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梅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主問題的方式讓教學手段更加簡約,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感悟,在主問題構建的立體平臺中完成思維和文本的“對接”,更好地感悟文本。
一、指向人性,升華主題
很多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特色,而一些散文、詩歌作品也往往使用象征的手法,展現(xiàn)人性的光芒。教師在教授這些課文的時候要巧妙設置教學提問,將教學重點直接指向人性,找到文本的主題,從而突破文本學習的障礙。
在學習《海燕》這篇文章的時候,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海燕的形象,將文章主旨指向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人性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課文之后進行整體感悟,了解海燕是怎樣的形象。讓學生在文本中尋找一些反映海燕形象的句子或詞語,分析海燕具有怎樣的精神。如“碰”這個詞語展現(xiàn)出海燕敢于和海浪碰撞的勇敢精神,“沖”這個詞語表現(xiàn)出海燕銳不可當?shù)臍鈩?,“叫喊”一詞展現(xiàn)了憤怒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念。這些擬人化的手法都謳歌了海燕敢于斗爭的勇敢和無畏,塑造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在這些問題的構建中,學生漸漸地理解了海燕所體現(xiàn)的人性美,很好地感受到了文章的主題,領會了文章托義于物的象征手法。
二、探究情節(jié),深化思維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和文本情節(jié)有關的問題,以此作為鑰匙,讓學生在循序漸進地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觀察到文本情節(jié)線索的推進,從而促使他們一步步深入到文本的內(nèi)部,挖掘出文本的靈魂。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的著名劇作。對于初中生來說,要感受到莎士比亞戲劇的特色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從探究戲劇情節(jié)的方式入手,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框架,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夏洛克、鮑西婭、安東尼奧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了幫助學生搭建文本的框架,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夏洛克出場前、夏洛克出場、鮑西婭出場等環(huán)節(jié)入手,概括劇情內(nèi)容,其他的學生則進行補充。在嘗試復述情節(jié)的過程中,學生漸漸地明確了這場戲的戲劇沖突是以夏洛克為一方,以安東尼奧為另外一方,圍繞是否要按照條約進行處罰、割一磅肉的糾紛來進行的。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劇情,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如:“既然夏洛克唯利是圖,為何還要放棄雙倍償還,而執(zhí)著于要一塊腐肉呢?如何理解夏洛克和安東尼奧之間的矛盾沖突呢?”這樣的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情節(jié),更有助于他們感受人物個性。
三、體味文本,形成意識
單純通過抓住文章詞句的方法來學習文本只能夠讓學生掌握文本的表象,要讓學生深入體味文本內(nèi)涵,教師還要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來引發(fā)學生和文本產(chǎn)生共鳴。
魯迅的《藤野先生》是一篇耐人尋味的文章,在文章中魯迅表達了自己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透過文章的表象感受文章內(nèi)部的深意,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以寫書評的方法來評論這篇文章。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框架,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例如:“在評論的時候大家可以考慮一些問題,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作‘藤野先生,但是文章卻有一半的內(nèi)容沒有涉及藤野先生,而是寫了觀賞櫻花、學跳舞等事情,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挑釁等,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這算不算魯迅的寫作偏題了呢?魯迅寫自己離開東京來到仙臺,這是為什么呢?他為什么又要告別藤野,離開仙臺,當時他的心中懷有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更好地品味文意。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拋棄那些和教學目的無關的細枝末節(jié),用具有指向性的主問題來構建起學習文本的立體框架,將主題、情節(jié)等文本的重要因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促進學生在這樣簡潔的課堂中真正學到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