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翠 黃倩
摘 要:擴大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近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大量增加,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日益嚴峻,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已然成為教育管理者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模式亟需創(chuàng)新。文章以間性文化觀為基礎,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為分析實體,從留學生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學術適應三個維度分析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及探索。研究及實踐發(fā)現,通過有效的課程建設、活動建設、留學生跨文化服務管理體系機制及平臺建設,可避免留學生出現“文化休克”現象、減少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困難,使留學生管理工作具有持續(xù)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間性文化觀;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
一、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現狀
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近年取得很大發(fā)展?!睹绹叩冉逃龂H化(初步狀況調查報告)》(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Higher Education:Preliminary Statas Report)中,將在校留學生人數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1]。近年來,我國也陸續(xù)出臺了相應政策,大力推動來華留學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guī)模,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打造中國教育的國際品牌,實現“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這一目標。[2][3][4]
改革開放以來,來華留學生數量以年均17.9%的速度增長,生源國的范圍亦不斷擴大[5]。2014年,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77054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6]。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教育模式使得他們成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隨著留學生數量急劇增長,所暴露出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現象、跨文化適應問題日益嚴峻[7][8],其跨文化適應困難程度整體上屬于中等程度。若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良好甚至滿意,他們就會作為“文化大使”向其朋友、同胞等宣傳來華留學的正面形象,吸引更多學生來華留學,形成良性循環(huán);倘若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狀況差甚至出現危機,就會將其負面情緒傳播給朋友、同胞,所產生的來華留學負面形象將影響來華留學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huán)。然而,我國高校在幫助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方面開展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所開展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介紹、生活介紹、學習介紹等留學生入學教育活動,普遍存在時間上缺乏連續(xù)性、內容上缺乏系統性、形式上缺乏參與性、組織上缺乏整體協調性、缺乏反饋和評價體系等問題[9]。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已然成為教育管理者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亟需創(chuàng)新模式,對相關教師和行政人員開展跨文化培訓,幫助他們了解留學生的問題、看法和需要,同時改進留學生管理體系和教學模式,從而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10]
面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要有一種文化交融的眼界,即間性的文化觀[11]。間性文化觀是指文化的非唯我性和非中心性,即文化和文化主體之間的平等性和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特性,強調不同文化間的聯系和融合,即文化的“和”而不同。間性文化觀消除了“我”文化的盲目優(yōu)越性,強調“我”文化與“他”文化所具有的平等性,強調文化之間的聯系和融合,這種文化眼界的最終目標就是“和”,即文化的“和”。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實質上是由“我”文化進入“間性”文化,消除文化的中心主義、樹立平等文化觀的過程。本文將以間性文化觀為基礎,以國家17所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為分析實體,從留學生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學術適應三個維度分析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及探索(見圖1)。
二、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及探索
(一)心理適應
從心理適應維度幫助留學生進行跨文化適應,尤其在留學生入學前和入學初期多開展教育及管理工作,為留學生提供盡可能詳實的生活和學習信息,減少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中的緊張和焦慮。
留學生入學前,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除了發(fā)給即將來華的留學生必備的錄取通知書等注冊報到材料,還會將課程信息、迎新信息、城市交通信息、交大結對“中國伙伴”(Buddy)信息、中國文化及風俗習慣等發(fā)送給留學生,使得留學生對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不適有感性認識,做好心理準備。留學生入學后,在迎新周開展有效的留學生入學迎新指導(Orientation),使得留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法律法規(guī)、學校的管理制度、住宿管理制度與規(guī)定、留學生實習政策、保險使用方法、安全教育、學校學院相關服務部門及其職責、本科及研究生課程安排和選課流程、學位生培養(yǎng)計劃/方案,并安排留學生與“中國伙伴”互見。其中,“中國伙伴”是學院為每位留學生安排的結對聯系的中國學生,中國學生不僅能夠在生活上幫助留學生,還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中國文化、加快消除文化隔閡,加快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速度,同時中國學生也在交流中鍛煉了自身外語水平和溝通技巧,可謂一舉多得。
針對留學生入學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反饋和評價體系的問題,學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嘗試與努力。通過對108名留學生進行“入學迎新指導”反饋調查,可以看出學院層面的入學迎新指導的內容和實用性(見表1)。其中,49.07%超出留學生預期值(Exceed Expectations),48.15%達到留學生預期值(Met Expectations),也就是說97.22%的留學生認可入學迎新指導。108份樣本包含76名交換生和32名學位生,即29.6%為學位留學生,70.4%為學期交流生(含短期課題研究實習生)。
再者,開設跨文化適應相關課程,通過課程的系統學習,有意識地引導留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正確認識文化差異。該項舉措對留學生的心理適應起到顯著的積極作用,促使留學生從“我”文化進入“間性”文化?;趪彝鈱>忠琼椖恐С?,每年春季,學院邀請美國普渡大學跨文化交流領域的教員為留學生教授《跨文化溝通》課程(32學時,2學分),該課程旨在向留學生介紹東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講解跨文化交流案例、運用一系列“文化地圖”理念工具、介紹六維文化價值評估理論等,引導留學生注意在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溝通合作時可能會面臨的挑戰(zhàn)及在文化差異面前如何有效溝通。除了理論學習,留學生還組成小組進行實踐活動,包括在工廠參觀和見習,加深對跨文化溝通的認識。
