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萌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談“漚”
馬藝萌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楚方言詞“漚”的本義為“浸泡”?!啊?、“沃”、“渥”不僅在“浸泡”義上是“漚”的通假字,而且在詞義演變關(guān)系上存在相似性。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漚”不僅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區(qū)的本義,還新增了古代漢語沒有的“發(fā)霉”、“霉爛”義,可以說是現(xiàn)代漢語方言對古楚方言詞“漚”的繼承與發(fā)展。
漚;浸泡;發(fā)酵;腐爛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2.030
《廣韻》注“漚”有兩個讀音,分別為“烏候切,平侯,影?!焙汀盀鹾钋?,去候,影?!碑敗皾a”的讀音為前者,詞義明晰,多為“水中浮泡”;當“漚”的讀音為后者,詞義豐富,多取“浸泡”等義。本文僅探討“漚”讀去聲時的詞義。
先秦時期,楚方言詞“漚”的本義為“浸泡”。《周禮·考工記》:“漚其絲七日?!编嵭ⅲ骸皾a,漸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與晤語。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泵珎鳎骸皾a,柔也?!薄洞呵镒笫蟼鳌ぐЧ罚骸熬朽嬋酥疂a菅者。”“漚”為“浸泡”。
秦漢時期,“漚”仍取“浸泡”之義?!躲釀僦畷しN麻篇》:“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jié);晚則皮不堅。寧失于早,不失于晚。獲麻之法,穗勃勃如灰,拔之。夏至后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薄稘h書·列傳》:“卷薜芷與若惠兮,臨湘淵而投之;棍申椒與菌桂兮,赴江湖而漚之?!鳖亷煿抛ⅲ骸皾a,漬也,今漚麻也?!痹S慎《說文·水部》:“漚,久漬也?!倍巫ⅲ骸把跃脻n者,略別于漬也。上統(tǒng)言,此析言,互相足也?!?/p>
魏晉南北朝時期,“漚”除了“浸泡”還有“壅埋堆積”之義。《廣雅·釋詁》:“漚,漬也。”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麻》:“獲欲凈,漚欲清水,生熟合宜?!薄睹t(yī)別錄·下品》卷三:“苧根寒。主治小兒赤丹。其漬苧汁治渴。根,安胎,貼熱丹毒腫有效。漚苧汁,主消渴也。”《齊民要術(shù)》卷五:“凡非時之木,水漚一月,或火煏取干,蟲皆不生。”《齊民要術(shù)》卷十:“桶子,大如雞卵。三月花色,仍連著實。八九月熟。采取,鹽酸漚之,其味酸?。灰悦鄄?,滋味甜美。出交址。”“漚”為“浸泡”。
干寶《搜神記》卷十二:“農(nóng)夫止麥之化者,漚之以灰;圣人理萬物之化者,濟之以道:其然與;不然乎?”“漚”為“壅埋堆積”。
隋唐五代時期,“漚”取“浸泡”義。《廣異記·劉眾愛》:“愛反疑懼,恐或是人,因和網(wǎng)沒漚麻池中?!鼻叵怠额}鏡湖野老所居》:“漚苧成魚網(wǎng),枯根是酒卮。”王建《送于丹移家洺州》:“耕者求沃土,漚者求深源?!卑拙右住堕e坐》:“漚麻池水里,曬棗日陽中。”元稹《臺中鞫獄,憶開元觀舊事,呈損之,兼贈周兄四十韻》:“陽坡自尋蕨,村沼看漚菅?!薄端臅r纂要夏令》卷三:“溫泉而漚者最為柔?!?/p>
宋遼金時期,“漚”由“浸泡(使之變軟)”引申為“掩埋堆積(使之變質(zhì)腐?。??!顿Y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九:“百姓未入山時多漚藏者?!薄侗處r錄》卷六:“久向灌溪,及乎到來,只見個漚麻池?!薄度卧姟肪硪灰话拴枺骸拜崖橐言跐a,黍稷行可獲?!薄端问贰ち袀鳌罚骸扮弑粐氖眨Z盡泉涸,人吸漚麻水以濟渴,多病下痢,相枕藉以死,然訖無一叛者?!薄皾a”為“浸泡”。
《禾譜》記禮者曰:“仲夏之月,利以殺草,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蓋耘除之草,
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漚罨既久,地草腐爛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北彼紊宋默摗队駢厍逶挕肪硎骸跋卤赜泻qR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之腐糟隨毀者乃是……積薪焚之,三日不動,以腐糟才漚之,遂爛焉?!彼未燧o《溪蠻叢笑》:“牛榔木多漿,貓猺餐饑缺食,則先以火窖地,掘根置窖中,壓以石,又用火漚熟,搗作餅餌,名漚榔?!薄皾a”為“掩埋堆積”。
