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麗,盧 清
(西華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
兒童哲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馬佳麗1,盧清2
(西華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0)
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我國兒童哲學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對兒童哲學的研究經(jīng)歷了對國外有關兒童哲學著作的翻譯引進、對兒童哲學理論的思考、兒童哲學相關課程開發(fā)等階段。但是,兒童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仍然存在困境,對兒童哲學內(nèi)涵、兒童哲學中國化、兒童哲學理念傳播、兒童哲學課程普及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
兒童哲學;研究現(xiàn)狀;展望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7.033
兒童哲學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新型哲學教育理念,其中李普曼主張“給兒童哲學”,即提倡通過外在的教育和課程促進兒童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馬修斯主張“兒童的哲學”,認為成人應尊重兒童的思維,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物體,了解兒童的哲學思考,從而欣賞兒童。本文通過對我國兒童哲學研究的過程及現(xiàn)狀進行梳理與分析,試圖總結(jié)我國兒童哲學研究的成就,并對兒童哲學未來的發(fā)展提出展望建議。
“哲學”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極具內(nèi)涵、深奧、艱澀、難以理解的代名詞和學科?!皟和軐W”對于人們而言或許更加陌生,甚至會有人提出疑問“兒童怎么會有哲學?他們怎么理解哲學?”眾所周知,兒童哲學發(fā)展的大本營在美國,兒童哲學的發(fā)展并不是突然興起,而是在歷史的長流中逐漸積累、變化而成的。在中西方的古代,兒童依附于成人社會,受成人支配,雖有一些諸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類的哲學家意識到兒童的獨特特質(zhì),卻較難融入到當時的社會意識中。文藝復興時期,盧梭的“自然教育”、洛克的“紳士教育”給兒童的世界帶來了曙光。之后,隨著“實驗心理學”實驗室及學科的創(chuàng)建,“兒童心理學”越來越多受到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重視。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論、蒙臺梭利兒童觀等均為“兒童哲學”誕生奠定了基礎。
直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對本國的教育研究顯示,美國學生雖然獲得了多方面的知識,但是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卻在降低,并有持續(xù)下降的趨勢。因此,學者們開始反思當時的教育并總結(jié)反思到:不僅要教學生思考什么,更應該教學生該如何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能力。兒童哲學的提出者李普曼也正是在看到他的學生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缺乏運用邏輯思維的技巧之后才提出要創(chuàng)辦兒童哲學課程,從小培養(yǎng)兒童的邏輯推理、批判反思和語言表達等思維能力。
1974年,臺灣學者楊茂秀將李普曼的兒童哲學小說《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譯成《哲學教室》引入臺灣,自此,兒童哲學理論與中國結(jié)緣。在二十一世紀之前,兒童哲學并沒有得到太多學者及實踐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直到21世紀之后,隨著2001年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幼兒教育要尊重兒童,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fā)展。兒童哲學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及教育工作的關注和研究。兒童哲學教育現(xiàn)已在上海、河南、云南等地開展實驗,一些學校教師在專家學者的幫助下現(xiàn)已較為成功地研發(fā)了一些園本兒童哲學課程,而且對兒童哲學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地逐漸深入發(fā)展。
筆者以“兒童哲學”、“兒童哲學研究”、“兒童哲學概念”、“兒童哲學研究綜述”等為主題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論文中檢索,選取1985年至2016年間與“兒童哲學”相聯(lián)系的篇名、摘要、關鍵詞等相關文章,共收集到論文樣本250篇。同時,將我國三十年的兒童哲學研究歷程以圖表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如圖1所示:
圖1 兒童哲學文章數(shù)量趨勢圖
