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西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淺析電影《推拿》的美學價值
陳茜
(西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婁燁導演的第九部作品《推拿》通過其風格獨特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了盲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真情實感,本片不僅在創(chuàng)作風格的角度上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同時在電影美學的角度上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本文試圖從電影美學的角度出發(fā),探究《推拿》這部影片取材與表現(xiàn)手法的現(xiàn)實主義、破碎的敘事風格以及影片中直觀真實的情欲暴力,通過這些角度進而更深入得觸及本片所具有的美學價值。
推拿;婁燁;美學價值
電影所具備的美學價值,就在于他在影片的情節(jié),畫面,聲音等縫隙中藏匿著電影導演所解讀的世界,這個世界同時也是影片觀眾所接收到的美學世界,由于個體的理解方式各異,從而電影的美學內核也具有多重性。這種多角度,多層面的表意功能將電影帶入世界主流藝術。電影的美學價值融入了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美學世界在電影放映的過程中不斷與觀影者進行碰撞。在碰撞中產生的思維認同也好,亦或是異化也好,都是對電影美學價值的一次證明。
婁燁導演的電影作品一直以來都有其極強的個人風格,作品取材往往源于最本質的生活,人物都是基層普通百姓亦或者社會邊緣人群,拋開宏大敘事,直觀展現(xiàn)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從視聽語言角度來說,手持拍攝可謂是婁燁的一大標簽,晃動的鏡頭最具有真實感,如此視角使每一個觀眾都可作為參與者去感受劇中人物的故事,在聽覺角度來說,婁燁大多采取實景拍攝,通過收錄進實景的環(huán)境音效,還原現(xiàn)場感。另外,在《推拿》這部影片中,導演把通感這一部分拍得十分巧妙,他很好地通過鏡頭傳遞了氣息,影片中盲人這一群體雖然在視覺上存在缺陷,但卻在嗅覺與聽覺上天賦異稟,小孔濕漉漉的頭發(fā)在小馬的嗅覺中就是愛情蠢蠢欲動的味道,以及影片最后,視力恢復的小馬在樓道里看著小蠻在洗頭的畫面,仿佛氤氳的熱氣中飄散著愛情與幸福的味道。這部影片作為導演婁燁的風格延續(xù)之作,不僅有著電影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美學價值上也具有探討的意義。
作為導演婁燁的第九部電影,《推拿》這部藝術氛圍突出的影片成功地走向了院線,即便本片在院線的排片量不盡如人意,但它卻像是一束光亮淌過了黑暗之河,穿過了盲人的黑暗世界,也照射進了每一個懂得婁燁電影的觀眾的內心世界。電影《推拿》改編自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家畢飛宇所著的同名小說,婁燁的改編尊重了小說本身,卻也通過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使這部小說變得更加有血有肉,而導演婁燁特有的電影語言也使得這部影片樸實真摯而有質感,對盲人這一邊緣群體的刻畫沒有刻意煽情,沒有體現(xiàn)特殊的人文關懷,只是通過真實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了盲人推拿師們的生活畫卷以及愛欲情仇。婁燁的電影作品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較深,具有極強的個人風格,在探討他的電影時,除了影片的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具有研究價值外,所具有的美學價值也值得思考?!锻颇谩愤@部影片延續(xù)了婁燁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有其一貫的美學特征,以下筆者將從美學價值的角度對本片展開更近一步的研究。
(一)詩意的現(xiàn)實主義
