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月
摘要:孔子在《論語》中對“巧言令色”的判定是“鮮矣仁”的,孔夫子對其意的理解是指那些著重于通過虛情假意觀察臉色,而說出花言巧語、口是心非的話語的人缺少仁德。我們不否定孔圣人的觀點,但在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面對新文化及新的人際關系,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審視“巧言令色”的意義。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善巧方便、察言觀色也許更能和諧友好的處理人與人、甚至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使之更為融洽。
關鍵詞:巧言令色;孔子;論語;新文化;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7-0053-02
兩千年以來,對“巧言令色”的批判與否定似乎是不容置喙的,原因在于孔子在提出時就為此做了蓋棺定論的判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同一個字的理解可以用很多種。因此,在不同時期,同一個詞語,換一個角度就是另一種不同意思。尤其在中共十六大以來,提出了新的文化內涵及戰(zhàn)略任務,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要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以往的問題,當代已有一些學者重解“巧言令色”的含義,而本文將著重分析“巧言令色”在和諧社會中的新文化內涵
一、孔子對“巧言令色”的論述
“巧言令色”出自《論語》的學而篇,就其合理性來說,是孔子對其弟子提出的一種提醒、一種告誡。原文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意在表達花言巧語,虛假顏色,這樣的人是少有仁愛的??鬃悠鋵嵤峭ㄟ^此語來告誡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僅僅因經(jīng)驗于花言巧語的辭色可以給自己帶來利益,就喪失尊嚴說出言不由衷的話。同時,也是對眾人功利性目的的一種警惕,提醒我們要活的真實,不能被利益驅使而違逆良心。
孔子在八侑篇中還提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其意在人如果缺失了仁愛,還談什么禮樂。故“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對不仁的一種提防。仁的思想貫穿于《論語》全文,從里仁篇的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可以看出孔子對仁愛之人的推崇和稱贊,即便是居處,也要選擇具備仁愛的鄰居鄉(xiāng)親旁,故可看出孔子對“巧言令色”的一種擔憂,顧慮由于巧言令色而導致不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說聰明的人會敏銳地追求仁,繼而會躲避可能會導致不仁的事情或者言行,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也”乃是程子的觀點。《正義》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李澤厚也在其《論語今讀》一書中說到,“巧言令色,鮮矣仁”此乃從外在語言和容色上來談“仁”的問題,強調“仁”并非是一種外在的華麗展示,應該是服從于內在心靈的一種塑造,尤其語言上要毫無雕琢之意,過分的裝飾不但沒有任何好處,還是一種不具備真實情愫的大罪惡,是不能被允許的。[2]李澤厚也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提到,近代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曾把“仁”擬之于“電”“以太”,對等成宇宙中的最后存在以貫通萬物,從而為他們的“平等、自由、博愛”做基石,以此稱為近代哲學的根本。李澤厚卻認為如果從“仁”出發(fā)而追求宇宙的根本,那將是以情感-心理為主體的,而非“以太”或是超越,更非華麗的外在。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用到“鮮”字,而非不仁??鬃雨U述的是要避免一種可能會導致不仁的發(fā)展趨勢,而非必然性的結果。所以“巧言令色”并非是不仁的必要條件,并不代表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具有了仁愛的品格。
二、“巧言令色”與仁愛的關系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一種對君子的告誡,警惕君子由于巧言令色而導致了不仁愛,喪失本真自我的一個結果,但“鮮”是少,并非完全否定,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或許正相反之,恰當?shù)摹扒裳粤钌辈艜邆淙蕫壑摹?/p>
“鮮矣仁”不等于“不仁”,只有明確了這種邏輯關系,才不會偏執(zhí)于一種極端的否定,而客觀判斷事物的正反兩方面影響,換句話說,就是用辯證的角度去處理一切事物的存在價值,“鮮矣仁”不僅不帶表不仁,某些特定情況下,還是仁的表現(xiàn),有利于更好的踐行仁愛的方式。
“令色”不單單是使自己的言行虛情假意,還可以使人的面色柔和而坦然,尤其是面對一些生理上畢竟反感的情況時,為了不給他人造成難堪和自卑,我們使自己的面色柔和一些,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飯店吃飯時遇到一些衣衫不整的,也不能露出鄙夷之色,要泰然處之;同樣,面對父母老人時,無論什么情況也不能出現(xiàn)色難的樣子,這時候就要“令色”,盡量使面色柔和,欣然處之,而不是順應生理的反感或是厭惡。
由此可見,“巧言令色”并非只一種解釋,換個角度,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就會有不一樣的態(tài)度。
三、巧言令色的新文化內涵及當代價值
(一)“巧言令色”新文化內涵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一個很少有爭議的話題,古往今來,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虛假性、功利性、甚至是罪惡性。這與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鬃犹岢觥扒裳粤钌r矣仁”的同時,在子路篇中還講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可見孔子不但注重仁者語言的真實性,更注重其作為仁者對信用的遵守程度。諸子對“巧言令色”的理解著重于“巧”、“令”二字上:“巧”理解為好,即為花言巧語;而“令”則體現(xiàn)在虛情假意之上,所以這么一解,其意固然是要受到批判的。但中國文化博大精神,同一漢字的意思也絕非一種,本文便嘗試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解讀“巧言令色”的含義。
