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其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絲綢之路”可以說是名聞天下。其實還有比古老的絲路更要早幾千年的貿(mào)易通道值得我們?nèi)チ私猓@就是“絲綢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2002-200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CCTV聯(lián)合組織科考隊,就“玉石之路”探源進行了一次科學(xué)考察,他們進入大沙漠,登上昆侖山,穿越黑戈壁……
《太平御覽》曰:“取玉最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惫湃巳±錾街袂щy萬險,都是用生命來換的。
沒想到今日昆侖山上玉路之艱難,竟然較古代少有改善,原生玉石礦洞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上,科考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取得重要成果:玉石標本和歷史遺跡證明,昆侖山巔確系和田玉的源頭;玉石的歷史可以從距今3000年提早到6000年;查勘之高海拔玉礦儲量及開采目前依然良好;昆侖山不僅出珍貴的和田玉,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蛇紋石(岫巖玉)礦脈。
可以說,遍察各地所出玉石,唯昆侖山和田玉之溫潤、縝密獨領(lǐng)風騷,無與倫比,昆侖山和田玉這種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是促使其西傳東輸?shù)脑瓌恿Γ^的“玉石之路”主要就是以昆侖山和田玉的流動走向為指南。
從昆侖山下的于田,到樓蘭,再到玉門火燒溝,出土的和田玉標本揭示了“玉石之路”最初的行跡。有一種說法認為,較早的“玉石之路”,是從新疆于闐,東到樓蘭,經(jīng)巴里坤草原,再往東過內(nèi)蒙古居延海、寧夏北部、陜北、晉北,進入中原,這條路線被稱之為“玉石之路”的“居延道”或“草原道”。如果從樓蘭轉(zhuǎn)向東南,走敦煌、玉門路線,被稱之為“玉石之路”“河西道”。向西的“玉石之路”則是從新疆于闐到烏茲別克斯坦,并遠達地中海沿岸歐亞各國。
2003年,社科院考古所和CCTV聯(lián)合科考隊在返程途中對“玉石之路”“草原道”進行了考察,獲得許多相關(guān)的重要線索。比如,走過的沙漠、戈壁、草原中有許多地方都以泉水命名,古代的“玉石之路”正是由沙漠戈壁草原上一處又一處泉水串聯(lián)起來的,水源才是真正的生命線。再比如,肅北馬鬃山處于500里黑戈壁上的一個十字路口,北面是蒙古國,向東是“玉石之路”“草原道”,可以進入內(nèi)蒙古到居延海。如果從馬鬃山往南可經(jīng)安西(瓜州)、玉門,走“玉石之路”“河西道”東下河西走廊??瓶缄犜隈R鬃山發(fā)現(xiàn)不少散落的歷時久遠的和田玉石,說明古代此地曾經(jīng)作過轉(zhuǎn)運玉石的中間站。
玉飾(圖1),白玉,公元前1000年,直徑4.2厘米,孔徑0.7厘米,厚1厘米,新疆于田縣阿羌鄉(xiāng)昆侖山深處流水村墓地9號墓出土。2003年,社科院考古所邊疆考古中心發(fā)掘流水墓葬65座,是迄今在昆侖山北麓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化。
玉鑿(圖3),青白玉,四壩文化,公元前1900~1400年,長14厘米,寬2.3厘米,甘肅玉門市火燒溝墓地出土。四壩文化于20世紀60年代初發(fā)現(xiàn)于河西走廊中部甘肅山丹縣四壩灘。四壩文化主要分布在武威、張掖、酒泉、玉門、安西等地,1976年發(fā)掘玉門火燒溝上層遺址,距今3900~3400年。
玉斧(圖2),青玉,公元前2000年,長3.9厘米,寬3.2厘米,厚1.3厘米,新疆若羌樓蘭古城南13公里處出土。樓蘭遺址位于新疆若羌縣羅布泊沿岸,曾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向東通敦煌,東北到哈密,西北到尉犁、焉耆,西南到若羌、且末,是古代交通貿(mào)易的樞紐。樓蘭遺址已出土40件玉斧,被定為史前時代晚期,距今大約4000年。
玉人頭像(圖4),白玉,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前2000年,高4.5厘米,寬4.1厘米,厚0.4厘米,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1976年對陜西神木石峁遺址考古確認,它是由“皇城臺”、內(nèi)城、外城三座石構(gòu)城址組成,興盛于龍山文化晚期。在石峁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玉器,有玉璋、玉刀、玉戈、玉璧等,表現(xiàn)為二里頭文化前期玉器向西北之漂移。
聯(lián)璜玉璧(圖5),和田青玉,齊家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長7.3~10厘米,寬2.4~2.8厘米,厚0.3~0.5厘米,甘肅天水師趙村遺址出土。1924年由瑞典地質(zhì)學(xué)家安特生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首先發(fā)現(xiàn),距今約4200~3600年,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nèi)蒙古,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齊家文化遺址1000余處。目前在甘肅、青海博物館及文物單位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有玉琮、玉璋、玉璧、玉璜、玉鉞、玉刀、多璜聯(lián)璧和玉斧、玉錛、玉鑿、玉鏟等,其中主要的玉禮器類型與陶寺文化玉器、二里頭文化早期玉器的影響有關(guān)。甘肅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齊家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體現(xiàn)在對和田玉的認識和使用上。
