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巴氏四重奏 巴托克是匈牙利現代音樂領軍人物,很多舉動震動20世紀藝術圈。其六首《弦樂四重奏》稱得上經典之作,有人將之比為“新約圣經”,與貝多芬的“舊約”遙相輝映。作品寫作橫跨30年,幾乎占據巴托克的整個創(chuàng)作牛涯。第一號開篇一反慣例安排了慢板,其情調讓人聯(lián)想到貝多芬晚年四重奏中那些著名慢樂章。第二號的慢板又反常地擺到了最后。第三號的中間樂章相當于一首諧謔曲,完全是巴托克的激烈和緊張,活潑有力的競奏旱現出一派盎然牛機。第四和第五號都是南5個短小樂章組成。第六號倒是傳統(tǒng)的四樂章,但其第二樂章聲勢不凡,競有鼓號齊鳴的效果,第三樂章更是瀟灑,頗多調侃,來點爵士樂,又來點打擊樂。該碟為最迷人的愛默牛四重奏團1988年錄音,是目前能夠聽到的最佳碟片,演奏粗獷有力,音色卻不失柔美與嬌艷。
巴氏對比曲 巴托克首先是鋼琴演奏家,冉就是作曲家,一張巴托克親自上陣彈奏自己作品的錄音碟片《對比》終于面世。這張1940年的錄音,SONY公司錄制時追尋原汁原味,盡管背景仍有沙沙聲,但認真聽來,聲音決不影響巴托克的炫技發(fā)揮。該作品之所以稱作《對比》,旨在音樂結構上形成對比效果。在三個樂章中,第一樂章單簧管的華彩與第三樂章小提琴的華彩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巴托克指定演奏時間是15分31秒,這就是為什么巴托克要親自上陣的原因了,誰又能如此玄乎地將演奏時問掌握到如此精確?在整部作品中,巴托克演奏的鋼琴一直處于伴奏為主,成為單簧管與小提琴兩者關系之間的中介,巴托克的“拉郎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作品盡顯巴托克特色。另外,作品中充滿匈牙利舞曲形式,不管是急速還是慢速,聽起來還是那樣帶勁。
巴氏苦愛情 巴托克的愛情不幸,與女小提琴演奏家蓋雅因為宗教不同,最終未能走到一起,但他題獻給她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卻在蓋雅逝世后被發(fā)現。在兩個樂章中,巴托克畫出了兩幅肖像,前面是他愛慕的女人,后面是感嘆的小提琴演奏家。首樂章以小提琴獨奏開始,弦律非常柔美,似不斷地進行情感傾訴實在動人。第二樂章捕繪了巴托克失戀之情,充滿了情緒波動,有一種無法接近的柔美。該碟為梅紐因與新愛樂樂團合作版。另收入巴托克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中協(xié)歷來稀有,好的更少。中速的首樂章,充滿憂傷和凄涼,令人頗覺揪心;慢樂章的開頭曲調迷人,中提琴在高音和低音兩個音區(qū)里,仿佛自問自答,忽又犴躁,并南此進入不間斷的末樂章。梅紐兇演奏中提琴造詣也有口皆碑,音色之豐腴,氣度之揮灑,句式造型之通透,令人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