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凱香
〔關(guān)鍵詞〕心理輔導;自傷;高中女生
一、案例描述
高一女生L,16歲,新生入學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測驗”,其測驗結(jié)果顯示“異?!保?5題(你有時是否會覺得還是死了好?)和97題(你是否經(jīng)常想從高的地方跳下來?)均選擇“是”。約談證實L有自殘行為史:用刀片割手腕(手上有多條傷痕),拿針刺自己的手指和喝柔順劑等。L說:“不是真的不想活了,而是看到手上的血會有一種興奮的感覺,覺得一點都不痛。”
在輔導中得知,L的父母是外遇相識,L的爸爸在原配因病去世后迎娶了L的媽媽,并生下了L。家里有父親原配所生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每人都比L大了至少10歲,并且已經(jīng)工作。L表示,“跟他們感情還好,但是沒什么話說?!币恍┯H戚鄰居常常跟L說她爸爸的原配太太是怎么被氣死的,L的媽媽是怎樣不好。L表示“我真的很不喜歡聽,可是我沒辦法”?!拔抑浪麄冏龅貌粚Γ墒菫槭裁次乙惺苓@些?為什么要生我下來承受這些?”
L小學四年級(10歲)之前一直在外婆家與表哥表姐一起生活,小學四年級之后才被接回父母家中。L表示“回到那個家以后覺得好陌生,跟家里的人很有距離感?!卑謰尳?jīng)常罵她學習不好、不上進。她有時覺得太難受就會用刀片、玻璃碎割手腕,用針刺手指,喝柔順劑等。
L表示很想擺脫父母,逃離這個家,所以很想考上大學——這樣就可以不回家。她的數(shù)學成績一直很差,想通過文理科途徑考大學會有困難。而音樂老師稱贊L有女高音天賦,L便打算報讀音樂專業(yè),覺得還有機會考到重點本科,然而爸媽卻并不支持她的想法。后來爸爸總算答應(yīng)了L報讀音樂專業(yè),并承諾會說服媽媽,但媽媽仍然堅決不同意。父母的粗暴管教使得L產(chǎn)生了自我放棄的想法,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對人際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絕望:“很多時候,我會在想,如果這世上有輪回,我寧愿下輩子是個孤兒,不會有人管我,很想找一個沒人的地方,自己一個人過日子。很多事情對我而言都無所謂了?!?/p>
二、案例分析
自殘自傷是一種壓力轉(zhuǎn)移的方式,一些人會通過增加自身肉體的痛苦來減輕精神上的痛苦。L身上積壓了來自家庭和童年創(chuàng)傷的壓力與痛苦,無力承擔的她,只有通過自殘自傷引發(fā)肉體的痛苦來轉(zhuǎn)移和抵抗心理上的痛苦。
L的心理危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早期依戀缺失
兒童心理學認為,依戀是嬰兒與撫養(yǎng)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lián)結(jié),它對兒童最初形成信賴和不信賴的人格特點有著重要影響,來自撫養(yǎng)者的愛——主要是母愛——是兒童依戀形成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英國兒童精神學家保爾及其同事曾報告:過早離開父母而未建立正常依戀的幼兒,傾向于不主動與其他兒童一起做游戲,不會積極探索未知,不敢冒險。早期主要依戀的破壞會導致兒童的情感危機,并將在以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由于10歲前一直在外婆家居住,與父母長期分開,L與父母(尤其是母親)之間沒能建立正常的依戀,缺乏親密的情感連接,感受不到家庭溫暖,這使L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由于不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與家人產(chǎn)生了隔閡和陌生感。內(nèi)心封閉、情感冷漠、甚至行為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在她身上表現(xiàn)出來。而L父母粗暴的教養(yǎng)方式進一步破壞了與L之間的情感連接,使得L更加缺乏安全感,對家庭失去了歸屬感,只想逃離。L對父母、兄長和同學朋友都無法產(chǎn)生安全感。她無法真正走近別人,難以與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這些都進一步增加了她內(nèi)心的孤獨感,產(chǎn)生了一種焦慮與抑郁的狀態(tài)。
