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川茶與古代的國家治理

      2016-08-06 02:12:19李映發(fā)
      關鍵詞:國家治理

      李映發(fā)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4)

      ?

      ·歷史研究·

      川茶與古代的國家治理

      李映發(fā)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唐朝《茶經(jīng)》最早記載的茶的產區(qū),主要分布于今四川、湖北等地區(qū)。宋元以降,百姓飲茶成風。茶稅與鹽稅一樣,成為封建政府除田賦以外的重要財政收入項目。川茶還是支撐國家茶馬貿易的主要貨源,四川也是茶馬貿易的主要交易地。川茶在協(xié)調民族關系和治理西南邊疆的歷史進程中曾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四川茶葉;茶馬貿易;國家治理

      一、川茶名品

      唐朝陸羽著《茶經(jīng)》,其分上、中、下三卷,共七千余言,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部權威性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種植、采摘與烹制及其飲用功效的著作。后人稱陸羽為茶神、茶仙、茶癲。該書開篇就講茶的產地、“茶”字源流、茶的生長環(huán)境與功用。第一行字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指四川(重慶市)與湖北相毗鄰的區(qū)域,或許這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就生長在神農架山上。有如此老茶樹者,這區(qū)域一定是茶樹片片成林。

      陸羽“結廬于苕溪之湄,閉關讀書”,消息閉塞,尚能知川峽地區(qū)盛產茶葉,也當難能可貴。據(jù)此,也足見川茶的著名。

      唐朝鄭谷的《蜀中》詩中有“蒙頂茶畦千點露”句。

      唐末進士,五代時期先后任前蜀、后蜀高官的毛文錫,于935年撰成《茶譜》一書,介紹天下產茶區(qū)及名牌茶。關于川茶,其有較詳細的記載。列示如下表1。

      表1

      說明: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明人曹學佺將“峽川”“峽州”解釋為“巴山峽川”。

      毛文錫的《茶譜》記載了蜀、楚、湘、贛、徽、蘇、浙、閩等省44處茶產地,顯然這僅是當時全國的部分情況,但其也是茶文化史上第一次介紹如此多茶產地、茶品名字的著作。毛文錫主要在四川生活,故記有川茶產地14處,占所記的1/3,若再落實具體地點,則有24處。又由于其主要生活在成都,故對川西產茶情況的記載更多些,更具體些,對川南、川東(今重慶市)的記載就十分簡略。當然,如今之犍為、屏山、江安、敘永、古藺等川邊地,當時還未得到很好的開發(fā)。

      毛文錫是歷史上對川茶有深入了解、情有獨鐘的第一人。他說,當時蒙頂山上有四頂茶園,“惟中頂繁密,云霧蔽虧,鷙獸出入,人跡稀到”,其所產的名牌茶露鍑芽、錢芽,均是用在“禁火之前”(寒食節(jié)前)采擷的嫩芽制成。

      毛文錫講述了上等茶生長的環(huán)境和采摘的時間對飲用的效驗。他還記載了一個故事。說蒙山中頂“上清峰”上,有一老僧患病已久,十分瘦弱,最畏寒冷。有一天外出,路遇老叟,相與攀談。老叟知其病情后,指點說:“中頂茶葉,在春分前后,第一次打雷聲響之時,雙手采摘,連采三日。將所采的茶葉,用本山上的泉水熬煮,服一兩可消除頑疾;服二兩,今后不會生病;服三兩,能骨健顏新,倍增精神;服四兩可為老壽星,地神仙。”老僧依言而行。后來到成都,相識者見其容顏,驚嘆他年輕了三十歲。

      毛文錫的《茶譜》向天下傳遞了川茶豐富和服飲后功效神奇的信息。川茶的豐富資源,是締造一方國泰民安的雄厚物質基礎。

      二、古代茶飲社會

      在毛文錫講的故事中,飲茶的功效主要在于祛病、健身,屬藥用性質。這符合唐朝以前人們飲茶的目的。相傳,神農嘗百草,發(fā)現(xiàn)茶可以治病提神。陸羽《茶經(jīng)》載,“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即解。意指若人口渴、胸悶、頭昏、疲倦、四肢不爽、全身骨節(jié)不暢,喝幾口茶就好了。明朱權《茶譜》載:“飲之能刮大腸,去積熱,化痰下氣,醒睡、解酒、消食,除煩去膩,助興爽神?!睆奶莆宕?jīng)宋元至明,歷幾百年飲茶習慣的變化,人們飲茶不再僅僅是去膩祛病、解悶止渴,而更多地為著“助興爽神”。朱權說,飲茶“可以助詩興”“可以伏睡魔”“可以倍清談”。這一變化,就是飲茶從祛病藥用向生活娛樂方面的轉化。

