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春梅
“人民藝術家”張寒暉與他的著名抗戰(zhàn)歌曲《松花江上》
■廖春梅
張寒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nèi)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這首《松花江上》在抗戰(zhàn)期間可謂家喻戶曉、刻骨銘心,曾激勵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抗日戰(zhàn)場。2015年,還高票躋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的“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zhàn)歌曲”網(wǎng)絡評選。
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并不知道它的作者叫張寒暉,一個一生從未到過東北的河北人,一個與聶耳、冼星海齊名的人民藝術家。
抗戰(zhàn)悲歌
張寒暉原名張?zhí)m璞、張含暉,小名全子,1902 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大鹿莊鄉(xiāng)西建陽村。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張寒暉因上街宣傳抵制日貨而被學校開除,父親將其送往保定高等師范附中學習。因被進步刊物《新青年》和《每周評論》所吸引,次年孤身前往北平(現(xiàn)北京),就讀于北平私立電氣工業(yè)學校。1922年,考入北平人民藝術劇院??茖W校。1924年,因?qū)W校解散而回鄉(xiāng),在一所高小教書,宣傳革命思想和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
1925年,張寒暉考入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師從著名音樂家趙元任,學習民族音樂、河北梆子、河北民歌及昆曲,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占領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4月28日,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的李大釗,被張作霖絞死。同樣被張作霖通緝的張寒暉,連夜化裝逃離北平,步行200多公里回到家中。但張寒暉并沒有被嚇倒,而是繼續(xù)宣傳共產(chǎn)黨的主張和革命思想,創(chuàng)作了小說《藍布衫》。
1928年,張寒暉重新回到北平國立藝專。次年留在戲劇系擔任助教,參加演出了《黃綢衫》、《終身大事》、《英雄與美人》、《一片愛國心》等戲劇。
1930年6月,應定縣“民眾教育館”館長、好友徐九皋邀請在該館工作。他經(jīng)常到鄉(xiāng)間去農(nóng)民夜校上課,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和科學衛(wèi)生知識,并參與創(chuàng)作《農(nóng)夫歌》、《除草歌》、《平民學校》、《平民教育》、《農(nóng)家樂歌》、《高頭村歌》等,收集民歌編印《普村同歌集》。
接著,張寒暉和張省三(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后曾任國家農(nóng)墾部副部長)一起,抓住定縣職業(yè)中學急需校長的機會,通過活動讓張省三擔任校長,自己擔任教導主任兼國文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教學生唱歌,編演秧歌劇,向青年學生灌輸反封建禮教的思想。還秘密成立“讀書會”,傳閱進步書籍、報刊,并逐漸將讀書會推廣、擴大到男子師范、女子師范和第九中學。
“九一八事變”后,張寒暉根據(jù)舊軍歌《三國戰(zhàn)將勇》的調(diào)子,填詞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歌《可恨小日本》。又根據(jù)民間曲調(diào)《滿江紅》填寫抗日歌曲《告我青年》。圍繞救亡圖存的主題,號召人們“激奮進,齊赴國難”。
1933年2月,陜西省教育廳社會教育科科長、兼任陜西省民眾教育館館長劉尚達,邀請同學張寒暉去西安工作。由于在本地已經(jīng)引起當局注意,張寒暉經(jīng)地下黨組織同意,告別妻子邵錦萍來到西安,成立了“西安實驗劇團”、“西安鐵血劇團”,并主編出版《老百姓報》,開展救亡宣傳。
11月初,張寒暉參加組織“定縣戲劇研究社”,并在定縣《醒民日報》上發(fā)表文章《定要改良》,倡導并推進戲劇改良討論。創(chuàng)作小說、劇本《鹽潮》、《聽候?qū)徟小?、《屠戶》、《過渡》、《王半仙》、《血乞丐》、《月亮上升》、《我是一個人》等。
1929年,張寒暉(左二)出演話劇《一片愛國心》
1934年7月,張寒暉以平教會職員的身份為掩護,致力于定縣和其他縣的地下黨的整頓、恢復和重建。經(jīng)過近一年的工作,基本上恢復了處于癱瘓狀態(tài)的中共黨組織。
1936年夏,張寒暉再次前往西安擔任陜西省立第二中學教員。該校學生中有一批東北軍子弟,看著他們流浪徘徊的身影,聽著他們苦悶的嗟嘆,尤其是耳聞目睹西安街頭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張寒暉想到要為他們創(chuàng)作一首歌曲。
同年秋,張寒暉看到一本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出版的《東望》雜志。雜志封面印著該軍軍長王以哲的親筆題字:“我們何時能返回那美麗的田園?何時能安慰我們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時能救我親愛的父老兄妹于水火之中?”躍然紙上的亡國之恨和喪家之痛,進一步激起了張寒暉的創(chuàng)作欲望。
通過走訪東北難民、聽取東北軍官兵的心聲、各界人士的血淚控訴,經(jīng)過不斷的修改、打磨,張寒暉寫出了歌詞:“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至于曲子的選用,張寒暉想到了家鄉(xiāng)定縣秧歌中的“大悲調(diào)”,與當?shù)剞r(nóng)村女人哭丈夫、哭兒子的哭腔相結合,唱一句,琢磨一句,反反復復地進行藝術加工和演變。
依據(jù)歌詞的內(nèi)容和感情的脈絡,這首歌分為懷故、漂流、呼喚三個層次。即開頭訴說了家鄉(xiāng)的美麗富饒和豐富資源;第二部分描述了國土淪喪后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日本侵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無限感慨地向故鄉(xiāng)的親人發(fā)出呼喚,抒發(fā)著對早日收復失地的強烈渴望,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