元明清時期,“漚”仍保留“浸泡(使之變軟)”之義,并由此引申出“掩埋堆積(使之腐爛)”、“燒柴草時燃燒不充分”、“長期憋悶在心里”等詞義?!稐罹百t·西游記》:“雨余勻罷芝麻地,咱去那漚麻池里澡洗。”《醫(yī)方類聚·眼門》:“次用黃連一味為末,煎濃汁,熱渫漬搭漚浸目上,滲半錢汁,口中覺若,疼痛自消,昏翳漸退甚佳。”《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候芙蓉花開,帶青秸漚過,取皮可代麻榮。”《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一百九十四:“漚剝緝績以為布,此蓋美婦功之能事也?!薄遁膱@雜記》卷十四:“剝重皮漚水中,一時取起,以鐵刀戛去粗皮,陰干?!毙鞓s《嶺南勸耕詩》:“漚藁及分秧,愛此處暑晴?!薄端墶返谌危骸坝刑锟杉?,有??尚Q,有麻可漚?!薄皾a”為“浸泡”。
李實《蜀語》:“草伏火中未然曰漚”中,“漚”表示“燒柴草時燃燒不充分”。
李實《蜀語》:“氣郁不伸曰漚”中,“漚”為“長期憋悶在心里”。
王禎《農(nóng)書》卷三:“蓋耘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漚罨既久。”《本草綱目》卷三十:“結(jié)實至秋如青桃狀,熟時漚爛皮肉,取核為果?!薄侗静菥V目》卷三十一:“子似木瓜,八九月熟,里民取食之,味酢,以鹽、酸漚食,或蜜藏皆可?!薄秲号⑿蹅鳌返谌呋兀骸爸皇呛?jié)a透了的東西,又輕易不活動,他那來回扣兒怎得還能上下自如?”《皇朝經(jīng)世文新編續(xù)集·農(nóng)政》:“至若雨水太多之時,積澇不能設(shè)法消散,則所植之物必至漚腐黃萎?!薄镀缏窡簟返诹兀骸叭羰桥f棺已漚損了,須用新棺啟遷。”《歧路燈》第五十七回:“日頭也不知幾時就漚爛了,再休想見它了?!薄杜_灣詩鈔》卷九:“牛衣曝前檐,雞柵樹后圃;菜花如雪白,漚田成沃土?!薄皾a”為“長期浸泡掩埋,使之發(fā)酵或腐爛?!?/p>
通過以上材料看出,古楚方言區(qū)在豐富“漚”的詞義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筆者發(fā)現(xiàn),“漚”在其詞義演變過程中有兩種明顯的傾向性:一種為浸泡(使材料變軟),另一種為掩埋(使材料變質(zhì))。其中,后者隨著詞義的發(fā)展,又分兩種情況:即人們對材料進行某種處理后,使之變好為人所用(譯為“發(fā)酵”),或使之變壞被人所棄(譯為“腐爛”)。這兩種傾向決定著“漚”在古代漢語方言區(qū)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區(qū)的使用情況。
在先秦兩漢時期,“漚”只有“浸泡”義。魏晉以后,“漚”的本義雖有所保留,但其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反之,“掩埋(使材料變質(zhì))”義從魏晉開始逐漸為人所用,呈上升趨勢。
涹 《廣韻》注其讀音為:“烏禾切,平戈影。歌部。”
《周禮·考工記》:“漚其絲七日”、“以涚水漚其絲”。鄭玄注:“漚,漸也?!倍斡癫米ⅲ骸俺嗽粷a,齊人曰涹?!彼抉R光等《類篇》:“齊人曰涹?!薄都崱呿崱罚骸皼?,漚也?!薄皼蟆敝搁L時間浸泡,這與先秦兩漢時期“漚”的本義相符。李實《蜀語》:“衣物涹爛曰漚?!瓫笠糍痢3嗽粷a,齊人曰涹。涹豆豉,涹醬?!雹倨渲?,“涹豆豉,涹醬”取“發(fā)酵”義。清代唐訓方《里語征實》:“衣物涹爛曰漚?!笨梢姡皼蟆痹谠~義演變過程中與“漚”相似,也有兩種情況:即人們對材料進行某種處理后,使之變好(如涹豆腐、涹豆豉、涹醬)或使之變壞(如涹蛆、涹爛)。
渥 《集韻》:“于候切,去候影。侯部?!?/p>
“渥”在先秦兩漢時期,有“漚”的意思,即“用液體浸泡”?!吨芏Y·冬官考工記》:“變氏湅絲以涚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晝暴諸日。夜宿諸井。七日七夜。是謂水湅。湅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编嵭ⅲ骸颁鬃x如‘繒人渥菅’之渥?!标懙旅麽屛模骸颁着c漚同?!薄对姟で仫L·終南》:“顏如渥丹?!编嵭{:“渥,厚漬也?!薄赌印るs守》:“重五斤已上諸林木,渥水中,無過一茷?!睂O詒讓間詁:“蘇(時學)云:‘林,疑當作材;渥,浸漬也?!福禾K校是也。”《后漢光武皇帝紀》卷七:“夏,詔征湛。既到,即入見,賞賜浸渥。將用之,暴病薨。”《廣雅·釋詁》:“渥,漬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水部》:“‘楚人曰漚,齊人曰涹?;蚣黉鬃譃橹??!纭蹲髠鳎āぐЧ四辏贰嵢藵a菅者’,《周禮》注引作‘繒人渥菅者’是也?!边@里的“渥”與“漚”的本意一致。
元代王禎《農(nóng)書》卷三:“蓋耕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漚罨既久,則草腐爛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中,“渥”與“漚”都為“掩埋堆積(使之變質(zhì)腐爛)”的意思。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渥”有“淹”的意思。湖北隨州、天門的“渥水”,即“水淹了”;