      上古以降,人們在蠻荒的叢林野地中辨認茶樹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故茶的字形與讀音也有一個演化的過程。宋代四川蒲江人魏了翁(1178—1237)是慶元五年進士,曾任資政殿大學士,并兼樞密院事。他講:“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書‘齊荼’、《漢志》書‘荼陵之類’?!蹦媳背瘯r的音韻學家陸法言、顏之推,已經(jīng)將此字的音讀為“茶”,但字形未變,仍寫成“荼”?!稜栄拧贰渡褶r本草》中均作“荼”。自陸羽《茶經(jīng)》問世后,才為今“茶”字的形、音、義。遠古為“荼”時,人們各指的植物并不一樣,有的將“蕚”“茅秀”也混于其中。陸羽《茶經(jīng)》確定了茶樹的形狀,葉、花、實生長的情況,服飲的味道與功效,這就將“茶”是某種灌木定下來了。由于時代和地方的不同及采茶時間的先后,所以稱呼也不盡相同。周公稱“苦荼”為“槓”。漢代四川人揚雄說,“蜀西南人謂荼曰蘐”。晉朝人郭璞說:“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标懹鹪凇恫杞?jīng)》中總結說:“其名,一曰茶,二曰槓,三曰蘐,四曰茗,五曰荈?!苯榻B這些別稱,是因為了解古人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用到的這些說茶的字,有助于今人對古文章詩詞歌賦的理解。

      如晉張載《成都樓》詩句:“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绷钟肚F賦》曰:“靈山惟岳,奇產所鐘……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宵降?!碧泼辖荚娋洌骸暗酪夂龇ξ?,心緒病無悰。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錦水有鮮色,蜀山皆芳叢?!卑拙右住吨x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句:“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毖δ堋吨x蜀州鄭使君寄鳥嘴茶八韻》詩句:“鳥嘴擷渾芽,精靈勝鏌邪?!笔┘缥帷妒褴~》詩句:“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彼纬宋呐c可《謝人寄蒙頂新茶》詩句有:“蜀土茶稱盛,蒙山味獨珍。”①

      在先秦史籍中,未見飲茶事的記載。據(jù)顧炎武考證,秦統(tǒng)蜀后,蜀地的種茶技術、飲茶風氣外傳至秦晉、中原。漢朝時,飲茶開始普遍。西漢王褒《僮約》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武陽,今彭山縣。此記載表明,此時已有了專用茶具,不惜派僮仆去遠方買好茶。揚雄在《蜀都賦》中也夸耀自己的家鄉(xiāng)成都,“百華(花)投春,隱隱芬芳,蔓茗熒郁,翠紫青黃”。四川種茶普遍,飲茶也普遍。晉劉琨《與兄子演書》曰:“前仰安州茶二斤,吾患體中煩悶,恒仰真茶,汝可信之?!边@是說飲用安縣的茶祛病。至唐朝,以全國而論,人們的日常飲料還是以酒為主,故在唐人的詩文中,以飲酒樂事為精彩,少見飲茶事入詩文。但是,從前段所引的詩句看,唐宋人已經(jīng)開始珍視好茶,并將其作為人際關系締結和促進的禮品。宋代,經(jīng)濟發(fā)展,墟集鄉(xiāng)鎮(zhèn)勃興,城市繁榮,市民階層產生,酒樓茶肆(邸)增多。據(jù)《事林廣記》卷七、《萍洲可談》卷一、《夷堅志》補卷第八、《京師浴堂》記載,東京開封、臨安杭州“早市”大興,早市開張時幾乎每條街都有賣“湯茶藥”的茶邸。這種“湯茶藥”是將“上春嫩茶”與山藥、腦麝,或木樨、茉莉花,或烏梅肉、桂末、干姜片一起熬煮成湯。此湯能止渴舒氣,成為市民和進城賣農副產品的鄉(xiāng)下人樂于接受的飲料。宋代成都設有茶馬司,官府統(tǒng)購茶葉銷售,以保證與西番的茶司貿易,故史籍上就難見到成都的“茶市”“茶邸”“湯茶藥”之類的記載。

