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飛 胡南 葛亮 任燕 冉靈芝
[摘要]目的:探討大敗毒膠囊對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reg/Th17及CD4+CD25+T細胞水平的影響。方法:隨機雙盲法將6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芐星青霉素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大敗毒膠囊口服,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Treg細胞、Th17細胞、Foxp3及CD4+CD25+T細胞比例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隨訪12個月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93.33%,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0.00%、4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觀察組末次隨訪時Treg細胞、Th17細胞、Foxp3、CD4+CD25+T細胞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大敗毒膠囊治療梅毒血清固定療效明確,能顯著糾正外周血Treg細胞/Th17細胞失衡現象,降低CD4+CD25+T細胞比例,臨床值得推廣。
[關鍵詞]大敗毒膠囊;梅毒血清固定;外周血Treg/Th17;CD4+CD25+T細胞
[中圖分類號]R759.1 [文獻標志碼]A
梅毒作為臨床一種常見慢性傳染疾病,主要經由性交傳播蒼白螺旋體感染引起,其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嚴重時導致多器官損傷。目前臨床治療梅毒以規(guī)范驅梅方案為主,治療后2年內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基本陰轉,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RPR試驗陽性,即血清固定。而血清固定后通過加大驅梅藥物劑量難以使其陰轉,且其復發(fā)率較高。相關研究表明,血清固定可能與梅毒嚴重程度、用藥方案選擇、機體免疫功能等多種因素有關。另外,近年來臨床發(fā)現大敗毒膠囊在梅毒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具有清血敗毒、消腫止痛功效。為此筆者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診的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加以大敗毒膠囊治療,探討其對患者外周血細胞免疫相關指標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診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共60例,納入標準:(1)梅毒病程至少2年;(2)經驅梅治療后RPR試驗陽性;(3)無明顯神經系統(tǒng)受累癥狀及體征;(4)知情并同意治療;排除標準:(1)HIV感染;(2)有腫瘤病史、糖尿病病史;(3)過敏體質、中途退出研究者;(4)不符合納入標準者。隨機雙盲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0~62歲,平均(32.1±1.4)歲:其中早期梅毒21例,潛伏梅毒9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19~60歲,平均(32.5±1.5)歲;其中早期梅毒20例,潛伏梅毒10例。對比兩組性別比例、年齡、梅毒類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芐星青霉素治療,240萬U注射用芐星青霉素(江西東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6020222)+8mL注射用水混合后分半對兩側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連續(xù)注射3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大敗毒膠囊(瑞福祥藥業(yè)(廣西)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4320)口服,5粒/次,4次/d,連續(xù)用藥3周。療程結束后隨訪3~12個月,且每3個月行1次RPR試驗。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臨床治愈:血清RPR陰轉,且未臨床復發(fā):好轉:RPR下降2個及以上滴度:無效:RPR下降2個以下滴度或不變。總有效率=臨床治愈率+好轉率。
1.3.2 細胞免疫指標 包括外周血Treg細胞、Thl7細胞、Foxp3及CD4+CD25+T細胞比例等指標,均通過流式細胞儀測定,嚴格按照相關試劑盒說明書操作,于治療前、末次隨訪時測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末次隨訪臨床療效
隨訪12個月,觀察組臨床治愈率83.33%,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臨床治愈率0.00%,總有效率43.33%,兩組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免疫細胞指標比較