獸面形玉飾(圖6),白玉,陶寺文化,公元前2400~前1800年,高3.4厘米,長6.4厘米,厚0.2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Ⅱ區(qū)22號墓出土。陶寺遺址是黃河中游地區(qū)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址,主要分布于晉南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澮河流域,地處傳說中的堯都與夏墟地域范圍內(nèi)。1978年以來在200多座陶寺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有玉鉞、玉圭、玉璧、玉琮、玉刀、玉環(huán)等,其中玉飾獸面紋具有明顯的龍山文化紋飾特征。在距今4500年前后,周圍地區(qū)各文化系統(tǒng)逐漸輻輳中原,陶寺文化成為龍山文化時代華夏文明共同體的最初縮影,其中晚期已經(jīng)跨接夏王朝前期階段。
玉柄形器(圖7),白玉,二里頭文化,公元前1900~前1500年,長17.1厘米,柄部寬1.8厘米,厚1.5~1.8厘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4號坑出土。1959年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偃師二里頭村,距今約3900~3500年,相當于夏、商時期。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主要有玉圭、玉璋、玉琮、玉鉞、玉刀和玉柄形器等,其中玉柄形器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質(zhì)柄形器,器物上的獸面紋、花瓣紋和弦紋組合完美,精雕細刻,技藝嫻熟。
從神木石峁遺址、天水師趙村遺址、襄汾陶寺遺址,到偃師二里頭遺址,其出土玉器呈現(xiàn)了龍山文化晚期到夏代的禮制內(nèi)涵。中原王朝禮玉制度和玉禮器之發(fā)展勃興,愈加促進了西玉東輸?shù)牟椒ァ@錾胶吞镉裢ㄟ^“玉石之路”跋山涉水進入中原,始為王室所愛,從而開啟了帝王玉之先河。夏代玉器,承前啟后,意義重大。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逸周書·世俘解》記載:“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huán)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于干人,親愛之四千庶玉,則銷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凡天智玉,武王則寶與同。凡武王俘商寶玉萬四千,佩玉億又八萬。”
《逸周書·世俘解》記載,殷商王室曾擁有相當多的寶玉,商紂王對寶玉甚為珍惜。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商王武丁配偶婦好墓出土玉器755件,經(jīng)檢測其中7件玉器與6組和田玉的化學(xué)分析結(jié)果進行比較,認定婦好墓中玉器原料主要來自新疆和田。昆侖山和田玉此時已經(jīng)大量東進中原,并得到王室的尊崇和收藏,商代玉器制作的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夏代。
玉燕(圖8),白玉,商代晚期,長7.3厘米,高3.3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对娊?jīng)·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鳥即黑色的燕子)。《史記·殷本紀》說,簡狄因吞食玄鳥之卵而懷孕生下商契的傳說。契“長為堯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在契的領(lǐng)導(dǎo)下商部族歷經(jīng)磨難發(fā)展壯大,商族從此有了父子相承的慣例,契成為商人祭祀的最早的男性直系祖先,而有關(guān)“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一直為商人堅信不疑。
其次,也表明周武王繼商紂王之后,使西周王室成為當時最大的寶玉占有者。武王獲得了紂王心愛的“天智玉”,他跟紂王一樣“則寶與同”。此外,武王還接收了曾為殷商王室治玉的大批能工巧匠及其先進的工具和技術(shù),進而又將西周玉文化推向了發(fā)展的新高度。
鳳鳥形玉佩(圖9),白玉,西周,左高3.5厘米,右高4厘米,陜西扶風齊家村19號墓出土。傳說周文王普施德政,有鳳來儀,鳳鳴岐山,護佑“小邦周”取代“大邑商”,于是鳳鳥成為周人最為崇拜的幸運之神,鳳鳥紋飾也在西周玉器上得到神圣而精彩的表現(xiàn)。
西周肇始,周公“制禮作樂”,用玉制度是“周禮”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玉事神”,“行禮以玉”,玉禮器被使用于王室及主流社會的各種禮儀活動。這時玉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標志,玉文化成為周文化的核心,周人對優(yōu)質(zhì)和田玉料的認識愈加深刻,使用更為廣泛,昆侖山和田玉作為珍貴的稀缺資源,身價陡增,需求大漲。
(未完待續(xù))(責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