      明代,人們的飲料有一進展。飲茶沿用茶餅、茶膏、茶藥,將茶研成細末加油、加香料或加藥熬煮的方法已過時,將茶葉用沸水“沖泡”的方法在皇帝朱元璋的提倡下得到普及。這種飲茶方法,保持了茶葉清香的本味,泡開的茶芽在杯中又有觀賞價值,飲用也簡便易行,極得民心。酒本是傳統(tǒng)飲料中最具有特色者,元末明初出現(xiàn)了蒸餾酒,其更具刺激性、更具藥性。明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人們對茶、酒的消費都大增。這兩種佳品爭奪著人們的消費心理,萬歷年間出現(xiàn)了鄧志談《茶酒爭奪》的文章就是這一現(xiàn)象的反映。人們認為,“自天地開辟以來,有茶有酒不可缺一”,茶是水性,酒是火性。酒,使人興奮、暖身、增膽氣,但多飲易傷身、誤事;茶,使人清爽、靜心、舒性情,多飲百益而無害。茶,易獲取,價低廉;酒,釀造耗糧食,價格昂。由于釀酒消耗糧食,飲酒易生事、誤事,故歷代王朝屢屢有禁酒之令,而從無禁茶飲之事,于是茶葉的生產、飲茶的風氣,日習日染,與時俱進,遍及國民。男女老少幼都能飲茶,但許多人是不會飲酒的。古典小說中常有“吃不成這酒”一類的文句。

      明中期以后,政府的“榷茶”政策和茶馬貿易松弛,私茶日盛。尤其是清中期以后,國家只抽稅厘,茶葉可以聽其生產、自由買賣,百姓家飲茶、城市鄉(xiāng)鎮(zhèn)上茶館賣茶,已成為日常生活之事。此時,中國是世界上產茶、飲茶大國,四川省是產茶、飲茶大省。

      天府之國首府成都,得天獨厚,臨近雅州、邛州、眉州、蜀州、彭州等明前、雷芽、鳥嘴、雀舌、蟬翼、麥顆、片甲、石花等天下名牌茶的產區(qū),隨著清中期以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茶館日增。成都的茶館發(fā)展到民國后期,大小有1600余家,每天約有16萬人進出茶館??箲?zhàn)時,張恨水逃難到成都見況十分感慨,著《茶館》一文說,“成都是一家很大的茶館”[1]。在四川各縣區(qū)鄉(xiāng)的場鎮(zhèn)上,最小的鄉(xiāng)場也有一、二家茶館。人們相親會友、雇工收徒進茶館;租佃立賣、分鋪割銀進茶館;說書聽戲、打會結盟到茶館;代寫書信、調解糾紛到茶館等等②。茶館成為了集約人群、調諧人際關系的社會最基層的民間自認、共識的場所。茶的止渴祛病,增進著社會民眾的健康。茶使人清新、清醒,平和待人、理智對事,公正排解糾紛、和諧一方社會,這無形地為國家治理發(fā)揮著神奇的功效。

      三、茶稅是政府重要財政收入

      天生萬物,民勤萬物生利。封建政府凡見民利者無一不取,于是茶稅產生。唐朝茶史是中國茶史的重要篇章,《茶經(jīng)》出,“茶”字立,茶始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產茶量增加,茶飲傳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而茶利也大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百姓是官府子民,民利是國帑之源。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戶部侍郎趙贊向朝廷建議:“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十一稅之,以充常平本?!盵2]常平本,就是國庫、國家財政?;实蹨首?,茶第一次有了國稅。翌年,朝廷將此政策制度化。然而這一新稅,遭到民眾的劇烈反對,于是對竹、木、茶、漆征稅一事暫停。10年后(貞元九年,793年)又重新施行。自此以后,直至宋元明清民國而今,茶有了稅。

      唐朝茶稅,“每十稅一”,具體為每1斤茶,征稅100文,后來增為150文。朝廷曾一度令百姓,茶樹在官場中栽,茶葉于官場中造,不準私種、私造、私儲、私賣,但暴政未行一年即止,因“害茶商,擾茶戶”,于是“一切依舊”[3]。至宣宗大中六年(852年),立稅茶之法十二條,凡私賣三次皆在300斤以上者,受雇載茶三次皆在500斤以上者,長途販茶不管多少,均處死,私園戶私賣100斤以上者,杖脊背等等。以如此嚴法,保國家茶稅收入。為保茶稅而立法,以后各朝代都有律條。

      巴蜀地區(qū)的茶稅,初由鹽鐵使掌管,后由戶部尚書判度支掌握,后又由節(jié)度使掌管。劍南三川,每年茶稅均有四萬貫[4]。

      宋沈括著《本朝茶法》載,宋初置6處“榷貨務”,作為茶的專賣衙門。后罷茶榷6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令商賈就園戶買茶,公于官場貼射,始行貼射法。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罷貼射法”。北宋6個茶稅征收機構和國營13處茶場,賣茶10533747斤半,上交國庫錢(“祖額錢”)2254047貫。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前,“天下茶皆禁,唯川峽、廣南聽民自買賣,禁其出境”[5]。巴蜀之地,自古便是產茶之區(qū),又晚榷近百年,故茶的生產與銷售比東南諸省興旺。北宋末至南宋,宋金、宋蒙戰(zhàn)爭,更使東南諸省的茶生產和茶稅大為衰減。宋神宗時,四川多個州縣年產茶達百萬斤,遠超東南地區(qū)多倍。四川對于茶戶的征稅特別,將茶地視為農地,征夏、秋二稅,將茶稅與役一例征收,所謂“稅租之數(shù)”。對于茶商征稅錢,成都路歲入30301貫、夔州路18859貫、利州路2770貫[6]。

