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錦軍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對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即結合當前新媒體的大環(huán)境,高校在面臨這一挑戰(zhàn)與機遇時該如何做好應有的準備工作,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路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新媒體”素養(yǎng);不斷構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同時,加強對新媒體平臺隊伍的監(jiān)督與管理等。在新媒體時代,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更多有意義的探索。
【關鍵詞】 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8-00-01
1.前言
新媒體指的是建立在數字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以互聯網、通訊軟件等為代表,以手機、數字電視、電腦等為終端,以影像和文字的傳播為內容向終端用戶提供服務于信息的一種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又通常被稱為“第五媒體”。在技術上,新媒體具有著平等性與開放性、人際交流的雙向性與互動性以及傳播更新的快捷性等眾多特點。在我國高校,大學生幾乎都會上網,并且對于新媒體的喜愛與關注尤為強烈,經常使用到的網絡工具有微博、微信、QQ等。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與普及,它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影響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的新陣地,同時也必將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新領域。面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如何能夠讓其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我們需要共同去探討的一個重大問題。
2.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2.1傳統(tǒng)教育主體優(yōu)勢被削弱。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占據著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其自身有著較強的理論教學能力且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知識,因此能夠在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過程中發(fā)揮其個人教育魅力。新媒體則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局面。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具有豐富性、快捷性與大眾性。大學生作為使用新媒體的主力軍對于充斥的各種社會信息都較為敏感,他們會借助新媒體來迅速的獲取各種信息,讓傳統(tǒng)教育在這信息傳遞上處于劣勢地位,這無疑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
2.2載體與教育途徑在選擇上相對滯后。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班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途徑來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運用新媒體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撰寫思政博客、采用“慕課”的形式、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等。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這些形式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學生對其的關注度并不算高。其實,對于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門及教育者而言,如何借助新媒體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視性認識不足,隨之資金投入不到位會導致在教育形式改革中出現動力不足的情況。
2.3思政教育內容設置過于單一化。
在新媒體時代,作為“90后”的大學生,他們希望能夠在課堂上獲得更多與時俱進的內容信息,而如今單一化的教學內容顯然不能夠滿足當今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的多樣化的需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眾主體,他們會更多地通過網絡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思政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就會被削弱。
3.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探索
3.1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能夠充分認識到新媒體信息傳播所具有的優(yōu)勢,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積極使用這一有效載體進行思政教育信息的傳播。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體形式與大學生之間進行更為開放的交流與溝通,這樣對于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并積極引導大學生思想輿論,從而形成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2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的教育平臺。
網絡已經成為在新媒體時代獲取信息的一個主要途徑,高校應該不斷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投入力度,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不斷增強網站自身內容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從而吸引大學生能夠有興趣瀏覽專題網站,從而不斷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對于思政工作者而言,應當要對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有足夠的重視,不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輿論,不斷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3加強新媒體平臺隊伍的監(jiān)督與管理工作。
對網絡信息員及網絡評論員,高校應該加強對這兩支隊伍的建設,同時對于新媒體的監(jiān)督管理應當有序且到位。應當對網絡平臺的有害與不良信息及時清理與消毒。大學生的思想輿論非常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因此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夠在平時的工作中,捕捉大學生輿論并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較好的把握,對于發(fā)現的不良勢頭應該進行積極地解惑與引導,從而為構建一個和諧的新媒體環(huán)境,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出更多有意義的探索。
3.4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會更多的強調教育者自身的主體地位,對于思政理論也只是單純且枯燥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就導致了學生無法滿足自身人際交往及個性化的需求。在新媒體背景之下,高校思政駕馭工作者應該能夠圍繞學生的成長需求來進行教育,不斷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這一教學理念,對積極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進行系統(tǒng)地引導。在不斷加強與學生交流的基礎之上,用發(fā)展和超前的眼光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關照,從而減少大學生因為政治素養(yǎng)不夠而造成的一些不良行為,從而營造出人文教育氛圍。
4.總結
新媒體時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同時也充滿挑戰(zhàn)。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資源在大學生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已經是如今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以及自身“新媒體”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會對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11期
[2]張耀燦.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究的一部力作——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樣化視角》.《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3期
[3]陳坤,曹良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與界定[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