“巧言令色”動賓的結構注定了無論從哪種角度解讀都離不開“巧”“令”兩個動詞?!扒伞?,技巧,善巧方便也;技巧一詞絕不能武斷的理解為投機取巧之意,而是善于取巧,巧說巧詞?!傲睢保^察,而使之好?!傲钌庇^察其顏色,而使其顏色變好?!扒裳粤钌奔词褂们擅畹恼Z言而使對方顏色好看。
(二)“巧言令色”在和諧社會的體現(xiàn)
在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溯我們說話的目的時,也許會讓你反思,我們要通過語言來達到什么目的?但凡說話都是有目的的,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無非是想使自己的觀點得到認可,而“巧言令色”就是幫我們達到這一目的的最佳選擇,亦或是一條捷徑。
試想有人向你闡述一種觀點時,直白的抨擊你固有的觀念,你再理性也會有些許排斥的,從而影響對其人話語的準確理解,更不用說是采納了。所以,說話時巧妙的使用詞語,注意觀察對方的態(tài)度、臉色,會使你的話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達到讓聽者愿意聽,愿意信的程度。
古往今來,多少忠臣為了國家利益、民族興亡以死進諫,換來的反倒是帝王的震怒與酷刑。關龍逢是例子、比干是例子、伍子胥亦是例子。每每看到這些忠臣因直言進諫而被殺、被貶時,不禁黯然神傷。雖敬佩他們的勇氣,又可嘆他們的執(zhí)念。為什么不選擇一種善巧的方便呢?敬佩民族氣節(jié)的同時又嘆息英雄的離世。進諫并不是為了單單的表達忠心,而是要改變現(xiàn)狀,改變君主之意,為何不能“巧言令色”的去陳述、去剖析呢?或許有人會說在歷史性時刻,就是要用鮮血來警醒世人的,但當流血不能解決問題時,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角度去處理呢?
(三)“巧言令色”在當代的價值
在當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所提倡的是人與人的和諧。在和諧社會“巧言令色”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小到家庭而言,夫妻間亦或老人孩子間,都要善于“巧言令色”,家庭成員間,彼此都是希望對方好,當一些瑣事導致意見分歧時,無論面對父母、孩子亦或愛人,最佳的解決方案絕不是言辭激烈的陳述誰對誰錯,而是要柔和的察言觀色,用巧妙婉轉的語言去勸導對方,以達到相互認可后再提出可行性意見來實現(xiàn)家庭的和諧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會幸福美滿。家是最小的社會群體,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最基本因素,實現(xiàn)家庭和諧也就間接的為社會和諧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近些年來,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只是一個新型行業(yè),為什么會如此呢?根源在于人心太過浮躁,人們沒有耐心去聽他人訴說,僅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認可時又表現(xiàn)的過于苦惱。癥結就在于大家不能“巧言令色”的與人溝通,甚至覺得直言不諱是一種高貴的品格??鬃釉凇墩撜Z》泰伯篇中也提到過“直而無禮則絞”,意在講不懂得禮節(jié),說話太過直率會很傷人。
溝通是人與人間相互分享自己觀點的一個重要過程,多使用溫婉柔和的語言,可以妥善的處理好人際關系。朋友的價值主要在于理解你,得到你的認可后才能去指正你,幫你修正不足。試想一個開篇就言辭激烈的指責你的人,你會把他當作朋友嗎?當然不會,你會敬而遠之。所以人際交往中要察言觀色、“巧言令色”,這不是要你溜須拍馬、虛情假意,而是讓你多關注他人的情緒及心理,從而更融洽更和諧的與人相處。
在當今,提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中,我們要學會彼此尊重;不要直白的出言不遜,還美其名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你的表里如一是對他人造成傷害的,那么請委婉表達;如果你的言行一致是缺少仁慈的,請三思而后言?!扒裳粤钌辈皇菆A滑,是對彼此的尊重;“巧言令色”不是世故,是對大眾的仁慈。在當今生活壓力比較大的時代,說話時請給彼此留有一個空間和余地,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共同進步,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大方向,我們每一個個體必須從自身出發(fā),從家庭出發(fā),從生活、學習、工作中出發(fā)去改善自己,恰當?shù)淖龅健扒裳粤钌保瑥亩莆张c他人溝通的技巧,實現(xiàn)自我和諧,與他人和諧,與整個國家、社會和諧的目標。只有能融洽的與他人相處,學會巧妙的使用語言,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最好的與他人協(xié)作,最大的實現(xiàn)自身價值。語言的產(chǎn)生是為了更好的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是使一切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巧言令色”是對語言的一種高效的利用,是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一劑良藥,因為社會和諧的基礎就是人與人的和諧。
參考文獻:
[1]朱熹.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6.
[2]李澤厚.論語今讀[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2007.
[3]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院出版社,2003.
[4]倪蘊盈.“巧言令色”的巧用之道[J].軍營文化天地, 2007,(12).
[5]楊旸.巧言令色,鮮矣仁—簡論孔門言語觀[J].北方 論叢,2015,(5).
[責任編輯: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