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濤 王圣寶 張 濤 田紅玉 周 玲 丁衛(wèi)星 賈祥祥 韓耀光
中糧(新鄉(xiāng))小麥有限公司 河南新鄉(xiāng) 453000
不同條件下面粉及制品色澤影響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張強濤王圣寶張濤田紅玉周玲丁衛(wèi)星賈祥祥韓耀光
中糧(新鄉(xiāng))小麥有限公司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選取澳大利亞標桿小麥APW和APH及9種國產(chǎn)基礎小麥為研究對象,進行理化指標、粉質(zhì)拉伸指標、糊化粘度指標的測定,在不同條件下進行色澤測定,經(jīng)相關性分析,得出對色澤影響較大的指標為灰分、濕面筋、吸水率、穩(wěn)定時間、延伸度、最終粘度、回生值,其余指標影響不顯著。對于0 h與24 h的反色,影響L值的主要是灰分、峰值時間,影響a值的主要是出粉率、FSV值、保持粘度、最終粘度,影響b值的主要是濕面筋、降落數(shù)值。
小麥粉指標測定相關分析色澤反色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面制品以蒸煮為主,面條、饅頭、水餃是中國傳統(tǒng)的面制食品。其中,面粉色澤是決定面制食品色澤的重要因素,是一個重要的感觀品質(zhì)指標和市場銷售指標,細膩潔白的面粉、亮黃奶白的面制品備受消費者青睞[1]。
但是目前,中國小麥有近3000多個品種,品種多、品質(zhì)退化快、品種更換頻繁、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在千家萬戶、不能成方成片種植形勢下,較多表現(xiàn)“種下去是優(yōu)質(zhì)麥,收上來是混雜麥”,在種植、機收、經(jīng)濟人收購、運輸各環(huán)節(jié)形成混雜,無法保持內(nèi)在品質(zhì)一致性,很難為食品加工企業(yè)長期提供優(yōu)質(zhì)、穩(wěn)定、色澤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麥。為此,只能通過優(yōu)選品質(zhì)良好的基礎小麥,通過互補搭配保證原糧的穩(wěn)定,面制品加工過程中的穩(wěn)定。
面條類食品對色澤的要求相當嚴格,色澤評分一般占總評分的20%~3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選取市場上公認最好的澳大利亞小麥作為標桿小麥,同時選取9種與澳麥品質(zhì)相近的基礎小麥,研究影響面粉、面片色澤的主要因素。
1)實驗材料與儀器
本實驗選取澳大利亞APW和APH為研究對象,同時選取9種國產(chǎn)基礎小麥進行研磨制粉。
新麥5L打蛋機、新麥醒發(fā)箱SM-40SP、東方孚德實驗用面條機、電磁爐、日本美能達色差儀CR-400。
2)品質(zhì)指標測定方法
水分、白度、灰分的測量采用DA7200二極管陣列近紅外分析儀;濕面筋含量按GB/T 5506.2—2008方法測定;降落數(shù)值按 GB/T 10361—2008方法測定;面粉溶脹容積按AACC56-21方法測定;粉質(zhì)儀指標依據(jù)GB/T 14614—2006進行測定;拉伸儀指標依據(jù)GB/T 14615—2006進行測定;糊化粘度特性測定使用波通快速粘度儀RVA-4,依據(jù)AACC76-21標準方法進行測定;
3)色澤測定
面粉及其制品色澤測定,采用日本美能達CR-400型色彩色差計,以L、a、b色空間表示,L值表示亮度和白度,越大則越白(亮);a值表示紅綠度,越大則越紅;b值表示黃藍度,越大則越黃。
50min拉伸面團色澤測定:面團在拉伸儀45min醒發(fā)后,經(jīng)過拉伸、揉圓后進行色澤測定。
4)鮮面片的制作
鮮面片制作為200 g面粉(14%濕基),2%的鹽,加水量為面粉吸水率的50%,低速和面2 min,中速3 min,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均勻無生粉顆粒,面絮入自封袋密封,醒發(fā)箱中靜置15 min,在面條機上軋制成片。鮮面片貯存在封口袋中,25℃恒溫,面片三折后在0 h、24 h分別測其色澤[2]。
5)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并進行相關性分析。
1)品質(zhì)測定
對這11種不同品種面粉的理化指標、粉質(zhì)拉伸指標、糊化粘度指標分別按照上述的標準方法進行測定,測定結(jié)果見表1~表3;生面片色澤測定結(jié)果如表4所示,熟面片、面團及干粉色澤如表5所示。
表1 面粉理化指標
表2 面粉粉質(zhì)拉伸指標
表3 面粉糊化粘度指標
表4 生面片色澤
表5 熟面片、面團及干粉色澤
2)不同品種面粉品質(zhì)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分析
①不同品種面粉理化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
面粉的理化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如表6所示。
表6 面粉理化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
由表6可知,水分主要對24 h生面片的L值有負的影響,相關系數(shù)為-0.504;白度主要影響0 h的生面片及干粉的L值,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81、0.499;灰分對各種條件下的a值呈正相關、b值呈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均大于0.400,其中對24 h生面片的b值達到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661;濕面筋對0 h生面片的L值呈極顯著負相關,對24 h生面片、熟面片、干粉的L值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56、-0.619、-0.624、-0.661;降落數(shù)值對a值呈負相關,但相關性不顯著;出粉率對L值均呈負相關,但相關性不顯著,對50 min面團L值的相關系數(shù)達-0.577;FSV值對色澤影響不是很大[3]。對于0~24 h生面片反色程度,由表6可知,影響L值的主要是灰分(r=-0.505);影響a值的主要是白度、出粉率及FSV,均呈負相關;對于b值,除降落數(shù)值呈負相關外,灰分、濕面筋、出粉率則呈正相關[4]。