(二)自我認同危機
面對對父母婚姻的非議產(chǎn)生的無力感、負罪感與痛苦感,與父母分離多年、被父母打罵造成的被拋棄感,進一步引發(fā)自我認同危機,產(chǎn)生自我放棄的消極想法。
自我認同感(又稱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認可的內(nèi)在自信”,通過它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一旦個體陷入自我認同危機,就會產(chǎn)生對生活的無意義感,從而對現(xiàn)實無所適從,對未來彷徨迷惑,無法形成清晰和穩(wěn)固的同一性。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沒有同一感也就沒有生存感”。
面對周圍人對父母婚戀的非議,L內(nèi)心替父母感到負罪,總希望替父母辯解“他們做得不對,但是也不能怪他們”,卻無力改變周圍人的看法,因而產(chǎn)生了無能為力的痛苦感。這種負罪感與痛苦感無法擺脫,卻又不得不面對,使得L對自我存在產(chǎn)生了懷疑。而10歲前與父母分離,L一直得不到家的感覺,形同“被拋棄”;回到父母身邊后,又一直被父母打罵,更印證了L內(nèi)心深處父母對自己的“拋棄”。這種不能從重要他人——父母處獲得認可的感覺加深了L對自我的不認同。
(三)抑郁情緒
和諧、歡樂、團結(jié)的生活環(huán)境是保持健康情感的重要條件,父母、長輩和友人們的愛是良好情感的催化劑。積極的情感能推動人的智力發(fā)展,特別是理智感。情感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chǔ)上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情感的愉悅;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便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L的內(nèi)心一直壓抑著濃重的痛苦與壓力,卻又得不到父母的愛與支持,得不到家庭的溫暖,這讓她很難產(chǎn)生愉快與滿足感,造成情緒抑郁,很容易在壓力下失去理智感。
三、輔導過程
(一)上報學校,聯(lián)系家長,重啟家庭支持系統(tǒng)
與L結(jié)束第一次會談以后,我馬上向L的班主任和學校德育處主任報告了情況。德育主任立刻聯(lián)系家長。我與L的父母取得了聯(lián)系,希望L的父母能夠親自到輔導室來談一談。
L的爸爸到訪后,我告知了他L的情況,并分析了L自殘的原因,把L內(nèi)心中一直承擔的壓力與痛苦轉(zhuǎn)述給他,希望他們能好好和女兒談?wù)?,傾聽女兒的心聲,改變粗暴的教育方式。L的爸爸眼眶濕潤了,說一直以來是他們忽略了L?!爱敵踔皇且驗樯馓]法照顧她,才把她放在外婆家,沒想到會讓她變得很不聽話,書也念不好。她媽脾氣不好,有時管不住女兒了就會打罵?!备改竿晳T于推卸責任以逃避子女問題帶來的心理壓力。L的爸爸也一樣,把責任推到生意太忙和L媽媽身上。我通過共情的方式,讓L的爸爸明白自己也有責任為L做一些事:“現(xiàn)在L的狀態(tài)很不好,很需要家庭的溫暖,很需要爸爸和媽媽一起努力,多關(guān)心她,聽聽她的想法,顧及她的心情,理解她?!盠的爸爸說:“我確實很累啊,又要忙生意,還要操心她們母女倆。回去我會好好和女兒談?wù)?,聽聽她的想法。”最后,L的爸爸答應(yīng)接下來和我一起努力,調(diào)整說話方式,多與孩子聊天,重新建立信任關(guān)系。
(二)學會緩解與釋放壓力,控制自殘自傷行為
對L而言,自殘只是一種痛苦而又無奈的選擇。自殘只能暫時緩解她的痛苦,當壓力卷土重來,無計可施的她往往會再度實施自殘,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如果對她的危險行為聽之任之,可能終有一天會對她的生命構(gòu)成威脅。
對L的訴說,我給予了共情,讓她通過談話釋放出長期以來的壓力和痛苦,讓L接受“傾訴”這種減壓方式。然后我引導L尋找其他的緩解壓力方式,包括呼吸放松、音樂放松、體育鍛煉、適當哭泣法、大喊大叫法、有限破壞法(擊打枕頭)等。我還向她推薦了一種方法以取代原先的自傷行為:在每次感覺到很痛苦絕望的時候,在手腕上戴6根橡皮筋,用力地彈自己,并且對自己說“冷靜下來!”
