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愛國救國:晚清留學生道路之選擇
——以容閎和嚴復為例
王越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710119)
中國近代留學生群體是在晚清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產(chǎn)生的,由于清朝官僚體制的禁錮,這一群體一直處于“邊緣化”的社會地位。雖然這是一個新興的群體,但是對中國近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其獨特的帶動催化作用。本文以容閎、嚴復為代表,探求在不同教育模式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留學生救國道路的選擇及原因。
晚清留學生容閎嚴復中國近代化
晚清留學生群體是在“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中西沖突、碰撞中產(chǎn)生,是近代中國面對時代轉(zhuǎn)變的產(chǎn)物,是一個新的社會群體。梁啟超在《清代學術(shù)概論》中講:“晚清西洋思想之運動,最大不幸者一事焉,蓋西洋留學生殆全體未嘗參加于此運動……故運動二十年,卒不能得一健實之基礎(chǔ),旋起旋落,為社會所輕?!保?]縱觀中國近代,晚清留學生的地位和作用誠如梁啟超所說,處于“邊緣化”的境地,但是這一因時代而產(chǎn)生的新群體在近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交通訊息等方面卻有不可替代的貢獻,究其原因在于晚清留學生群體均有“愛國救國”的思想理念。但因留學生所受教育模式不同,故而在“救國”道路選擇上各異,大致可分為以容閎和嚴復為留學生代表的兩種模式。
(一)“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
容閎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不僅僅在于他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留學生,更重要的是容閎是中國近代公派留學生計劃的倡導者和實施者。容閎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學業(yè)有成的他毅然決定回到中國實行自己的“愛國救國”計劃。1863年容閎被人推薦給曾國藩并且向朝廷上書有關(guān)官派留學生計劃。1872年選派的留美幼童在上海登船去往美國,從1872年至1875年一共有四批120名官派留美幼童?!八麄冎械?0多人,曾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著名學府”[2]。清廷希望獲得人才卻恐幼童“美化”,連當時較為開明的曾紀澤也認為留美幼童:“上之不過為美邦增添士民,下之為各埠洋行增添通事、買辦之屬耳,于國家無大益也。”[3]故而在1881年留美幼童被勒令回國。容閎的“教育救國”的計劃最終被中斷,但是這批未完成西式教育的留學生卻在中國近代化道路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據(jù)高宗魯教授統(tǒng)計這批歸國留學生后來所從事的職業(yè)和崗位是[4]:
國務(wù)總理1人 外交部長1人 侍郎1人 公使2人外交官員11人 大學校長2人 教師1人 鐵路局長6人鐵路官員14人 電報局長4人 電報官員6人 海軍將官4人海軍艦長4人 海軍軍醫(yī)3人 海軍軍官8人 轉(zhuǎn)入商界8人工礦產(chǎn)業(yè)7人 兵器工廠2人 報業(yè)1人 海關(guān)1人政府公職7人 律師1人
由此可以看出容閎的計劃雖然最終未完成,但還是達到一部分其希望獲得的效果。容閎計劃的中斷是其 “邊緣化”地位的一個體現(xiàn),但即使晚清中國未留給留學生發(fā)揮的空間和機制,留學生的“愛國救國”的信念依舊會在其堅持下實現(xiàn)。
(二)“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
比起容閎在中國近代留學生教育、洋務(wù)運動實業(yè)等方面的貢獻,同樣作為早期留學生的嚴復則在中國近代思想啟蒙,政治、哲學、社會學等方面可以被載入史冊。嚴復早期是接受儒學教育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接觸到西式教育,1877年更是被公派去英國留學。嚴復的思想可以說是以留學期間所接觸到的西方思想理論為基礎(chǔ),加上中西方文化之沖突反應(yīng),在受到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被瓜分危機的刺激之下,形成的以赫胥黎、斯賓塞的“進化論”和亞當·斯密、密爾的“自由主義”為核心的涉及政治、哲學、經(jīng)濟、道德、文學、史學等多學科領(lǐng)域的一系列思想理論。作為嚴復最具啟發(fā)民智、喚醒民族意識的就是《天演論》,這本書是對西方“進化論”的解讀。嚴復的進化論是“以達爾文進化思想、赫胥黎的進化論倫理學、斯賓塞的進化社會學以及中國傳統(tǒng)思想為材料,以自強保種為目標,經(jīng)過綜合改造而成的”[5]。嚴復的“進化論”思想是適合中國近代化的,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正是希冀喚醒迷途中的近代中國和國民。其次是嚴復的“自由主義”理論思想,以《群己權(quán)界論》為代表體現(xiàn)。黃克武曾認為嚴復的自由主義思想特點是:肯定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強調(diào)“己群并重”;調(diào)適性地漸進改革,這三者構(gòu)成了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政治理論[6]。由此可以看出嚴復的“自由主義”是“新自由主義”,是強調(diào)國家介入以達到最大程度的幸福和平,也是對晚清國家現(xiàn)狀的考慮。