②不同品種面粉內(nèi)在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
面粉的內(nèi)在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如表7所示。
表7 面粉內(nèi)在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
由表7可知,吸水率對0 h、24 h生面片、干粉色澤的L值均呈極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34、-0.871、-0.752,對b值則呈顯著正相關;穩(wěn)定時間對0 h、24 h生面片、干粉色澤影響規(guī)律表現(xiàn)一致,對L值、a值呈負相關,對b值呈正相關;拉伸面積主要對24 h生面片和50 min拉伸面團的L值有影響,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51、0.503;延伸度對各種條件下的L值、b值均呈負相關,其中對0 h生面片、0 min熟面片的L值、b值達到顯著負相關,對干粉的a值呈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599;最大拉伸阻力僅對24 h生面片的a值、50 min拉伸面團的L值有較大影響,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56、0.494。對于0 h與24 h生面片的反色,除延伸度影響較小外,其余各指標對L值、a值影響相對較大,b值影響較小。為此,可通過篩選吸水率、穩(wěn)定時間、拉伸面積相對較低的指標,降低△L值。
③不同品種面粉糊化粘度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
面粉的糊化粘度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各粘度指標對0 h、24 h生面片、干粉色澤的影響規(guī)律一致,對L值呈正相關,b值負相關,a值影響較小,其中峰值粘度和保持粘度影響程度一致,最終粘度和回生值對0 h生面片、干粉的L值、b值的相關性達顯著水平;崩解值對各種條件下色澤的影響最小;峰值時間對24 h生面片的L值呈顯著正相關,b值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717、-0.612。對于0 h與24 h生面片的反色,各粘度指標對L值、a值、b值的影響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8 面粉糊化粘度指標與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相關性
通過對澳大利亞APW和APH及9種國產(chǎn)基礎小麥粉的理化指標、粉質(zhì)拉伸指標、糊化粘度指標的測定,經(jīng)相關性分析,得出:
理化指標中,對色澤影響較大的主要是灰分和濕面筋。其中,灰分對不同條件下的a值呈正相關、b值呈負相關,對24 h生面片的b值達到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661;濕面筋對0 h生面片的L值呈極顯著負相關,對24 h生面片、熟面片、干粉的L值呈顯著負相關。對0 h與24 h生面片的反色,影響L值的主要是灰分(r=-0.505),影響a值的主要是出粉率(r=-0.534)、FSV值(r=-0.552),影響b值的主要是濕面筋(r=0.553)、降落數(shù)值(r=-0.521)。
內(nèi)在品質(zhì)指標中,對色澤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吸水率、穩(wěn)定時間和延伸度。吸水率對0 h、24 h生面片、干粉的L值均呈極顯著負相關,對b值則達到顯著正相關;穩(wěn)定時間對0 h、24 h生面片、干粉的L值、a值呈負相關,b值呈正相關;延伸度對各種條件下的L值、b值均呈負相關,對干粉的a值呈正相關(r=0.599)。對0 h與24 h生面片的反色,各指標影響都不顯著。
糊化粘度指標中,各粘度指標對0 h、24 h生面片、干粉的影響規(guī)律一致,對L值呈正相關,b值負相關,a值影響較小,其中峰值粘度和保持粘度影響程度一致,最終粘度和回生值對0 h生面片、干粉的L值、b值的相關性達顯著水平。對0 h與24 h生面片的反色,影響L值的主要是峰值時間(r=-0.583),影響a值的主要是保持粘度(r=-0.507)、最終粘度(r=-0.545),對b值的影響相關性均不大。
[1]胡瑞波,田紀春.小麥主要品質(zhì)性狀與面粉色澤的關系[J].麥類作物學報,2006(3):96-101
[2]胡瑞波,田紀春.鮮切面條色澤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04,19(6):19-22
[3]李宗智,孫馥亭,張彩英,等.不同小麥品質(zhì)性狀及其相關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90,23(6):35-41
[4]李軍紅,蔡靜平,黃淑霞,等.影響面團褐變因素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00,15:19-23
TS 213.2,TS 211.7
B
1674-5280(2016)02-0018-06
2016-01-18
張強濤(1985—)男,碩士,研究方向:糧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