在浙江富陽,葉鏡銘《富陽歌謠》:“新娘子淘淘渥殺咭”中的“渥殺”為“淹死”。
沃 《廣韻》注:“烏酷切,入沃影。藥部。”
《韓非子·初見秦》:“(秦)決白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舉而三晉亡。”在《馬王堆漢墓帛書·養(yǎng)生方》中,“沃”也有“浸泡”義。如:
取烏(喙)三果(顆),幹畺(薑)五,焦□□,凡三物,甫□□投之。先置□嬰(罌)中,即釀黍其上,□汁均沃之,有(又)以美酒十鬥沃之,勿撓,□□□塗(塗)之。十一□孰(熟)矣,即發(fā),勿釃,稍□□清汁盡,有(又)以□□酒沃,如此三而□□。以餔食飲一咅(杯)。已飲,身(體)養(yǎng)(癢)者,靡(摩)之。服之百日,今目明耳蔥(聰),末皆強,□□病及偏枯。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胡荽》:“凡種菜,子難生者,皆水沃,令芽生,無不即生矣?!薄稄V雅·釋詁》:“沃,漬也?!薄洱R民要術(shù)·造神曲并酒》:“大率中分米:半前作沃饙,半后作再餾黍。純作沃饙,酒便鈍;再餾黍,酒便輕香:是以須中半耳?!碧拼R仝《月蝕詩》:“勃然發(fā)怒決洪流,立擬沃殺九日妖?!彼未檫~《夷堅丙志·沈見鬼》:“沈出見之,三人長揖,求湯沃飯?!泵鞔T夢龍《智囊補·明智》:“主沃粟為糜,毀木為薪。”《西游記》第二十二回:“這個揪住要往岸上拖,那個抓來就將水里沃?!薄读凝S志異·甄后》:“遂命侍者以湯沃水晶膏進之。劉受飲訖,忽覺心神澄徹。”這里的“沃”與“漚”的本義一致,取“浸泡”義。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區(qū),“沃”也有“浸泡”義。浙江杭州的“沃面”,指“菜湯面”;河南淮陽的“沃草個子”,“沃”指“按入水中浸泡”;福建建甌的“沃茶飯”,即“茶泡飯”,通常指當天隔餐剩飯泡成的飯,用涼茶或熱茶沖泡均可。②
“沃”和“渥”的“浸泡”義仍集中在古楚方言區(qū),其中,浙江地區(qū)保留最為豐富。
實際上,“涹”、“沃”和“渥”的本義并非“浸泡”?!皼蟆钡谋玖x為“混濁”。《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蕩渨涹之奸咎兮,夷蠢蠢之溷濁。”王逸注:“涹,濁也。”
“沃”的本義取“澆;灌”。《周禮·夏官·小臣》:“大祭祀,朝覲,沃王盥。”賈公彥疏:“大祭祀……先盥手洗爵乃酌獻,故小臣為王沃水盥手也?!薄端貑枴け哉摗罚骸鞍哉呱俑拱螂?,按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蓖醣ⅲ骸拔?,猶灌也?!?/p>
“涹”與“沃”在詞義演變過程中與“漚”有通用之處,故取“浸泡”義。
“渥”與“漚”的情況類似,有多種讀音?!稄V韻》注“渥”的另一個讀音為:“于角切,入覺影?!奔础皐ò”。當“渥”讀“wò”時,多取“沾濕,沾潤”及其引申義。如:《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蓖蹂鲎ⅲ骸颁?,沾濡之貌也。既覆公餗,體為渥沾?!薄对姟ば⊙拧ば拍仙健罚骸耙嬷造@霂,既優(yōu)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碑敗颁住弊x“òu”時,取“漚”義。
為直觀看出“漚”與其他三個詞的通用情況,筆者依詞義做了分類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綜上,“涹”、“沃”、“渥”不僅在“浸泡”義上是“漚”的通假字,而且在詞義演變關(guān)系上存在相似性。由表1可看出,秦漢以后,“沃”取“浸泡”義的用例明顯多于古楚方言詞“漚”,而且“沃”在詞義演變的程度上也優(yōu)于“漚”,這種現(xiàn)象很可能與楚方言詞“漚”的地域局限性有關(guān)。
“漚”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區(qū)仍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區(qū)的本意,但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掩埋使之變質(zhì)腐敗”的意思。在此各舉一例:河南作家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溫井里有一個瞎老媽媽,自她的女兒被日本人搶走,她的一雙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淚水漚瞎了?!薄皾a”取“浸泡”義。湖南作家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從韓老六的地窖里起出的二百六十石糧食:苞米、高粱、粳米和小麥……取出的糧食有些發(fā)霉了,有些苞米漚爛了?!薄皾a”取“變質(zhì)腐敗”義。