留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留學生出現心理適應問題后向何處求助。除了學校的心理咨詢服務,學院以國際化辦公室為基礎,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詢和語言支持體系,開設答疑時間(Office Hour)與留學生定期調研座談,主動了解留學生的困難和真實想法,體現學院對留學生的關心和體諒,積極幫助留學生進行跨文化心理適應。
(二)社會文化適應
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燦爛的中國文化是吸引留學生來華學習的一大因素[8]。社會文化適應維度方面的內容豐富,上至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適應,下至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適應。學院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依托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留學生活動,建立完善的留學生跨文化服務支撐管理體系和人員隊伍,有效幫助留學生進行社會文化適應。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系統地向留學生講授中國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并結合茶藝、廚藝、剪紙、書法、武術等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體驗實踐活動,使得留學生對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有一定的認識,從而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在校園文化適應方面,學院依托學生社團成立海外學子中心,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實踐志愿服務類活動,加強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交流氛圍,提高留學生對校園文化適應的深度。學院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如“舌尖上的”中國傳統美食、體育文化節(jié)、科創(chuàng)競賽、風箏節(jié)、城市拼圖、農業(yè)基地參觀見習等;實踐志愿服務類活動,如“上海汽輪小學慈善志愿教育活動”,由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共同組成國際化英語教學小組,面向五年級小學生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和游戲,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歡迎,不僅激發(fā)了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和興趣,擴展了其國際化視野,還提高了中外學生在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國際化團隊合作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很多高校出現了留學生遇到困難時,各部門行政人員間相互推諉責任、給出的答復相互矛盾,令留學生“疲于奔命”的現象。學生管理本身就是一項涉及學生辦公室、教務辦公室、后勤等行政服務部門的寬泛而系統的工作,跨文化背景下的留學生管理工作尤其需要一個完善的跨文化服務支撐管理體系。及時、有效的溝通和完善的跨文化服務支撐平臺不僅可以預防文化沖突與摩擦的產生,還可以避免沖突與摩擦的加劇與升級。學院構建了以國際化辦公室全面管理留學生日常事務、教務辦公室管理留學生教務事務、國際化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聯合指導留學生文化活動的留學生跨文化服務支撐管理體系,以及一支相對穩(wěn)定、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學人員管理工作隊伍,從留學生的生活保障、留學環(huán)境、教務事務、校園文化生活、社會實踐生活、微信互動平臺新媒體等多方面進行管理團隊建設,為留學生提供更加國際化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進一步提高留學生服務水平和歸屬感,幫助留學生完成社會文化適應。
(三)學術適應
近年來,來華接受學歷教育、非漢語專業(yè)教育的留學生比例越來越大,尤其是工科院系接收的留學生,其核心目標是專業(yè)教育。由于中外教育體制、教學方式、學習習慣等的不同,留學生的學術適應尤為重要。學院開設《工程交流與溝通》課程,不為留學生單獨“特殊化”開班、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定期組織師生座談會及留學生經驗分享會,加強英文課程及師資建設,幫助留學生進行學術適應。
在國家外專局引智項目支持下,學院每年聘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領域專家,為中外學生開設《工程交流與溝通能力培養(yǎng)課程》(16學時,1學分),教授在國際化工程師團隊中與同事溝通合作的預備知識和溝通技巧,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經歷的同事、同行作學術報告的講演技巧等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知識,引導留學生正確認識工程領域的文化差異。
總之,學院對留學生采用“趨同化”管理,不為留學生單獨開班,而是中外學生混合上課;定期邀請學科專業(yè)帶頭人、資深教授或留學生指導教師,對專業(yè)特點、知識結構、專業(yè)發(fā)展前沿、教學方式等進行介紹,并指導留學生的學術學習,邀請留學生代表分享自身經歷及跨文化適應過程;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及師資,全面建設英文課程及提高英文課程質量,給留學生在學術適應方面提供切實的幫助。
三、結語
發(fā)展留學生教育是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國際交往、擴大國際影響力、實現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留學生教育市場競爭激烈,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及制度建設是加大高校對留學生吸引力的有效砝碼。幫助來華留學生適應中國文化,探尋和實踐適應中國高校實際情況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管理模式,對于促進高校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這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作,以間性文化觀為基礎,從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學術適應三個方面,充分發(fā)揮多元文化和文化差異所具有的潛能和優(yōu)勢,通過有效的課程建設、活動建設、留學生跨文化服務管理體系機制及平臺建設,創(chuàng)新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避免留學生遭遇“文化休克”、減少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困難,使留學生管理工作具有持續(xù)的生機和活力,對國內高校創(chuàng)新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管理模式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Hayward Fred M.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Higher Education[R].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2000.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5-11-30.
[3]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點[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28/201406/xxgk_170531.html,2015-11-30.
[4]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18.html,2015-11-30.
[5]宋華盛,劉莉. 外國學生緣何來華留學——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 31-38.
[6]教育部.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2015-11-30.
[7]朱國輝.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9):94.
[8]丁笑炯.來華留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數據[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9]崔淑慧.高校留學生入學教育模式探討[J]. 高教探索,2014(3):154-15.
[10]曲如曉,江銓.來華留學生區(qū)域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30-38.
[11]劉輝. 間性文化觀中的留學生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 2005(7):82-83.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