      在宋代川茶曾引起一次社會動亂、朝廷震動、皇帝作檢討的大事變。青城山、味江河一帶是著名的產茶區(qū),這里也是漢人與羌人、藏人的交界區(qū)。宋初雖然規(guī)定茶在四川可以自由買賣,但只能賣給官府、漢人,不能賣給“夷人”。王小波、李順等貧苦的味江人將茶葉賣給羌人、藏人,犯了走私禁條,被官府以“販茶失職”“大盜”的罪名捉拿。王小波等被逼造反,向貧苦百姓號召:“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庇谒翁诖净哪?993年)二月起義,翌年正月數(shù)十萬義軍攻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宋太宗派出京城禁軍前往鎮(zhèn)壓。另一支義軍,順江而下,攻克嘉、戎、瀘、渝、涪、忠、萬、開等八州,有眾十萬余人。宋太宗一面換將派兵加強鎮(zhèn)壓,一面被迫頒“罪已詔”,承認“親民之官,不以和惠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表示要“改弦更張,永鑒前弊”,以圖寧人息事[7]。此次事變距宋朝開國僅30余年,在中國歷史上,開國之初就發(fā)生如此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這還是第一次;皇帝因農民起義被迫頒“罪已詔”,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數(shù)十萬義軍起義雖然不都是茶農因反對官府暴政、“博買務”掠奪民利太甚、“疾貧富不均”而起,但這次起義的導火線卻是在青城后山味江河畔土鍋村的茶林里。這也可稱得上是川茶史、中國茶史上關于茶與國家社會治理的精彩的一章。

      元代茶課“由約而博,大率因宋之舊而為之制焉”。至元五年(1268年),“用運史白賡言,榷成都茶,于京兆,鞏昌,置局發(fā)賣,私自采賣者,其罪與私鹽法同。六年,始立四川監(jiān)榷茶場使司掌之……十三年,定長短引之法,以三分取一。長引每引計茶一百二十斤,收鈔五錢四分二厘八毫,短引計茶五十斤,收鈔四錢二分八毫。是歲,征一千二百余錠”[8]。

      明清兩代的茶法如同鹽法,實行“茶引”制?!睹魇贰肪?0《食貨志》載:“太祖令商人于產茶地買茶,納錢請引,引茶百斤,輸錢二百,不及引畸零,別置由帖給之?!焙笠?guī)定茶引一道,茶100斤,納錢1000文;茶由一道,納錢600文,茶60斤。茶引就是買賣茶的許可證,沒有茶引不能去茶園買茶,不能上市場賣茶。沒有茶引也不能運輸茶,否則均被認為是“私茶”,一旦被茶局察驗,茶被沒收,人遭拘捕。茶園賣茶,政府抽三十分之一的稅。洪武四年(1371年)戶部奏“四川巴茶,三百十五戶,茶二百三十八萬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皇帝詔準。

      《清史稿》卷124《食貨志·茶法》載:“明時茶法有三,曰官茶,儲邊易馬茶,曰商茶,給引征課,曰貢茶,則上用也。清因之?!边叢枰遵R從唐朝開始,宋朝、明朝均有;貢茶,唐宋元明清均有。此時茶稅的征收,偏于商茶。清代各地征茶課略有差別。浙江,每引征銀一錢,北新關征稅銀二分九厘二毫。湖北建始縣,給商行銷,坐銷每引征銀二兩,行銷者征銀二錢五分,課一錢二分五厘。陜甘七府及神木廳,每引納官茶50斤,余50斤由商人運售作本。每百斤為十蔑,每篾二封,共征本色茶136480篾,折銀每封征三錢。不交茶,全折銀為5730兩。而四川較特別,有腹引、邊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內地,邊引行邊地,土引行土司。三類引皆納課稅,共課銀14340兩,稅銀49170兩。