從以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21世紀之前有關兒童哲學研究的文章數(shù)量較少,且多集中與研究對國外“兒童哲學”這一新教育理念的引用和和意義探析。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有關兒童哲學的文章逐年增多,兒童哲學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兒童哲學的作用、兒童哲學的內(nèi)涵等相關研究被人們關注。兒童哲學研究熱的興起,首先離不開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其次在于人們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更多的學者、教師、家長開始重新審視幼兒教育,尊重兒童的天性,平等的與幼兒對話。中國三十年兒童哲學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分析探討,以2001年為中間點,2001以前為第一階段,即初步萌芽階段;2001年以后為第二階段,即快速發(fā)展階段。
(一)兒童哲學初步萌芽階段
通過對2001年(包括2001)之前的文章進行歸納分類,筆者發(fā)現(xiàn),在這一階段國內(nèi)學者對兒童哲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國外李普曼兒童哲學理論的闡述和評價。
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觀(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這一時期學者們較為關注研究的新型哲學理論,李普曼以哲學的視角觀察思考基礎教育薄弱的社會問題。[1]李普曼向來認為哲學教育是人們形成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效途徑,促進人們思想靈魂的解放。在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之后,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學生知道思考什么,卻不知該如何思考,即缺乏一定的邏輯推理和思考能力。因此他主張美國的基礎教育要開設哲學教育,促進兒童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和發(fā)展,即教兒童感知、感受推理、辯證思考的過程和方法?;诖死砟?,李普曼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兒童哲學促進機構會并編寫了第一部兒童哲學教材,通過實驗證明帶有哲理性的小說故事能夠促進兒童思維的發(fā)展。在中小學的兒童哲學教室中,李普曼主張通過以故事和小說為內(nèi)容,對話和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兒童哲學教育。此外,兒童哲學促進會不但編寫了系統(tǒng)的哲學教材、統(tǒng)一的教學程序和方法,還配置了配套的教師手冊??偠灾?,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觀就是以哲學的思維辯證看待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教育不僅只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哲學教育恰好彌補了這一點的不足。兒童哲學教育運用兒童熟知的一些生活化的故事和小說,通過對白和群體性的探究,了解不同的邏輯思考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邏輯,學會批判的思考和推理,從而能夠“舉一反三”。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兒童的推理能力,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和掌握推理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對眾多事物的正確認識。[2]
(二)兒童哲學快速發(fā)展階段
1.兒童哲學內(nèi)涵研究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社會、政治、文化、地域的不同導致人們看待、理解事物的思維不同。因此,兒童哲學理論思潮發(fā)展的四十余載中,國內(nèi)外學者對兒童哲學內(nèi)涵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
眾所周知,李普曼的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強調(diào)通過外在的思維訓練方法促進兒童哲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美國另一位兒童哲學先驅(qū)——馬修斯則提出“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of Childhood),認為兒童本身的發(fā)展、話語、行為就是其哲學,而成人卻未曾發(fā)現(xiàn)。馬修斯主張增加與兒童之間的對話,傾聽兒童話語間的邏輯思維、哲學含義、認知或道德方面的問題,欣賞兒童。同時,理解兒童哲學也是為了幫助成人認識自然、理解成人哲學(或哲學本身)的意義??偠灾?,李普曼與馬修斯思考兒童哲學理論的出發(fā)點不同,李普曼用哲學的視角思考兒童教育,提倡用哲學的對話及方法提升兒童推理與批判思維。而馬修斯則從理論的角度,將這一概念系統(tǒng)化、學科化,[3]他認為,兒童哲學是哲學的分支之一。
