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摘 要: 一詞多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指一個語詞有多種不同卻具有相互聯(lián)系的意義。從認知機制出發(fā)可以對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進行闡釋,從而深化對這種語言現象的理解,同時對外語詞匯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 一詞多義 認知機制
一、引言
一詞多義是指單個的語言形式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一定聯(lián)系的義項,它是一種重要的語言現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現實中。認知語言學認為,多義是一種認知現象,即人類通過一定認知手段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和概念化的結果。
二、原型范疇理論和一詞多義現象
(一)原型范疇理論
范疇被視為是由一組擁有共同特征而建構起來的,范疇可由特征束或一組充分必要條件來定義;特征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明確的,范疇成員隸屬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沒有核心和邊緣之分(王寅,2006:99)。一方面,經典范疇理論為20世紀的語言學研究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另一方面,經典范疇理論存在某些缺陷,如運用經典理論解釋更多的現象時,常顯得無能為力。
(二)利用原型理論解釋一詞多義現象
根據原型范疇理論,一詞多義現象是圍繞原型的詞義產生輻射由此而形成的一個特殊范疇,一個多義詞有典型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人們認識一個詞時,往往是從其原型義項開始的。例如,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eye有8個義項,包括:
1.[C]either of the two organs on the face that you see with;
2.[in adjective]having the type or number of eyes mentioned;
3.[sing.]the ability to see;
4.[C]a particular way of seeing sth;
5.[C]the hole in the end of a needle that you put the thread through;
6.[C]a small thin piece of metal curved round,that a small hook fits into,used for fastening clothes;
7.[sing.]a calm area at the center of a storm,etc.;
8.[C]a dark mark on a potato from which another plant will grow.
在以上八個義項中,“眼睛”是原型,其他的所有義項都是圍繞這個原型而產生的。由于各義項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記憶又是以最經濟的方式進行的,因此通過掌握原型意義并根據一定認知手段便可推導其邊緣意義。
三、隱喻理論和一詞多義現象
(一)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開篇中就強調隱喻的認知作用:“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僅在語言中,而且在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都是這樣?!比纾?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14/wjlt201664wjlt20166471-1-l.jpg" style="">
婚姻是一場或輸或贏的游戲。
由上述例子可見,隱喻認知理論重點解釋了跨概念域映射的過程,更關心概念域B的某一或某些特征是如何轉移到概念域A上的,兩者之間存在哪些相似性,強調映合結果。
(二)隱喻認知模式下的一詞多義現象
隱喻是通過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在一詞多義現象中,只有一個意義是基本的,其他意義都是隱喻意義。如hot一詞,其基本義項是熱的、溫度高的,而在下列句子中,則是其隱喻用法:
①When things got too hot most journalists left the area.
事態(tài)發(fā)展到過于嚴峻時,大多數記者便撤離了這個地區(qū)。
②I never thought that he was a man with such hot temper!
我從沒料想到他是這樣一個暴脾氣的人!
③Hot music was once her favorite style of music.
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曾是她最喜歡的音樂風格。
四、意象圖式和一詞多義現象
(一)意象圖式理論
基本意象圖式主要包括容器、路徑、上下等,它們可結合構成更為復雜的意象圖式。意象圖式不僅為我們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據,而且是形成句法構造、獲得意義的主要方式,是一個抽象的語義原則。
(二)意象圖式下對“OVER”的分析
Langacker認為各意象圖式突出了不同的射體、界標及路徑,這三者顯示出的各種相對位置、形狀、維度等信息,可以構成over的意象圖式,如over意義擴展的認知過程包括:
(1)射體相對于界標的運動關系;
(2)射體對界標的覆蓋關系;
(3)射體的靜態(tài)居上關系;
(4)射體的路徑終點。
“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路徑的覆蓋,因此可以從上方運動的意象圖式,自然就轉到覆蓋的意象圖式,從而分別形成“居上”和“路徑終點”這兩個意象圖式。如:
(1)They ran over the grass.
他們跑過草地。
(2)She puts a blanket over the sleeping child.
她給熟睡的孩子蓋上毯子。
(3)The balcony just out over the street.
陽臺伸出在街道上方。
(4)He lives over the road.
他住在馬路對面。
五、結語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英語一詞多義現象有助于我們把握多義詞各個義項間的聯(lián)系,一詞多義現象是人類運用隱喻、意象圖式等認知機制把一個詞的中心意義向其他意義擴展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化的必然結果。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參考文獻:
[1]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Vyvyan Evans & 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李瑛,文旭.從“頭”認知——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象研究[J].外語教學,2006,(3):1-5.
[5]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