      政府征茶課茶稅,或解送京師國庫,或留地方財政,或按比例上繳與裁留。國家對茶項銀的支銷,一般是臨時發(fā)生的事項用費。唐穆宗時(821—824年),“兩鎮(zhèn)用兵,帑藏空虛,禁中起百尺樓,費不可勝計”,由于這些費用無出處,于是“乃征天下茶稅,率百錢征五十”[4]。由于四川茶多,故所征茶稅由戶部直接收,而其他省,則由本地收后上繳。由此可見,國家將茶稅用作軍費和臨時的土木興建工程費。北宋時,對遼、西夏的長期戰(zhàn)爭的一部分軍費也來自茶課茶稅。南宋時,四川是抗金抗蒙的前線,也是最后的堡壘,川茶和川鹽一樣,其課稅也是有力地支持了南宋的財政和抗戰(zhàn)。明代川茶的課稅收入,一部分用于買戰(zhàn)馬,采皇木,接待阿壩、打箭爐等地來的番僧。清代四川的鹽茶稅,大額用于平定大小金川之戰(zhàn)和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但鹽茶稅也用于一些民政項目,例如對都江堰的維修。都江堰每年的歲修費,原是按受水區(qū)域“計畝均攤”,但因種種原因,有時難以征收。都江堰工程無法維護歲修,這涉及川西平原的灌溉和防澇、莊稼收成和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后經(jīng)四川總督黃廷桂上奏,皇帝批準,從乾隆元年(1736年)始一概免除,都江堰的歲修從四川鹽茶項中撥所需費用。光緒三年(1877年)丁寶楨大修都江堰,也在四川鹽茶項中分撥費用。在此之前,都江堰被洪水沖毀,川西平原農田無水,農民涌進成都大鬧“索水風潮”。都江堰修復了,社會安定。這里也可以說,川茶為此也作出了貢獻。

      四、茶馬貿易促進了邊疆的發(fā)展與鞏固

      茶適宜于生長在北緯30—35度的溫帶、亞熱帶地區(qū)。產茶地區(qū)多為氣候溫和、濕潤的淺丘、深丘、淺山地。中國西部是崇山連綿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北部又是大草原或沙漠,那里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多以游牧為生,以牛羊肉和乳酪為主食,不產茶葉,但產駿馬。邊疆兄弟民族需要茶以消腸胃油膩,內地封建王朝需要戰(zhàn)馬強兵強國,于是茶送邊疆,馬從邊疆來內地的“茶馬貿易”興起,其在歷史上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10萬大兵西征,解除了東突厥的威脅。后將投降、被俘的可汗及突厥人釋放,安置在漠南的設四個州都督府管理,安置在云中的設兩個都督府管理。突厥人被俘期間,飲過茶。而原被東突厥欺凌的回紇(鶻)等少數(shù)民族歸附唐朝后,乘勢發(fā)展到西起阿爾泰山東至額爾古納河的廣大區(qū)域,在與中原的交往中也飲到茶,很覺不錯,于是開始了貢馬換茶的歷史。641年,“唐番和親”,文成公主進藏。707年金城公主進藏。她們不僅帶去大批禮品、漢文化典籍、耕作技術,還帶去了茶葉。許多漢人被聘到吐番掌管文書,不少吐番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這樣一來,茶和飲茶習慣逐漸在藏族地區(qū)傳開、普及,至宋朝已形成了對茶的一種依賴。

      內地產茶,少數(shù)民族產良馬。從宋朝開國至北宋滅亡,可以說對外戰(zhàn)爭不斷。打仗需要馬,于是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收茶、儲茶、換馬等事宜,這機構就是“茶馬司”,這交易就是“茶馬貿易”。

      《續(xù)文獻通考》卷22《征榷考·榷茶》載:“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自唐世回紇入貢,以馬易茶……西北多嗜乳酪,乳酪滯膈,而茶性通利,能蕩滌之……獨宋人所以置茶馬司也。”

      公元981年,宋太宗“詔歲于近郡市馬,善以善價”。在經(jīng)營中發(fā)現(xiàn),以茶支付馬價較以金銀銅鐵、絲綢絹支付馬價更為有利。少數(shù)民族“頗以善馬至邊,其所嗜惟茶,而乏茶與之為市”[9]。茶才能換得好馬,用金銀絲綢換馬,他們敷衍以駑劣羸弱之馬。宋朝四川年產茶葉3000萬斤,占全國總數(shù)的3/5。熙寧七年(1074年),朝廷決定統(tǒng)榷四川茶,運往熙河、秦州買馬。“始遣三司干當公事李杞入蜀于秦、鳳、熙河博馬。”[10]在成都設置都大提舉茶馬司。在四川為買馬的榷茶,只在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實行。設買茶場:蜀州3、眉州1、綿州2、彭州5、漢州2、嘉州2、邛州4、雅州5共24處。以茶換馬的買馬場,在熙河、秦州地區(qū)設50個,在川西、川南先后設16處。后來四川的買馬場,有的因買馬不多而廢,只有黎、雅、敘、瀘、南平等處才是常設未廢[11]。

