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潤良
70后作家張殿權在他的同代作家中并不太引人注目,這或許與他個人坎坷的經歷有關。早在2003年,出道不久的他就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中篇小說《青春散場》,引起了很大反響。著名評論家閻晶明以《為生命質量焦慮的人》為題給予這部作品很高的評價,評論家孟繁華先生也將這部小說列入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中篇小說之一??上?,此后工作的變遷導致好幾年時間張殿權無法靜心寫作,使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段時間的空擋。好在近年來工作的安定使他得以重新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尤其是在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他的短篇小說《陸小魚的地圖》獲得了2010年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大獎;他的長篇小說《我們生長在這里》等作品也引起了讀者的普遍歡迎。綜觀張殿權的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大部分作品在取材上偏重于以回望的姿勢挖掘個人的少年、青年成長經驗,可以歸入少年寫作和青春寫作的范疇,在童真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對于成年讀者而言,這個文學世界勾起了我們對于青澀年代、青澀情懷的回憶,勾起我們對“初心”的懷念,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對于少年讀者而言,他們可以由之進入自己并不熟悉的未知的成人世界,看到現(xiàn)實世界的復雜性與豐富性,開始建立個人對于尊嚴、意義、自由、死亡、孤獨、榮耀等人生命題的初步思考。
張殿權的新作《陸小魚的河塘》(載《安徽文學》2016年第8期)是作者的獲獎作品《陸小魚的地圖》的第二個續(xù)篇,第一個續(xù)篇是中篇小說《陸小魚的新年》(另名《每一個新年都會過去》)。這三部作品的寫作時間跨度長達十年,也正因此,一篇比一篇更深刻。它們都源于作家童年的生活和生命體驗,也承載了他童年的很多難忘記憶,因而作者本人倍加珍視,稱之為“童年三部曲”?!蛾懶◆~的河塘》從創(chuàng)作類型而言自然可以劃入兒童文學或者少年文學,但是由于作者對題材的特別處理方式,它又超越了一般的兒童文學作品甜膩、輕盈的淺閱讀讀物的特點,呈現(xiàn)出一種更接近于一般的純文學作品的深閱讀特征,可以使不同年紀、不同層次的讀者得到不同的審美收獲。
與一般兒童文學作品的奇幻色彩不同,《陸小魚的河塘》重在描寫真實,并且不回避現(xiàn)實的苦難與不合理現(xiàn)象。小說主要敘述鄉(xiāng)村留守少年陸小魚和伙伴丁明河的交往,尤其是丁明河遭遇的種種不幸以及溺水身亡給陸小魚心靈帶來的極大震撼和沖擊。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兒童文學作品應該只寫現(xiàn)實中美好的一面,不應該讓少年兒童看到生活中的陰影。但這種觀念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其實是有害的,是一種瞞和騙的態(tài)度,它不利于兒童心智的成長,也不利于他們未來更好地接受和融入社會生活。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中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也一直提倡兒童文學的悲劇意識,他曾提出一個疑問,“我經常跟孩子們講,童年應當是快樂的,可是我反過來問一句,如果一個小孩只知道快樂,她作為一個生命這樣的質量可能高嗎?”他的代表作品《草房子》《青銅葵花》都是這種創(chuàng)作意識的體現(xiàn)。文學史上許多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其實都有寫到人生與世界的不完美、不合理之處,寫現(xiàn)實生活的苦難,比如《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霧都孤兒》等等經典作品。《陸小魚的河塘》主要圍繞人物丁明河寫了三個層面的苦難。第一種是成人世界的不公造成的苦難。丁明河的父親多年在外打工,地被村主任的弟弟占用了不少。在丁明河父親要回自己的地時,后者不僅不給,還出手傷人并誣陷別人,丁明河的父親因此鋃鐺入獄。第二種是偏見與歧視造成的苦難。丁明河父親入獄后,他被人稱為勞改犯的兒子,除了陸小魚,幾乎所有周圍的孩子都欺負他、鄙夷他。第三種苦難是意外事故造成的苦難,比如丁明河游泳時溺水身亡。當然,這一悲劇也與前兩種有關。丁明河之所以在暴雨天還要下河游泳,就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過于壓抑,也不敢白天游泳(怕被人欺負),只能在黑夜里享受河塘里的自由自在的感覺。對于丁明河遭遇的苦難和不公,孩子們有三種態(tài)度。第一種以丁開宇等人為代表,站在強權的一邊,鄙視并侮辱丁明河。第二種以根子為典型,秉持功利原則,疏離丁明河,怕和他成為朋友后自己利益受損,變成別人欺負的對象。第三種以陸小魚為代表,以自己的行為對抗別人對待丁明河的不公,用友情溫暖丁明河的心。很顯然,作者對陸小魚的行為持贊賞態(tài)度,并希望潛在地影響讀者。在一個功利主義彌漫的時代,陸小魚的行為難能可貴,同時陸小魚的孤獨與不被理解、根子的隨波逐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了“救救孩子”的艱難。
同時,小說將敘述重心放在丁明河的意外死亡對于陸小魚的心理沖擊上,這也是一般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不多見的。小說借此表達的是:一個人生剛剛展開的少年,突遭熟人尤其是親友意外死亡,給他心靈上帶來的對生命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巨大震撼、惶惑,以及成長的凄涼感。中國人似乎不大喜歡談論死亡,但死亡是人生鏈條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對死亡的思考,談不上對人生有真正深切的理解。丁明河的死亡使得陸小魚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但反過來也會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意識到人生的無常,但也可能意識到人生或許要追尋一些牢不可破的東西。讀者也會很自然地產生諸多關于人生的疑問與思考。雖然這些疑問小說并沒有提供答案,但這種思考卻往往成為一個人自省意識和獨立意識、問題意識的開始,能夠激發(fā)這種思考的小說自然也是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