筆者以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的《漢語方言大詞典》為基礎(chǔ),將“漚”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區(qū)和古代漢語方言區(qū)的詞義做了對比,整理如下:
表2
可見,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漚”的部分詞義與其在古楚方言區(qū)“浸泡”的本義相符。在廣東等地③,“漚”仍沿用“浸泡”義?!案瘮 ⒏癄€”等引申義在廣東、福建、湖南等古楚方言區(qū)應(yīng)用廣泛。由表2可以看出,“漚”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區(qū)新增了古代漢語沒有的“發(fā)霉、霉爛”義,可以說是現(xiàn)代漢語方言對古楚方言詞“漚”的繼承與發(fā)展。
注釋:
①黃仁壽,劉家和.蜀語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0.
②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③“漚”取“浸泡”義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分布情況。
[1]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周祖謨.方言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漢)許慎,(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籍書店,1981.
[5]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6] 陳偉.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十四種[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
[7]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8]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李恕豪.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3.
[10]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CD].漢藉全文檢索系統(tǒng)第三版,2003
[責任編輯 王云江]
Discussion on Chinese character ‘O'
MA Yi-m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3, China)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ncient Chu dialect word of ‘o' was soak, ‘wo' ‘wo' ‘ou' not only is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f ‘o', but also similarities i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Now, ‘o' keeps its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place of ancient Chu dialect area, also add the new meaning as mould and mildew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alec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dialec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hu dialect word of ‘o'.
‘O'; soak; fermentation; decay
H13
A
1673-9477(2016)02-086-04
[投稿日期]2016-03-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編號: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編號:12YJA740065);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2016sycxjj158)
馬藝萌(1991-),女,山西大同人,碩士生,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