      關于茶價馬價。一馱(100斤)名山茶的收價和運至秦州的運價,共計10貫,而秦州的賣價是30~40貫。買馬計茶葉的優(yōu)劣、馬的駿駑,比價不一樣。還有年月和市場地點不同,比價也不一樣。熙寧年間,一馱名山茶,換一匹上等馬,崇寧三年(1104年)要120斤茶才行。崇寧四年(1105年),在熙州、河州、蘭州、岷州等處仍可以以一馱茶換一匹馬;但兩馱茶才能換一匹良馬。北宋時,歲運名山茶二萬馱去陜西,換馬兩萬匹。南宋時,陜西馬場失去,只在西河地區(qū)換馬,馬價又上漲,二萬馱川茶只能換200匹馬。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古鐵騎馳騁歐亞大陸,有的是良馬?!吧w其沙漠萬里,牧養(yǎng)蕃息,太仆之馬殆不可以數(shù)計。”[12]至于茶葉銷往民族地區(qū),也不成問題。

      明朝恢復了漢人為主的統(tǒng)治。明初,設洮州、秦州、河州三茶馬司。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秦州茶馬司為西寧茶馬司。在四川,明初曾設永寧茶馬司,后革除而設置雅州碉門茶馬司(在今天全縣)?!睹魇贰肪?2《兵志》載:“茶馬司,洪武中立于川、陜,聽西番納馬易茶,一上馬茶百二十斤,中馬七十斤,下馬五十斤?!泵髦衅?,歲收茶78萬斤,易馬9000匹,明朝后期,易馬7000余匹。

      明代茶馬貿易的指導思想有了一個新變化,即不僅是為了買馬,而且還用心于制番人以固邊疆。“番以茶為命,北狄若得,藉以制番?!薄胺耸炔枰詾樯?,故嚴法以禁之,易馬以酬之,以制番人死命,以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非可以常法論也?!盵13]以茶為餌,被朝廷認為是制番的絕妙高招,故嚴禁私茶出境,“律例: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并凌遲處死”[13]。朝廷派出御史巡察,皇帝詔檄陜西的秦王府、成都的蜀王府派都司官軍于松潘、碉門、黎州、雅州、河州、臨洮等入西番關口巡察,捉拿茶葉出境走私者。愈如此嚴禁,私茶愈有利可圖。朱元璋的四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附馬都尉歐陽倫潛到四川、陜西邊境走販私茶,被邊關察驗揭發(fā),朱元璋下令將其依法處死。有大臣憐安慶公主將為此守寡,伏奏皇上息怒寬宥,朱元璋說:“國家法規(guī),我家的人都不遵守,天下人誰還守法?民無信不立!”

      嘉靖年間,四川茶引50000道,邊引為24000道,每引100斤。少數(shù)民族不識斤兩,只認多少篾簍(包),于是將茶馬貿易之茶打成餅裝篾簍,規(guī)定每1000斤茶裝330篾簍。明中期,茶馬貿易主要在陜西進行,川茶運去多霉爛,曾一度將2/3的川茶改征為銀錢送去買馬。明后期川茶邊引主要在川邊地區(qū),4000引屬松潘,30000引屬雅州和黎州,加強了川邊地區(qū)與藏區(qū)的茶馬貿易。

      明代對西南邊疆的開發(fā)是空前的,尤其是對川、滇、黔交通的整理、拓展,在藏區(qū),衛(wèi)所的建立業(yè)績也顯著。暢通的川江航道、四川驛路,已成為官員進京,皇木運京,西藏活佛高僧進貢、朝覲天子的常行路線,東出三峽進京已替代了北出子午谷進京的地位。因此,內地從北方甘肅一路進藏的歷史基本結束,而西南的成都成為了內地進藏的新起點[14]。茶馬貿易的中心,也逐漸由陜甘青轉到了四川。清代繼承了這一發(fā)展趨勢。清康雍乾時期平定準噶爾、青海、西藏的叛亂,在西南邊疆“改土歸流”,尤其是對大小金川的戰(zhàn)爭、對瀘定橋的修建,不僅使邊疆得到穩(wěn)定、鞏固,得到開發(fā),交通也更為方便。茶馬貿易、茶馬古道在四川、在云南展現(xiàn)出新的氣象。清代輸入西藏的茶,主要是川茶,也有云南產的茶。