劉曉東認為兒童有自己的哲學,兒童的哲學源于兒童的訝異,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困惑。此外,劉曉東認為兒童哲學作為一個學科,不僅包括“兒童的哲學”,還包括“童年哲學”和“兒童哲學探究計劃”。其中“兒童的哲學”可以界定為兒童關于世界的觀念,既包括兒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闡釋。廣義的“兒童的哲學”可以涵蓋兒童的科學、兒童的倫理學、兒童的藝術、兒童的宗教、兒童的文學等,也即可以涵蓋兒童的整個精神世界。[4]高振宇從兒童哲學這一理念及作用上,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即主張訓練兒童思維技能和思維習慣的狹義的兒童哲學;不僅僅局限于思維訓練,更關注兒童哲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注重提升兒童的整體哲學素養(yǎng)的中義兒童哲學;以及等同于兒童精神或兒童精神世界的廣義兒童哲學。[5]基于上述對兒童哲學的分類,劉曉東指出兒童哲學啟蒙可以表現(xiàn)為三種類型,即作為思維訓練的哲學啟蒙、作為智慧探求的哲學啟蒙以及作為文化陶冶的哲學啟蒙。
現(xiàn)階段我國對兒童哲學內(nèi)涵的理解與定義雖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界定,但是也不再局限于李普曼式的兒童哲學,而是在充分理解李普曼式兒童哲學的基礎上,提倡不僅要訓練兒童哲學思維,更要理解兒童內(nèi)在的哲學精神世界。
2.兒童哲學實踐研究
兒童哲學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傳入我國以來,我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qū)的學者對兒童哲學的理論和相關問題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期兒童哲學更加適合我國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模式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在開展兒童哲學教育的方法研究中,有研究者認為,應著重思維的訓練,即兒童哲學應該采用對話學習法發(fā)展兒童的思維技能。兒童要遵守對話規(guī)則,以哲學為內(nèi)容展開對話,教師應該采用各種言語技巧組織對話學習法的進行。[6]邵燕楠則認為,可以通過群體探究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方法,以兒童自己對哲學問題的認識為內(nèi)容,訓練兒童批判性思維技能的發(fā)展。[7]還有學者強調(diào)智慧探求的哲學啟蒙方法,研究者認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一種判斷、分析、推理的認識能力。缺乏知性基礎的理性主義教育否認兒童的哲學潛能和追求,進而剝奪兒童接受哲學教育的權利。兒童哲學應該基于知性認識論,培養(yǎng)兒童獨立思考能力,激發(fā)兒童創(chuàng)新情感和意志,升華兒童精神生活和生命意義。[8]陳紅則從自身參與六一小學自主開發(fā)“兒童哲學”校本課程的十年歷程,介紹了兒童哲學課程教材的目標、選材原則(生活性、發(fā)散性、多義性、可讀性、哲理性、趣味性)、主題(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群)、內(nèi)容和體例(故事樂園、思維泡泡、智慧鏈接、智慧提示)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寶貴經(jīng)驗。[9]
在兒童哲學發(fā)展中國化的問題上,黃彬、魏桂軍認為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討論與探究,讓兒童加深對中國經(jīng)典文獻的理解,從而使哲學原理感性化、生活化,以便讓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深入人心。[10]張建鯤、龐學光認為兒童哲學的中國化要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以及學校教育現(xiàn)實,探求兒童哲學課程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優(yōu)化國外兒童哲學課程所隱含的教育哲學觀念,對影響兒童哲學課程普及的體制進行改革,特別指出兒童哲學的普及有賴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變革。[11]還有學者認為可以利用民間文學,如民間故事、童話、寓言等的講讀與討論,使兒童了解和明白一些簡單的哲理,促進兒童的思考能力、思維方法和想象力的發(fā)展。[12]
在兒童哲學實踐探索層面,我國不但在小學課堂中引進兒童哲學課程,而且也創(chuàng)辦了以兒童哲學為主題的幼兒園。目前上海市的六一六小學對兒童哲學課程的開展是較為先進的。從社會、學校、家庭等三方面構建社學家互動式的兒童哲學微課程,培養(yǎng)兒童的邏輯思維。[13]此外,在兒童讀物方面,涉及兒童思維和品德發(fā)展的兒童繪本也將會發(fā)布。[14]
第一,兒童哲學內(nèi)涵的研究有待深入和全面。通過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將兒童哲學理解為一種思維訓練的課程,借助兒童哲學來開發(fā)兒童的邏輯思維、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實際上窄化了兒童哲學的范圍。目前,我國兒童哲學的研究過多的集中于對兒童哲學實踐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社會、學校、家長、教室、教師該通過哪一種途徑,或者選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兒童的哲學課,更多的將兒童哲學看作是一種單一的學科課程,研究通過討論、對話、家園合作、微課程等方式手段來進行教學活動。而忽視了兒童哲學“是什么”和“為什么”等方面的問題。我國學者多數(shù)集中于李普曼提倡的兒童哲學觀,即課程、實踐方面的研究,而輕視了馬修斯的兒童哲學觀,即忽略了到底什么才是兒童的哲學,教師、家長、社會應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觀念來對待兒童的哲學。
