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好的教學板書設計,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思想內容及表現形式,而且能夠觸發(fā)想象、啟發(fā)思維,進行審美教育。在多媒體教學活動中,板書設計是語文教師不容忽視的一項教學基本功,同時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
關鍵詞:板書設計;語文教學;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2-0127
好的教學板書設計,不僅能幫助學生提綱挈領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思想內容及表現形式,而且能夠觸發(fā)想象、啟發(fā)思維,進行審美教育。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語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不僅僅是在寫一黑板字、說一段話、上一節(jié)課,而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板書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項教學基本功。
一篇課文的教學,總有一個目的、一個要求和一個教學重點。一節(jié)課的教學也不例外,要么側重于思想內容,如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要么側重于表現形式,如線索、思路、語言風格等。從一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我們能夠看出一個語文教師對教材的鉆研是否透徹、該教師是否能夠自如地駕馭教材。
在一次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某位教師在示范課《孔乙已》一文中就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如果不是在透徹理解了教材的基礎上將教材內容和內容中各部分聯(lián)系進行抽象、提煉和概括,能設計出用“笑聲”一詞聯(lián)系三個場景來高度概括孔乙已一生的命運嗎?全文未出現一個“悲”字,而我們透過這“笑聲”去感知到那欲哭無淚、笑中含酸的悲。文章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特色就在程翔老師簡明、凝練的板書設計中入木三分地點出來了。沒有豐富的教學實踐和扎實深厚的基本功,是設計不出如此精當絕妙的板書內容的。
我們知道,有些語文教師講析課文時,把語文課上成了“解剖課”,這是不負責任的工作態(tài)度。語文課不需要我們把課文一節(jié)一節(jié)地去進行“肢解”。它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開啟智力、豐富想象、啟迪思維、陶冶性情的藝術課。一節(jié)語文課要達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我們在進行板書設計時,還要注意設計出一種視覺的形象美。無論是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設計,還是多媒體教學的課件制作,我們都需要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目的,去精心地構思和設計。如字體和字形的選取、線條的變化、顏色的調配、版面的布局等,都需要通盤考慮,使其在整齊之中有變化、變化之中有和諧、和諧之中有意境,令人賞心悅目、喜聞樂見。
筆者所在學校的一位語文教師在一次基本功大賽中,他在所設計的《春夜喜雨》一詩的課件中就注意了這一點。整個版面設置令人耳目一新,在樸素的背景色彩中,幾顆蔥綠的小樹正歡悅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一個大大的藝術體“喜”字,不僅點出了題眼,而且隨著教師娓娓動聽的啟示導語,由景入情,把這首律詩的“喜雨”心情一一品味出來,形象逼真、情景交融,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融情于景,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
板書設計得獨具匠心,能夠發(fā)掘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使設計者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故鄉(xiāng)》一文小結時,有教師畫了一個“+”字架。這個“+”字框架的設計就高度地提煉出了全文的主題思想:全文抓住一個“變”字,從故鄉(xiāng)的變化、人物的變化,揭示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給農村農民牢牢地套上了一個“+”字枷鎖。這一板書設計形象逼真,內涵更是不言而喻了。
眾所周知,人們要想健身,就需經常做體操。同樣的道理,要想“健腦”,也必須進行“腦操”——思維的操練。板書設計也應當注意到這一點。不僅教師自己要進行“腦操”,還要帶動學生一起來進行“思維操練”。所以,教師要提高教學基本功,要在板書設計上安排思維方面的內容。記得筆者在講解《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時,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結構:
( )聽 ( )送 拳打 ( )走
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要求學生在閱讀完全文之后,完成板書內容——根據文章中的故事內容,在括號里填上一個最能反映當時情節(jié)內容和人物思想性格的詞。學生興趣高漲,紛紛舉手發(fā)言。
第一個括號里,有學生說填上(傾)聽,有說(聆)聽……筆者馬上提示學生動腦,想一想所聽到的內容令主人公心情怎么樣,有了這種心情,才有后來發(fā)生“拳打”一事。學生馬上心領神會地說出“憤”字。憤聽,既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又刻畫出主人公疾惡如仇的性格,同時又為下面情節(jié)的開展埋下了伏筆,真是精確極了。
緊接著,學生馬上填完后面的空格:“義送”把魯提轄行俠仗義,扶危濟貧的好漢行為刻畫得恰如其分;“智走”則把魯提轄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的性格描畫得繪聲繪色。同學們仍不肯罷休,說為了照應“憤,義,智”三個字,干脆把“拳”改為“痛”或“怒”字。筆者認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完全啟動了,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篇構思巧妙的板書。同時,我們師生也都進行了一次“健腦”運動。
后來,筆者在講析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的起句時,是這樣分析的:起句形象地用了七組疊詞來直接抒情,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重創(chuàng)巨痛后的愁苦心情。設計了三個小問題,并結合三個小問題完成板書,板書如下: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失落迷茫) |(凄涼哀惋) |(悲戚傷痛)
人的動作、神態(tài) 環(huán)境的悲涼 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
最后,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同行行動起來,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多創(chuàng)造出一些頗具特色、雅俗共賞的板書作品來。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如虎添翼地邁向新時代教學領域。
(作者單位:江西省金溪縣第二中學 34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