這些方法雖然能夠讓L學會初步的自我控制,但是我明白只要L內(nèi)心的痛苦與壓力得不到根除,在發(fā)生比較激烈的生活事件時,L還是會有因控制不住而自殘的危險。所以治本之策應(yīng)該是與其父母協(xié)作,在家庭生活中減少沖突,重新建立起情感連接與家庭支持系統(tǒng),撫慰她內(nèi)心的痛苦,提高她的應(yīng)對能力。
(三)學會成熟應(yīng)對
在L的安全感沒能充分建立之前,她對父母的信任感會很脆弱,L的情緒“氣球”又積壓了太多負能量,一旦在家庭生活中發(fā)生沖突,就有較高的自殘風險。夜間尤其是凌晨兩三點時是人心理最脆弱的時間段。如果在這之前L遇到了引發(fā)激烈情緒的負性生活事件,她內(nèi)心的孤獨感和痛苦感就會加劇,從而增加高風險事件發(fā)生的可能。因此,在第一次輔導時我教L學會識別高風險的時間段和引發(fā)事件,學會留意在哪些事件中會有高水平的情緒表達和體驗,什么時候自己會有更強的孤獨感。我還教她把這些事件記錄下來,通過記錄的過程讓自己平靜下來,給自己一些理性反思的時間,提高情緒自控能力。此外,我提示L的爸爸控制家庭沖突事件,避免在夜間與L發(fā)生沖突,尤其不能打罵。一旦沖突發(fā)生,需要密切注意和安撫L的情緒。
(四)訓練溝通技巧,增進親子間的有效對話
L在10歲前在外婆家生活,與父母沒有建立起依戀關(guān)系;在10歲后雖返家與父母同住,卻與父母長期處在對立的緊張狀態(tài)中,一直缺乏良好的溝通。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人的理性容易被情緒蒙蔽,由于各自立場不同,人們往往很難理解對方的感受,溝通容易發(fā)生障礙。如果雙方的感情本來就很疏遠甚至對立,在對話中就更容易被情緒控制,造成對話中斷和失效,甚至還會將彼此的感情拉得更遠。要想讓L和父母重新建立起情感連接,需要訓練L和父母雙方的溝通技巧,讓他們進行有效對話。
我采用了翻譯對話的方式,引導L和爸爸解讀對方語言中傳達的情緒和感受,用復述確認對方語言表達的意思,反饋說出對方的內(nèi)心感受。我告訴L的父母: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不被承認、不被在乎、不被尊重、不被認同、不被理解時就會產(chǎn)生抵觸。因此和L說話的時候,不要急于表態(tài),而是應(yīng)該要先留意L的表達,聽出并反饋她想表達的內(nèi)心感受,最后再仔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例如當L說:“我想報音樂,老師都說我女中音很好,我有機會上本科的。你們?yōu)槭裁淳褪遣荒苤С治??你明明說好會支持我,媽媽不相信我罵我的時候,你為什么不幫我?你總是騙我!”L的爸爸聽到后立刻想解釋:“讀音樂前途不好,而且花了一大筆錢還未必能考得上。我不是想騙你……”我讓L爸爸先別急著解釋、反駁和表態(tài),而是先傾聽L的話,然后一起去分析她想要表達的內(nèi)心感受:很想報音樂專業(yè),因為得到老師的肯定,選擇音樂專業(yè)也有上本科的希望;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因為父母不支持很失望;感覺被爸爸欺騙,既傷心又生氣;獨自面對媽媽的責罵,很無助。我引導L的爸爸去復述和解讀L所說的話:“你很想讀音樂,而且老師也肯定你的中音,你覺得有上本科的希望。你希望我和媽媽能支持你,但是結(jié)果我們讓你很失望。你被媽媽罵,爸爸沒有幫你,讓你覺得很生氣,很絕望。你也覺得爸爸欺騙了你,很傷心?!甭牭竭@里L的情緒穩(wěn)定了很多,眼睛也紅紅的。我先引導L的爸爸分層和L說清楚看法和感受,然后引導L去理解爸爸的立場和感受:
L 爸爸:“讓你被媽媽罵,爸爸很對不起……但爸媽不是不支持你,你讀得好,我們再辛苦都愿意,只是讀音樂要找工作是很難的,我和媽媽都希望你將來找個好工作,生活無憂!爸媽都老了,養(yǎng)不了你多久,你哥哥姐姐都有自己的家庭!”