詩意現(xiàn)實主義是法國30年代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電影創(chuàng)作傾向,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又與社會現(xiàn)實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婁燁本人及其創(chuàng)作,符合了詩意現(xiàn)實主義的典型特征,從人物角色性格特征入手,以反映人性為目的,他的電影又大多貼近生活,以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人與物進行創(chuàng)作,敘述方式又具有詩意化,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
影片《推拿》自身就是由小說改編,具有一定的文學特征,導演的美學觀念和風格氣質,跟小說文本之間有著高度的契合,導演既忠于原著,又將原著中某些因受電視劇、話劇形式局限而無法表達的重要內容和情感,都在影片中一一忠實呈現(xiàn)。電影中沙復明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詩意的形象,他喜愛吟詩,流連于歌舞廳,在被都紅拒絕后,他選擇用一首反復吟誦的詩歌給自己的愛情送行。同時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下雨的場景,雨天帶來的潮濕氣息與離愁別緒,與南京在歷史上的悲情與失落暗自吻合,也格外具有詩意化。他的電影充滿了詩性的浪漫,卻不脫離殘酷的現(xiàn)實,時而讓你看到希望,時而又刺骨的絕望。一部好電影,是讓觀影人感同身受的電影。
另外,婁燁的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往往貼近現(xiàn)實生活,人物也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實景拍攝的緣故;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了導演貼近真實世界的主觀追求,以及與其獨立制片的工作方式緊密相連。《推拿》所表現(xiàn)的盲人群體以及洗頭房的按摩小姐都可以說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平凡又普通的群體,影片中的這種現(xiàn)實主義,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的簡單復制,而是選取盲人現(xiàn)實生活中最細膩的感情部分,對他們的愛恨情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述。展現(xiàn)了盲人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以及興趣愛好,加以婁燁寫實化的視聽語言,使影片具備了鮮明的“詩意現(xiàn)實主義”的美學特征?!锻颇谩泛退械膴錈畹碾娪耙粯?,他是浪漫的詩人,他曾說過“安東尼奧尼所有片子都在說,生活是一團糟的,但生活可能是美好的,我想說的是,我肯定知道生活不是美好的,但是我覺得需要美好?!彼衣墩嫦?,面對現(xiàn)實,然后,再去帶著希望活著,繼續(xù)浪漫,繼續(xù)殘酷。
(二)破碎的敘事風格
婁燁影片的敘事風格往往是對傳統(tǒng)敘事的解構與顛覆,不再是依據(jù)固有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一個故事,打破了常規(guī)的線性敘事,結構不再單一,這種碎片化的敘事也正符合了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的特點,后現(xiàn)代主義力圖打破整體性觀念,以解構主義作為基礎,以零散化、邊緣化、多元化來取代整體性,這也是婁燁作品中一貫探索的風格。這種破碎的敘事風格在《推拿》中主要表現(xiàn)在影片的群像敘事、跳躍的敘事方法以及影像風格的破碎。
首先,《推拿》的開篇和結尾都以小馬為主,進而延伸至其他主要人物,以他們的情感糾葛為線索展開敘事,將目光聚焦于幾個重要人物及其內心,并著力開掘他們的情感世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細碎而小心地碰撞而架構的群像敘事,從下圖即可看出劇中人物情感關系。隨著敘事的展開,從小馬到沙老板再到王大夫,一個個人物不斷加入,看似松散的結構和人物關系,卻并不影響影片的敘事及完整性。但也有人說導演對這種群戲調度雜亂,缺少細節(jié)的呈現(xiàn),碎片化嚴重,但我認為導演所展現(xiàn)的是盲人這個群體,他們遲緩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過多的細節(jié)描寫反而會弄巧成拙,并且婁燁的影片在敘述過程中,很多事情是語焉不詳?shù)?,他注重的是將表面現(xiàn)象直接展現(xiàn),給觀眾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傳達了深刻的反思之意。