容閎從1854年回國之后,從洋務(wù)運動到戊戌維新,從改良派轉(zhuǎn)變?yōu)楦锩?,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參與其中。1863年被推薦給曾國藩開始,容閎竭盡自己所能參與到洋務(wù)事物中,不僅在1872年實現(xiàn)自己“公派留學生”計劃,而且對于洋務(wù)運動中的軍事、民用工業(yè)起到建設(shè)性的作用。甲午戰(zhàn)后洋務(wù)運動破產(chǎn),在西方列強瓜分狂潮的形勢下,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走上了政治舞臺,容閎與康、梁結(jié)識并且認為光緒帝“聰明睿智,洞悉治理,實為中國自古迄今未有之賢主也”[7]。1898年9月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屠殺“戊戌六公子”,容閎也在密令逮捕之列不得不逃生。百日維新失敗但是容閎沒有放棄“愛國救國”的信念。1900年容閎在上海去往日本的船上遇到孫中山,兩人促膝長談,對中國日后走怎樣的道路進行探知,容閎贊同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并稱贊“其人寬廣誠明有大志,予勖以華盛頓、富蘭克林之心志”[8]。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使身在海外的八十多歲的容閎歡欣不已,他終于看到中國前進的曙光。1912年4月21日,容閎在美國與世長辭,他是一位為中國近代化事業(yè)奮斗一生的勇士??v觀容閎的一生,從洋務(wù)到維新,從改良到革命,可以看到他思想上兩次質(zhì)的飛躍,這是緊跟時代腳步的轉(zhuǎn)變。
嚴復同容閎一樣屬于早期留學生,但是比起容閎所受“全盤西化”教育而言,嚴復則屬于接受“轉(zhuǎn)型”教育的留學生。嚴復的“自由主義”思想理論是“保守自由主義”,在國家危難的狀況下談“自由主義”本來就是矛盾的,在面對國家民族危機時,嚴復在矛盾中有所選擇:“今之所急者,非自由也,而在人人減損自由,而以利國善群為職志?!保?]故此,可以看出其一直以“國家”作為政治思想的中心??赡苡捎谠谟魧W期間受到一些政治思想方面的影響,嚴復 “愛國救國”的方略是希冀建立類似英國君主立憲政權(quán),成為上下相通、國民相護的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辛丑年后革命形勢愈發(fā)強烈,社會上存在兩條“救國”路線,一個是憲政救國,另一個是革命救國。嚴復支持憲政反對革命,認為“變則亂矣”。嚴復晚年曾列名“籌安會”,支持袁世凱復辟,提倡尊孔讀經(jīng)等一些被學者稱為“保守”的行為,學界有人認為嚴復的思想是“S”型模式,指其早期激進,中期成熟,晚期保守。事實上嚴復的政治思想可以說從未改變,他一直以“愛國救國”為思想核心,以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解讀西方先進理論,以漸進改良社會主義為思想基礎(chǔ),以英國君主立憲為富強之路,嚴復的思想并未改變,但從超越時代變成脫離時代,被逐漸被拋棄而已。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被迫進行社會轉(zhuǎn)型,被迫做出轉(zhuǎn)型代表著晚清社會并未從自身生長出適合近代化的土壤和機制,例如晚清留學生群體只能在一個狹窄的空間下,懷抱著“愛國救國”的信念奮力向前掙扎。甲午戰(zhàn)后,維新變法應(yīng)運而生,容閎積極參與其中,而嚴復在此時發(fā)表一系列文章表示中國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刻,但是嚴復反對以康有為為首的激進維新派要求“大變?nèi)儭钡倪^于樂觀脫離實際做法??梢哉f嚴復此時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蕭功秦先生認為維新派激進變革是一種“危機驅(qū)動型”變革,戊戌變法是來自外部民族危機的壓力下進行的變革,危機越深,焦慮感越強,也就易失去理智,脫離現(xiàn)實,最終導致失敗。辛丑年間,晚清新政可以說是自上而下發(fā)起的一次變革,但是嚴復所推崇的英國立憲政體與立憲派存在著“文化誤讀”的問題,首先是“制度決定論”使得人們對立憲政治的簡單理解,其次是“立憲思潮將隨著內(nèi)憂外患而深化……不斷走向激進化”[10],從而引起“文化失范”和危機盲目性。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容閎思想的兩次飛躍,還是嚴復漸進改良,都不能簡單地用對錯,“開放”與“保守”衡量。從他們的思想行動上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就是晚清留學生群體對“愛國救國”的執(zhí)著與奮斗,這是時間都無法磨滅的。晚清社會由于被動轉(zhuǎn)型而缺乏近代化機制,處在“邊緣化”地位的留學生因自身所受教育不同而選擇了不同的 “愛國救國”之路,這些道路的曲折迂回代表中國近代史的血與淚,但正因為他們的氣而不餒,才使得中國的近代化道路在曲折中繼續(xù)前進。
[1]康有為.清代學術(shù)概論[M].中華書局,2010:147.
[2]錢鋼,胡勁草.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2.
[3]曾紀澤,著.喻岳衡,點校.曾紀澤遺集·日記卷一[M].岳麓書社,1983:347.
[4]李華興.容閎:中國近代化的卓越先驅(qū)[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5]李承貴.嚴復進化思想探微.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7,3.
[6]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271.
[7]容閎.西學東漸記[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80.
[8]劉成禺.紀先師容純父先生.世載堂雜憶[M].中華書局,1997:114-115.
[9]嚴復,著.王栻,主編.政治講義.嚴復集[M].中華書局,1986:1246.
[10]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清末政治中的激進與保守[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