L:“我知道你們每天凌晨就去市場拿貨擺檔口很辛苦,讀音樂很花錢?!甭犚奓的這些話,L爸爸的眼眶濕潤了,低頭想擦眼淚。我趕緊讓L給爸爸遞紙巾,抱抱爸爸。一個擁抱拉近了父女的距離,此刻的相互理解讓父女重新找回了親情的溫暖。
經(jīng)過翻譯對話,L的爸爸同意女兒先嘗試報讀音樂,但是不能放棄功課的學習。
經(jīng)過反復的訓練,L的爸爸慢慢學會了與女兒溝通時不著急表態(tài)、解釋,慢慢能夠和女兒對話,不再一言不合就爭吵起來。L說爸爸有時還是不能夠理解她,所以有些話還是不想和他說,但至少她知道爸爸還是愿意聽她說話的:“能夠這樣不爭吵,和爸爸好好說話,挺好的?!?/p>
與語言相比,身體的接觸有時能更好地傳遞某些情感信息,有利于情感的建立。我引導L與父母進行身體接觸交流來重建親密感。我在輔導后布置三項作業(yè)讓L選擇:1.幫助爸媽按摩15分鐘;2.拉一拉爸媽的手;3.與爸媽擁抱。L選擇了幫爸爸按摩和拉媽媽的手。她說當幫爸爸按摩到5分鐘左右就覺得快堅持不下去了,但爸爸很放松的表情讓她感覺很好,就繼續(xù)按,一直按到爸爸睡著了。而當她拉住媽媽的手時她卻很快就放下了,因為那手很粗糙,讓她心里很難受。L能夠接受與父母之間的身體接觸,說明她在慢慢打開信任之門。
(五)加強自我認同感
L對自我認同的危機導致了她消極的自我意識,進而造成自我放棄。危機也是轉(zhuǎn)機,青春期正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的關(guān)鍵時期。 家人對L的評價是增強她自我認同感的關(guān)鍵。因此,我運用強化原理,指導L的父母多對她在學習和家務(wù)中的付出進行肯定和表揚。我在輔導過程中也引導L多去關(guān)注、肯定她自己的努力與能力,包括學習、人際交往和生活等方面。擅長女中音、善于傾聽和安慰同學等優(yōu)點就讓L獲得了較好的自我認同感。
對于未來目標的思考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好地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L一直很希望考上大學,但是她對考上大學以后應(yīng)該怎么走卻并不清楚。在輔導的后期我嘗試引導L思考她大學后的目標,但L一直沒明確下來自己要做的事——她說可能會開一家書店,但是不確定。
四、輔導反思
對此個案追蹤了一年,L表示自己狀態(tài)很好,與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緩和了很多,不再有那么多爭吵。她會與爸爸討論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有時一聊還能聊一個小時?!敝皇撬袝r還是不太愿意和媽媽說話。已經(jīng)是高三學生的L現(xiàn)在神情沉穩(wěn)了許多。只是她依然覺得自己將來不會結(jié)婚,計劃這輩子自己一個人過。任何傷害的療愈都需要時間,L的安全感與自我認同的建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這個個案的干預和輔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分清輔導的先后順序
雖然L的自殘行為源于她的家庭環(huán)境和童年創(chuàng)傷帶來的壓力與痛苦,但是自殘是一種危機,這些壓力與痛苦的釋放、情感連接的建立、積極自我認同的建立、應(yīng)對能力的培養(yǎng)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的首要任務(wù)應(yīng)該是控制自殘行為,同時必須讓學校和家長知悉孩子的情況。
(二)建立信任關(guān)系是前提