第二,兒童在哲學中國化研究要建立在對國外研究比較、反思基礎之上?!拔覀兪欠e極的拿來主義者”,但是,對于國外的一些先進理論,我們在最初借鑒階段總是容易出現(xiàn)盲目的跟風現(xiàn)象,而忽視了我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因此,對待兒童哲學的中國化研究,我們要認真的考量兒童哲學產(chǎn)生的背景,以及如何將國外文化背景下的兒童哲學觀念融入到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去。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指引下,開展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哲學教育,培養(yǎng)有先進思想的兒童。
第三,兒童哲學理念的傳播仍需加強。我們更多的集中于如何開發(fā)“兒童哲學”這一課程,而卻忽視了自上而下的向廣大民眾及教師傳播兒童哲學這一理念及其意義,這樣做容易造成上層教育理念與社會實踐的脫節(jié),從而抑制兒童哲學教育活動的發(fā)展,或致使已在開展的兒童哲學教育步出歧途。所以,教育部、高校專家或幼兒園等應當積極向民眾普及兒童哲學教育理念,尤其要重視教師兒童哲學理念素質(zhì)的提高,引導教師要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或兒童。
第三,兒童哲學課程的普及。目前,就我國而言,沒有統(tǒng)一的或者權威性的機構和部分對兒童哲學研究進行管理和資助。兒童哲學作為一門相對高深的學科而言,只是在少數(shù)城市中開展,而對于大部分的地區(qū)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尚屬聞所未聞。此外,在已建立了兒童哲學教育實驗學校的地區(qū),學校對兒童哲學的理解仍較淺顯,而且各個地區(qū)之間的兒童哲學研究也只是基于本校老師的部分園本研究,缺乏各個地區(qū)之間名師的交流和權威學者的指導建議。因此我國有必要成立由專業(yè)人員和民間機構發(fā)起的兒童哲學研究中心,大力指導兒童哲學的推廣和積極推進相互交流。
[1]喬壽寧.李普曼兒童哲學教育評價[J].山西大學學報,1987(3).
[2]張詩亞.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觀概說[J].教育評論,1989(5).
[3]錢雨.兒童哲學的意義——馬修斯與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觀辨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9(9).
[4]劉曉東.兒童哲學:外延和內(nèi)涵[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高振宇.兒童哲學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6]邵燕楠,張芝亞.在對話中學習——兒童哲學對話學習法淺見[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 (l).
[7]邵燕楠.蘇格拉底與六歲孩童——兒童哲學課程管窺[J].外國教育研究,2002 (9).
[8]于忠海.知性缺失與兒童哲學教育反思[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8(4).
[9]陳紅.我們是這樣開發(fā)校本課程的——《兒童哲學》教材開發(fā)實踐研究的十年歷程[J].上海教育科研,2009(7).
[10] 黃彬,魏桂軍.兒童哲學教育中國化進程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9).
[11] 張建鯤,龐學光.論兒童哲學課程在中國的普及[J].全球教育展望,2009(1).
[12] 高艷艷.民間兒童故事中的哲學與思考[J].新西部,2009(24).
[13] 張蕙.一種新課程的誕生:構建家校互動式兒童哲學微課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14] 李超.國內(nèi)首套原創(chuàng)兒童哲學繪本發(fā)布[N].中國青年報,2014-04-02.
[學術編輯甄麗娜]
[責任編輯熊偉]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MAJia-li1LUQing2
(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0,China)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is mainly applied in this paper to approach Children’s Philosophy in China. The focuses of the studies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in China change from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works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then to the research on relevant courses. However, difficulties still exist in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more attentions and efforts should be given to it.
children’s philosophy; present situation; prospect
2016-04-16
馬佳麗,女,河南許昌人,西華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盧清,四川平昌人,西華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學前研究述評
G610
A
2095-770X(2016)07-01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