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黃河故道梨花艷?!贝X山,古稱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歷史悠久、資源富集,是后梁開國皇帝朱溫故里,出了傅友德、申屠、劉墉等歷史名人。
碭山素有“中國梨都”美譽,清明時節(jié)的碭山縣,是一片雪白的世界,只是把大地銀裝素裹的不是雪花,而是晶瑩剔透的梨花。4月來碭山賞梨花,九、十月份來碭山采摘碭山酥梨享受農(nóng)家樂,這些都已經(jīng)成為了碭山旅游文化的招牌。
碭山酥梨在《本草綱目》中被稱為“果中甘露子,藥中圣醍醐”。碭山酥梨多汁,口味甘甜,秋熟的酥梨經(jīng)熬制成膏,綿綢柔韌、色澤深沉,泛出絕美的琥珀光,具有止渴生津、解熱消暑、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通便利尿之功能,《本草綱目》載,秋梨密膏。
郭家鋪子的“貢梨膏”是用碭山百年老梨樹結(jié)的成熟果實和郭家祖?zhèn)髅胤揭黄鹗止ぐ局贫?,在碭山富有名聲,是碭山本地老百姓幾代人熟知的品牌。說起郭家鋪子“貢梨膏”名稱的由來,郭家鋪子“貢梨膏”制作技藝傳承人郭昌泓滔滔不絕。
據(jù)他介紹,秋梨膏是秋天成熟的碭山梨結(jié)合其它中藥配伍加工而成的藥膳飲品,相傳始于唐朝。唐玄宗患病,終日口干舌燥、心熱氣促,服了上百種藥均不見效,御醫(yī)和滿朝文武束手無策,正在人們焦慮不安之時,一名道士用碭山酥梨及各種中草藥配伍熬制的密膏治好了皇帝的病。有一次,唐玄宗在次日上早朝的時候,宣見道士,問“這是哪里的梨熬制的?”道士怕以后世俗纏身,便隨口說道:“是碭山郭家的?!碧菩谒烀骸耙院蠊业睦嬖谇锾斐墒斓臅r候一部分做成梨膏進貢,另一部分鮮果直接進貢?!钡朗砍鰧m之后,把藥方交給郭家就不知所蹤。從此,民間就把郭家鋪子制作的梨膏稱為“貢梨膏”并沿用至今,其他家做的則叫“秋梨膏”。
另一種傳說是明朝朱棣前往北京肅清途中路過徐州(當時碭山隸屬于徐州府),一路北征的朱棣染了風寒,咳嗽不止,無法行軍。有個出生于徐州本地的將士稟告說“距離徐州西200公里,碭山郭家鋪子家做的秋梨膏,化痰潤肺、止咳平喘,效果很好,當?shù)睾芏嗳擞眠^”。朱棣遂命這個將士快馬加鞭,來回僅用數(shù)個時辰,當天從郭家鋪子帶回了一罐秋梨膏。朱棣食用后,過了一夜,病情緩了一些,又繼續(xù)北征。朱棣稱帝后,民間把郭家鋪子的梨膏叫做“貢梨膏”以和其他家的“秋梨膏”區(qū)分。
郭昌泓在中國公益新聞網(wǎng)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間,霧霾嚴重,他總是感覺不適,皮膚干,口干舌燥,嗓子不舒服,特地讓家人寄來了幾瓶家里做的“貢梨膏”,放在辦公室讓同事們一起喝。一段時間過后都評價不錯。
“入秋后氣候開始變得干燥,而梨膏正是平氣潤燥當令之物。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梨膏對老煙槍頑疾尤其明顯,可止咳化痰。另外,對老師、銷售、窗口公務員等職業(yè)需要長期講話引起的咽喉不適也有效用?!惫f。來索要的“貢梨膏”的同事越來越多,還有其他單位的同事也有要的。當時,他就有了把家里這個祖?zhèn)鞯膶氊悾匦乱?guī)劃品牌包裝銷售的想法。
甜蜜蜜的秋梨膏曾經(jīng)是不少碭山小孩咳嗽發(fā)熱時的一劑安慰,至今魂牽夢繞?,F(xiàn)在吃的人不那么多了,梨膏也多工業(yè)化了,有的添加了粘稠劑,味道似乎變了。
“我們家就座落在梨園旁邊,家里的梨樹都是幾百年以上的老梨樹,老梨樹結(jié)的梨汁多渣少,特別適合做梨膏?!惫榻B,“郭家鋪子‘貢梨膏堅持原材料全部選用百年老梨樹結(jié)的成熟碭山酥梨制作而成?!?/p>
制作梨膏旺季的時候,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要齊上陣,有的支鍋、有的選梨、有的去皮、有的榨汁、有的劈柴,這樣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到了傍晚,開始下鍋熬制,剛開始需要大火,然后中火,最后小火慢熬。漫長的小火熬煮過程最為關(guān)鍵,湯汁的水分一點點揮發(fā),顏色越來越深,逐漸變成了深褐色,這時空氣中就會彌漫起香味了,接著是撲鼻的甜味兒,這味道和烤紅薯的味道相似。
“甜是可以聞到的,這是我在煮貢梨膏的時候才知道的?!惫f。正是這恰到好處的梨蜜香,讓人一打開,便聞見了整個秋天和冬天的溫柔撫慰。
為了更好的把產(chǎn)品做好,郭昌泓特請假一年,回到家鄉(xiāng)碭山開始了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他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是自家祖?zhèn)鞯摹柏暲娓唷保驗樗M芡ㄟ^自己的努力,把祖?zhèn)鞯摹柏暲娓唷敝谱魇炙噦鞒邢氯?,形成產(chǎn)業(yè)化,讓更多的人受益。
“梨樹王”牌貢梨膏是郭家鋪子申請注冊的商標,已被評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民族品牌。對于自家品牌可以成功申請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民族品牌,郭昌泓頗為自豪:郭家鋪子“貢梨膏”做的不僅是一種食品,而是要打造一種非遺文化品牌。他希望通過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貢梨膏”的歷史與文化,這個時代需要傳承精神,非遺的傳承、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