具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在咨詢與治療時會有一種抗拒心理,這種抗拒心理是對他人的不信任造成的。要幫助來訪者控制自我傷害行為,必須要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guān)系。只有給予L支持與陪伴,幫助其釋放內(nèi)心的恨與憤怒,才能進一步引導她采用良好的情緒宣泄方式,控制自殘自傷行為。
(三)家庭指導很關(guān)鍵
來訪學生的壓力、痛苦與家庭有關(guān)系。親子間情感疏遠,輔導老師需要促成個案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指導父母采取恰當?shù)慕逃呗?。如果能發(fā)動父母雙方都參與到輔導過程中則更加理想。
母親在L的成長中扮演著關(guān)鍵的角色。她把自己的壓力發(fā)泄在的L身上,造成母女感情疏遠,甚至發(fā)展出對抗情緒。只要母親不肯改變與L的相處模式,重建良好的母女關(guān)系,L的成長依然還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遺憾的是L的媽媽一直以“市場檔口不能兩個人同時離開”為由,沒有到學校輔導室與我見面,也沒能參與到輔導中。
(四)培養(yǎng)應(yīng)對能力,指導釋放壓力很必要
自殘是個案在無法面對、無法掙脫壓力時的一種無奈的選擇。有時它甚至是個案在極度憤怒下防止自己攻擊他人的最終防線。因此需要幫助L認清自身的壓力來源,尋找更合適的釋放渠道,指導她掌握成熟的壓力應(yīng)對技巧。
(五)最好能固定危機干預的會談輔導時間
由于我的工作和L的課程安排等多方面原因,我對L的輔導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時間的不確定容易造成對她的關(guān)注不及時,不利于我掌握其情緒發(fā)展,錯失輔導的最佳時機。在這個案例中,L有時通過電話、短信等非正式“咨詢”的方式與我取得聯(lián)系,這不能不說是幸運的。
(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感是一件艱辛的任務(wù)
為了幫助L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認同感,我在輔導的過程中一直在尋找各種方法。但自我認同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個案至今依然對自我的未來感到迷茫。
五、資源拓展
我向L及其父親推薦了《透析童年:讓愛走向成熟》一書。這本書試圖把讀者帶回到自己的童年,重新組裝自己的童年,這是一個治療的過程。作者用感覺觸摸人的內(nèi)心深處,從探討自我內(nèi)在世界的形成起步,對兒童的自我成長與發(fā)展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由此提出教育中一個關(guān)鍵點,即當父母還沒有真正成熟形成完整的自我時,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必然遇到很多難題,并導致親子關(guān)系以及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只有父母有了內(nèi)在成長的愿望,并從內(nèi)心逐漸走向真正的成熟,才能與孩子形成良好的生命連接,父母與孩子將共同獲得身心的放松,孩子才能在最美好的生命環(huán)境中一步步健康成長。
為了幫助L更好地發(fā)展成熟應(yīng)對壓力的能力,我向L推薦了杰弗·戴維森的《應(yīng)對壓力》?!爱斈惆褖毫闯梢患檬拢瑝毫蜁ニ牧α?;當你把壓力看成一件壞事,你就會陷入困境;但是當你把壓力看成是改善自己的感受而采取行動的一個暗示,那么它就成為你獲取機會的晉升臺階?!?/p>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中學,東莞,523820)
編輯/ 張 帆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