整首歌曲以帶尾聲的二部曲式為結構,傾訴性的音調(diào)貫穿全曲,并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真切感人。旋律以環(huán)回縈繞,反復詠唱的方式引伸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讓人肝腸欲斷。當尾聲唱出呼天喚地似的旋律時,歌曲達到高潮,于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抗爭的力量。
1937年,張寒暉(穿軍裝者)在東北軍時,與西安民眾劇社朋友合影
感天動地
《松花江上》
據(jù)張寒暉的學生回憶,1936年“一二·九運動”一周年前夕,張寒暉教他們唱了這支歌。當他唱到“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時,已經(jīng)以淚洗面。等唱到“爹娘啊”后,竟嗚咽得唱不下去,學生們都哭作一團。
張寒暉還帶領學生到西安城墻、街頭中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東北軍官兵,數(shù)萬名官兵聽后無不落淚。
1936年12月11日,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向蔣介石請愿抗日時,武昌行營主任兼西北剿總副司令并代行總司令職權的張學良,曾驅(qū)車趕到十里鋪阻攔。情緒激昂的數(shù)千學生,先是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接著自發(fā)的唱起了《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張學良肝腸寸斷,含淚向?qū)W生表示:“我會用事實來告訴你們,我張學良是抗日的?!贝稳?,張學良便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lián)共抗日。向全國發(fā)出關于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nèi)戰(zhàn)。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p>
周恩來也相當喜愛這首歌。早在抗戰(zhàn)開始后,周恩來在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時,就曾指揮與會軍官歌唱。當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全場軍官或熱淚盈眶,或低頭哭泣,或舉起拳頭,紛紛表示:“一定要打回老家去!”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xiàn)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zhì)與任務》一文中,再次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上個世紀60年代,周恩來又特別指示,將務必《松花江上》編進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不久,通過東北軍中的中共地下黨,歌曲被寄到北平,因得到無數(shù)愛國者的共鳴,很快便被廣泛傳唱。而上?!稇?zhàn)地周刊》也將這首歌作為“流亡三部曲”之一發(fā)表。于是乎,《松花江上》響徹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
追根溯源
高唱《松花江上》的民眾
由于張寒暉堅持認為,只要《松花江上》能被人們認可,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抗日熱情,就足以讓自己得到欣慰,因而一直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發(fā)表,在他人一再要求之下,也只表示可以署名“平津流亡學生集體創(chuàng)作”或注以“佚名”,使得《松花江上》的影響雖然越來越大,甚至已經(jīng)家喻戶曉、孺婦皆知,但其真實作者是誰,卻長期鮮為人知。
“西安事變”后,東北軍成立了“一二.一二劇團”,張寒暉任團長。1937年3月,東北軍東調(diào)時,劇團跟著總部差遣隊開到安徽懷遠縣。后跟著東北軍總部轉(zhuǎn)移到淮陰縣,直至1937年6月,被南京政府勒令遣散。
1938年秋,在西安擔任東北流亡子弟學校——競存中學教務主任的張寒暉,因日寇侵占山西風陵墓渡,炮擊潼關,轟炸西安,只好帶領數(shù)百名無家可歸的東北孩子,將學校遷到鳳翔。張寒暉一邊教學、組織師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一邊創(chuàng)作一首又一首抗日愛國歌曲。
1941年8月,張寒暉因身份暴露,被中共黨組織調(diào)往陜甘寧根據(jù)地關中分區(qū)。次年初,調(diào)到延安,先后擔任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等職。張寒暉總是忘我地緊張工作,不是寫歌就是譜曲,常常通宵達旦。創(chuàng)作了《爭取俘虜》、《從心里看人》、《太平車》等許多耳熟能詳歌曲以及曲子戲、秧歌舞。因為成績突出,張寒暉作為邊區(qū)文協(xié)代表,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和陜甘寧邊區(qū)藝術學校的籌備工作??伤约簠s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尤其是從1945年春起,因感染性肺氣腫,加之當時的延安,由于被胡宗南的十萬大軍封鎖,不僅物資匱乏,醫(yī)療條件也特別差,張寒暉的身體每況愈下。
至次年3月11日,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張寒暉,終因引起水腫,造成心力衰竭,而在延安溘然長逝,長眠于寶塔山麓,時年44歲。
而直到此時,很多人仍不知道張寒暉就是《松花江上》的作者。
1950年10月9日,中共決定召開了首屆西北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會上成立了西北文藝界聯(lián)合會)。此前,為紀念張寒暉,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已將搜集編印的張寒暉歌集,由油印改為鉛印,向大會獻禮。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自始才知道《松花江上》的作者是張寒暉,張寒暉的名字才在14年后與《松花江上》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但人們?nèi)圆恢?,張寒暉并非東北人。
1951年,西北文藝界聯(lián)合會派員來到定縣大鹿莊鄉(xiāng)西建陽村參觀農(nóng)業(yè)互助組建設時,恰恰住進了邵錦萍家。
聽說客人來自延安,邵錦萍趕緊向他們打聽丈夫張寒暉的下落。通過交談并核對張寒暉的照片,客人才知道張寒暉并非東北人,而自己就在張寒暉家。
而此時距離張寒暉去世,已經(jīng)整整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