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形象是悲劇作品的核心因素,人物之所以成為悲劇人物,是人物自身和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正是由于主觀方面人物矛盾復雜的性格和客觀方面人物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悲劇人物才具有感人至深的獨特魅力。
關(guān)鍵詞:悲劇人物;矛盾性格;社會環(huán)境
作者簡介:王永欣(1990.12-),女,漢族,祖籍河北石家莊,碩士學歷,現(xiàn)就讀于河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1
歷來被譽為藝術(shù)的最高階段的悲劇以其震撼人心的獨特魅力感召著眾人。悲劇是悲劇人物所遭遇的悲劇,所以悲劇人物一向是悲劇研究的重心而獲得廣泛關(guān)注。那么,什么樣的人物才算是悲劇人物?下面筆者將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來分析悲劇人物的成因。
一、主觀:矛盾的性格
悲劇人物有像《俄狄浦斯》中堅強負責的俄狄浦斯、《項羽本紀》中英勇善戰(zhàn)項羽,這樣的英雄人物。也有像《紅與黑》中的于連、《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這樣的小人物。無論是英雄人物還是小人物,他們的性格都不是完美且無可挑剔的,而是有一定的缺陷。
如果是性格完美人物的毀滅,那只會引起讀者的憎惡和厭煩,而不會引起讀者的深沉震撼。如果是奸詐惡劣之人的滅亡,只會讓讀者拍手叫好,大快人心,也不會有悲劇那種獨特的感召力。如果是滑稽可笑之人的毀滅,只會讓人發(fā)笑,這是喜劇,而不是悲劇。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悲劇主人公不應是十分善良、十分公正的好人,也不應該是極惡之人,而應是比我們一般人好但又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1]因此,悲劇人物是不那么好但又不那么壞的人物,他們既有偉大的一面,又有卑劣的一面,正是這種優(yōu)劣各有的性格,賦予其一定的合理性。
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悲劇人物的性格一定有其合理因素,這樣人物的毀滅才會引人震撼和深思。如《駱駝祥子》中,祥子剛進城時勤勞且善良,充滿著激情與理想。備嘗生活的打擊磨難后,祥子變得好吃懶做、惡劣墮落了。祥子的毀滅讓人憤慨同情?!都t與黑》中的于連想靠個人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和雙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恨貴族的卑劣,又不憚玷污自己的雙手;他既看重別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虛偽的道德觀;他既崇拜拿破侖,又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奮斗方向,走一條截然相反地道路。” [2]這種雙重性構(gòu)成了于連性格和思想的復雜性,正是這種復雜性導致了其最終的悲劇結(jié)局。拉斯科爾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篇《罪與罰》的主人公,他也是個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拉斯科爾尼科夫既是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有天賦、有正義感的知識青年;同時他的性格又有著病態(tài)的孤僻,為了證明自己是不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竟然可以去行兇殺人。這種矛盾的性格使其痛苦不堪,最終走向毀滅。這些典型人物都是因其矛盾的性格特點才成為悲劇人物的。
二、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社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每個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中,必然與當時的社會、各色的人發(fā)生各種聯(lián)系。所以,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悲劇人物,社會環(huán)境有不可逃脫的“責任”。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不是悲劇人物自身,在這其中,環(huán)境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不是每個人死亡都是因為自己的罪過,也不是每個犯了罪的人都死亡。” [3]悲劇人物之所以成為悲劇人物,除了其自身原因外,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屬的階級屬性在悲劇結(jié)局的成因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馬克思的《給拉薩爾的信》中,悲劇人物濟金根發(fā)動武裝起義以反對黑暗的現(xiàn)存制度,憑他正義的目的,他本不應該失敗的,但他最后卻失敗了。濟金根的失敗不是由于他性格方面的缺陷,而是由他落后的階級屬性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反對現(xiàn)存制度是合理的,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但這一歷史人物放在落后階級即濟金根所代表的騎士階級的肩上卻是完成不了的。
中國歷史上的經(jīng)典悲劇,也充滿著環(huán)境對人的約束、制約力量。明代擬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美麗聰慧的杜十娘自幼身不由己,不幸落入風塵,卻一直憑著堅強的毅力追求自由的愛情,渴望從良。當遇到志誠忠厚的李甲時,她毅然決然地追隨李甲而去。奈何在當時世俗觀念和封建等級制度的壓制下,封建家長制和統(tǒng)治階級是絕不會允許一個煙花女子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在強大的環(huán)境制約下,杜十娘最后只得悲憤而死,投身江心。同為紅極一時的首都名妓的霍小玉,雖追求自由的愛情,卻也看清了當時的社會情況,不苛求與上層階級的李益相守一生,可就連這區(qū)區(qū)的八年之約也被封建家長所奪走,最終懷憂抱恨,抑郁而死。這些經(jīng)典悲劇作品都是由那些認為憑借個人努力就可以戰(zhàn)勝社會環(huán)境,結(jié)果卻被環(huán)境毀滅的悲劇人物構(gòu)成的。
綜上所述,悲劇人物之所以成為悲劇人物,是由主觀方面的矛盾復雜的性格和客觀方面的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的。正是由于主客觀的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人物才成為震撼人心的悲劇人物。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8.
[2]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9.
[3]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的美學關(guān)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