      清朝是以滿人為主體、滿漢貴族地主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王朝。滿人是少數(shù)民族,滿州八旗、蒙古八旗主要是騎兵,不缺馬,但收平天下建立清朝,維持統(tǒng)治主要依靠漢軍八旗和綠營兵。這大量的漢人軍隊仍需要馬,所以清朝仍維持著“茶馬貿易”。不過,清朝“茶馬貿易”的意圖有所變化。滿人與蒙族、藏族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故認為他們都是“自家兄弟”,輸供必需的茶葉是安撫;為了國家統(tǒng)一、抵御外侮、鞏固邊疆,供應必需的茶葉是招撫、綏撫。面對如此需求,清代四川的茶葉產量更多、質量也更好,所以茶馬貿易更為興旺。

      清朝沿用明朝的儲邊易馬,在四川設置鹽茶道,茶引仍分腹引、邊引、土引。邊引銷地分三路:“行銷打箭爐者,曰南路邊引;行銷松潘者,曰西路邊引;行銷邛州者,曰邛州邊引。皆納課稅,共課銀一萬四千三百四十兩,稅銀四萬九千一百七十兩。”“順治初元,定茶馬事例。上馬給茶篾十二,中馬給十,下馬給七?!鼻宀枰?guī)定“每百斤為十篾,每篾二封”。

      清循明制,以茶易馬。順治三年為11088匹,康熙三十四年為10000匹,其主要在甘肅、青海進行。四川主要是與藏區(qū)進行茶貿易,在于滿足藏人需要??滴跞迥?1696年),“飭準打箭爐番人市茶貿易。四川巡撫于養(yǎng)志遵旨,會同烏斯藏喇嘛營官等奏,查堪打箭爐等地界番人籍茶度生居處年久,且達賴喇嘛曾經(jīng)啟奏,準行,應仍準其貿易,理藩院準從之”③。此段文字說明,朝廷與西藏高層曾為茶而共同協(xié)商,專管民族事務的理藩院準許在四川進行不以易馬為目的的“茶貿易”,而且準番人市茶,這大不同于唐宋元明的歷史。康熙五十八年,“準理塘、巴塘地方買運茶斤”。乾隆六年(1741年),松潘修城,番民集聚,為滿足番民需要,四川巡撫碩色上奏朝廷,增加邊引,給予照顧。朝廷準允,土引成都縣600張、崇寧縣180張、灌縣3600張、石泉縣162張、安縣264張俱改成邊引,納稅輸茶,運銷于松潘。松潘城工程告竣,番民散去,茶引稅課酌情減去4049張。清政府的這些政策、四川地方政府的這些措施,均說明清朝的川茶、川邊茶貿易主要起著搞好民族關系、開發(fā)和建設邊疆這些歷史性的積極作用。乾隆中期后,就連西北邊疆以茶易馬的交易物流也停止了。

      對于清代的“茶馬貿易”,修撰《皇朝文獻通考》者有一個歷史性的總結,“臣等謹按:李唐回紇入貢,以馬易茶,宋熙寧嘉泰間相繼行之,漸置茶馬之官,至故明赍金牌三衛(wèi),收馬給茶,名為差發(fā),其制中廢,當時等國者屢以為言,然明政已弛,競不能復也。我朝定鼎之初,差茶馬御史,招商領引納課,所中馬匹,牡者給各邊兵,牝者發(fā)所司牧養(yǎng)孳息。順治十四年,以七監(jiān)馬匹番庶,凡茶馬變價銀兩,改解充餉……本朝牧地廣于前代,稍為孳息則已驪黃遍野,云錦成群,今則大宛西番盡為內地,渥洼天馬皆櫪上之駒,中馬之制久?!?。這段引文略長,但很重要。它說明了“茶馬貿易”的源末及其歷史變化。清代的改變,是因為昔日的夷人夷地,今都是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清帝國的“內地”,天下之馬均為“櫪上之駒”,天下之人,皆為國家子民,皇恩當然是一樣“體恤”。這段史料也較明確地揭示了什么是“茶馬貿易”,什么是“邊茶貿易”。這一點,對當今熱衷于談論“茶馬貿易”、尋覓“茶馬古道”的許多人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和提醒意義。

      清代川茶豐盈,產于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多個茶場,但供“邊茶貿易”和賞賜番僧、土司的茶,主要由川西的產茶區(qū)供應。這以表2示例④。

      表2 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川茶邊引數(shù)及供應的產區(qū)