觀察組末次隨訪時Treg細胞、Foxp3、CD4+CD25+T細胞比例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Th17細胞較治療前明顯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末次隨訪時上述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0年全國報告梅毒病例358534例,全人口發(fā)病率為26.86/10萬,居全國乙類傳染病的第三位。2005~2011年深圳市某區(qū)報告稱,梅毒病例數以每年平均新增12.96%速度上升,其中一、二期梅毒報告數變化不大,隱性梅毒則明顯上升。目前梅毒的治療藥物主要為長效青霉素類,經過規(guī)范治療,多數患者RPR試驗可陰轉,而在正規(guī)驅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早期梅毒(感染后不足2年)隨訪6個月以上、晚期梅毒(感染至少2年)隨訪12個月以上,血清RPR仍不轉陰的患者即為血清固定,復發(fā)率較高,增加患者身心痛苦。為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梅毒血清固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關于梅毒血清固定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細胞免疫密切相關,認為機體T淋巴細胞功能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關系到梅毒病情發(fā)展及轉歸。在梅毒感染早期,TP可引起局部劇烈的炎癥反應,接踵而來的是機體適應性免疫應答,隨后則是典型的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原發(fā)病灶中以Th1占優(yōu)勢。盡管細胞免疫介入了梅毒病程中,但仍有部分TP能夠免疫逃避,從而進入慢性病程。梅毒患者在某些因素介導下導致細胞免疫功能減弱,機體抵抗梅毒螺旋體感染及消除已感染的梅毒螺旋體的能力受到抑制,這也許是梅毒患者出現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國外較多學者研究表明CD4+CD25+T細胞在自身免疫調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且試驗發(fā)現移除或減少CIM+CD25+T細胞可以增強機體的抗感染免疫。而多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和胞內寄生蟲等)也可持續(xù)誘導CD4+CD25+T細胞的產生,即稱為調節(jié)性T細胞。一方面Treg能夠通過抑制效應性T細胞的過度反應而達到對機體的保護,另一方面,Treg的抑制作用也會被一些病原體利用。Foxp3是Treg的特征性分子標記,是其特異性轉錄因子:且在非CD4+CD25+T細胞表面Foxp3幾乎檢測不到,因此可以認為只有Foxp3+的CD4+CD25+T細胞才是Treg??梢奆oxp3+Treg在慢性感染疾病發(fā)展過程中起參與作用,不僅導致感染不能及時清除和感染性疾病的久治不愈,而且Foxp3+Treg對細胞免疫反應過度調節(jié)促使病原體更容易在宿主體內生存,甚至使宿主長期攜帶該致病菌而導致慢性感染。為此筆者將Treg細胞、Thl7細胞、Foxp3、CD4+CD25+T細胞比例作為本次研究的重要觀察指標。
大敗毒膠囊適用于血液不清引發(fā)的梅毒等病癥,主要含有陳皮、黃柏、當歸、赤芍、大黃、蜈蚣、全蝎、蒲公英、金銀花、甘草、芒硝、白芷、天花粉等成分,其中陳皮健脾和胃;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當歸和血、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大黃抗感染作用明顯,能有效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蜈蚣與全蝎功效類似,主要為敗毒散結、息風解痙;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金銀花為清熱解毒良藥,同時具有殺毒、殺菌作用;甘草主要功效為解毒祛痰、補脾益氣:芒硝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白芷祛風解表、除濕消腫,且具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天花粉清熱瀉火、消腫排膿、生津止渴?,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敗毒膠囊具有清血敗毒、消腫止痛作用,近年來臨床實踐表明大敗毒膠囊在梅毒治療中有其獨特優(yōu)勢,且聯(lián)合青霉素注射治療效果更佳。筆者在常規(guī)芐星青霉素注射基礎上對我院就診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加以大敗毒膠囊口服,隨訪12個月其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33%,明顯比常規(guī)芐星青霉素注射治療的43.33%高(P<0.05),這是因為血清固定后單純通過調整青霉素劑量或延長療程仍難以達到血清學轉陰的目的。另外,觀察組末次隨訪時Treg細胞、Foxp3、CD4+CD25+T細胞比例明顯比對照組低,Th17細胞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大敗毒膠囊能明顯改善Treg細胞/Th17細胞失衡狀況,降低CD4+CD25+T細胞比例,進而達到治療梅毒血清固定的目的,這與Treg細胞/Th17細胞失衡、CD4+CD25+T細胞表達增高對免疫抑制是引發(fā)梅毒血清固定的可能機制之一有關。
綜上所述,大敗毒膠囊治療梅毒血清固定療效顯著,可能是通過改善外周血Treg細胞/Thl7細胞失衡狀況,降低CD4+CD25+T細胞比例達到治療的目的,臨床值得進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