其次,本片破碎化的表現(xiàn)方式不僅是導演避開宏大敘事而執(zhí)著于個人情感和個體存在中,同時也巧妙地傳達了當下社會中盲人這個群體在生活中的掙扎以及對愛情的渴望。導演避開對南京這個城市的宏大展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南京城中普通的推拿中心,鏡頭在劇中人物身上隨意切換,以破碎的畫面和不確定的話語為我們講述了盲人的愛情故事,這種破碎的敘事手法能讓我們看到他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面對愛情、家庭、尊嚴所做的掙扎與妥協(xié),是他們生活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從形式上能使觀眾更深刻地體會到盲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從而引起觀影者的自我反思。影片中充滿了濃郁的人文關懷,充滿了對盲人個體的深切關注,沒有消費缺陷,沒有博取同情,有的只是客觀展現(xiàn),引人深思,達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引發(fā)人們自我反思的特點。
(三)真實的情欲暴力
在婁燁的電影中,對性與暴力的刻畫描寫一直都是大膽直接的。對于性,婁燁認為自己是在極其正常的范疇內進行表達。他認為,不真實的性和暴力,才是過分的;干擾觀眾進入電影的性和暴力,才是過分的。
弗洛依德認為,性欲是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這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根本動因。婁燁的創(chuàng)作受到弗洛依德學說的影響,探究人類隱秘的沖動,直觀表現(xiàn)性愛場面,進而揭露人性。在他的電影中,性不光光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更是一種身體感受,無處安放與騷動的情欲,任何人都有渴望、追求、擁有和釋放的權利。無論是《頤和園》中大膽的性愛描寫,還是《春風沉醉的夜晚》中同性之間的性愛關系,我們都能看到性在他的電影中并不是嘩眾取寵的噱頭,而是真實的塑造人物的一部分。
在《推拿》中,無論是小孔與王大夫表情痛苦而又滿足地緊緊相擁,呢喃著“要記住,我們是一個人”,還是小馬對小孔的性沖動,都令觀眾深刻得感受到他們如常人一般有對愛情的渴望與生理的需求。婁燁這些看似痛苦的性愛場面,絕非只為了呈現(xiàn)性愛本身,而是以此來揭示人物心理,既宣泄吐露自身情緒,也是對自我存在的彰顯。
影片中血腥的暴力也多次出現(xiàn),無論是小馬在醫(yī)院的割喉自殺,在洗頭房被打,還是王大夫赤裸裸的切腹畫面,都有一種觸目驚心的視覺效果。然而這種暴力與劇中人物有著深刻的關系,使影片的真實感更加逼真,增添戲劇沖突,最重要的是,影片中人物的情緒通過這種暴力場面毫不掩飾地展示出來,觀眾可以通過這些暴力鏡頭看到人物內心情緒的起伏。
婁燁將影片中人物的情緒毫不掩飾地通過情欲與暴力展示出來,他們看不到這個世界,情感的沖動只能通過最直接的行為來詮釋,用這種方式給觀眾呈現(xiàn)一個真實的盲人群體,展現(xiàn)他們的欲望,以此達到導演一個人為關懷的目的。
站在電影美學的角度來看,婁燁的電影作品在國內來看,雖同屬于第六代導演,但他作品的美學特征又極具個人化特色,貼上了自己的標簽。而站在國際角度來看,婁燁坦言他曾受到法國新浪潮以及安東尼奧尼的影響,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中國第六代導演群體中,婁燁可謂是至今還在堅持初衷,堅持個性的導演。他的作品經常充斥著禁忌話題,觸碰政治、暴力、同性戀與性,他不受體制約束,用他的方式大膽表現(xiàn)影片內容,也是因為這些他的導演之路并不順暢,在被禁與解禁之間數(shù)度游弋。提及婁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喜歡他的人很多,不喜歡其作品的人也不占少數(shù),但無論社會各界評論怎樣,值得肯定的是他的確是具有個人風格特色的導演,現(xiàn)如今,能在當下的電影市場中堅持風格又不斷突破自我,實屬不易。
《推拿》這部影片的完成,不僅能看出導演完整地把握了原作的精髓,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散客也要做。在這個藝術電影艱難存活的市場,他不變初心,堅持自我,繼續(xù)著他的“婁燁式”作品,可謂是淌過商業(yè)電影這條黑暗之河的一束光亮。
[1] 鄒建.中國電影新生代與法國新浪潮關于寫實美學的一致性[J].電影藝術,2006(04):123-125.
J905
A
1674-8883(2016)12-02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