      表2中產茶區(qū)之茶,主要供應邊疆,未入表的其他產茶區(qū)之茶,主要是“腹茶”,即供應內地官民飲用需要。

      上述可見,川茶在清代國家治理西藏和西南邊疆的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歷史作用。

      結語

      四川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于茶的生長。古往今來,川茶的產量多,名牌也多,蜚聲于天下。第一部茶文化經(jīng)典,唐朝陸羽的《茶經(jīng)》從川峽茶揭開了中國茶文化史的第一頁。川茶一直扮演著中國茶的主要角色之一。茶止渴祛病,利于人們的健康;茶性清新,令人平心,大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治安的良好。國家征茶課茶稅,充實國帑,助于官俸、兵餉乃至于社會公益,如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國家的“茶馬交易”“邊茶貿易”,大有利于強兵強國、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qū)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曾為形成和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起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川茶的作用是顯著的,尤其是川茶對藏區(qū)和西南邊疆發(fā)展的促進和國家的治理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政治史、民族史和茶文化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應加強茶文化的研究、宣傳、教育,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弘揚,使茶性更助益于人性,這大大有利于當今人們身心的健康、社會的和諧、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

      注釋:

      ①此段所引諸人詩句,皆摘自明曹學佺《茶譜》,原出于其所著《蜀中廣記》。

      ②解放前,筆者親身經(jīng)歷,凡是民間糾紛不去衙門打官司者,均到茶館請長輩、德高望重的鄉(xiāng)里人作公證評理,判是非輸贏,輸家給茶錢和禮信錢。

      ③見《皇朝文獻通考》卷30《征榷考·茶法》,武英殿聚珍版,光緒二十七年八月。

      ④此表采自魯子健《清代四川財政史料》(下),第37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12月,本表略作改動。

      參考文獻:

      [1]流沙河.蜀人吃茶十五談[J].四川文學,2005(1):6.

      [2](宋)王溥,著.倉及常平倉[M]//唐會要·卷88.北京:中華書局,1995.

      [3](后晉)劉昫,等撰.食貨志[M]//舊唐書·卷49.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宋)歐陽修.食貨志[M]//新唐書·卷54.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元)脫脫,等撰.食貨志[M]//宋史·卷183.北京:中華書局,1976.

      [6](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十九之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97.

      [7]蜀盜平罪已詔[M]//校訂本.宋大詔全集·卷187.北京:中華書局,1962.

      [8](明)宋濂,等撰.食貨二·茶法[M]//元史·卷94.北京:中華書局,1976.

      [9](元)脫脫,等撰.職官志[M]//宋史·卷167.北京:中華書局,1976.

      [10](元)脫脫,等撰.食貨志[M]//宋史·卷184.北京:中華書局,1976.

      [11]陳世松,賈大泉,著.五代兩宋[M]//四川通史·卷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244-247.

      [12](明)宋濂,等撰.兵志三·馬政[M]//元史·卷100.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清)張廷玉,等撰.食貨志·茶法[M]//明史·卷80.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陳世松,李映發(fā).元明時期[M]//成都通史·卷五.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262-266.

      [責任編輯燕朝西]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簡介:李映發(fā)(1940—),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科學技術史。

      中圖分類號:K24;TS97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8505(2016)02-0049-07

      On Sichuan Tea and the Rule of Country in Ancient Times

      LI Ying-fa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Sichuan and Hubei were the mian tea production areas recorded in the Tang Dynasty book , The Book of Tea. As of the Song Dynasty, tea drinking had been popular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For the finance of the Song administration, taxes from tea and salt were second only to that from the land. What’s more, Sichuan produced tea was the supporting section of the country’s finance which was supported by tea-horse trade model. Back then, Sichuan was also active in tea trade. Thus tea and its trad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coordi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

      Key words:Sichuan tea; tea-horse trade; rule of country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與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發(fā)揮審計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和保障作用研究
      基于國家治理角度的國企審計有效路徑分析
      財會學習(2016年23期)2017-01-07 17:17:21
      淺析經(jīng)濟責任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與實現(xiàn)途徑
      經(jīng)濟責任審計發(fā)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xiàn)路徑
      比較視角下的國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論構建
      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閾下出版業(yè)發(fā)展理念與目標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1:44:58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目標與路徑選擇
      新會計(2016年10期)2016-11-09 18:09:42
      大數(shù)據(jù)、網(wǎng)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社會科學(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洛扎县| 唐山市| 道孚县| 雅江县| 象山县| 乌什县| 临武县| 无锡市| 双流县| 明水县| 绍兴县| 万全县| 平度市| 闸北区| 房山区| 浦江县| 鄂伦春自治旗| 潮安县| 莒南县| 博白县| 云梦县| 巧家县| 商洛市| 东乡| 仁布县| 桑植县| 剑河县| 连城县| 乌鲁木齐县| 东莞市| 潼南县| 山西省| 临沂市| 闸北区| 昌都县| 称多县| 海盐县| 荔波县| 墨江| 陇南市|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