情基調(diào)為“憂思”:一憂時日無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二憂賢才不多,“青青子衿”四句,“呦呦鹿鳴”四句,“越陌度阡”四句,“月明星稀”四句。三憂天下未得,“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我統(tǒng)一天下的抱負就像明亮皎潔的月亮呀,我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這樣解釋既與“誓愿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的寫作背景相吻合,也為推出最后的點睛之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作好了充足的準備,又貫通了全詩的思想情感,“天下未得”是憂思之源,“統(tǒng)一天下”是此行之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