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虹 逯克勝
(1.2.青海民族大學(xué),青海 西寧 810007)
熱貢“六月會”勒什則儀式音樂探析
——以藏族村落浪加為例
郭曉虹1逯克勝2
(1.2.青海民族大學(xué),青海 西寧 810007)
熱貢“六月會”,以其獨特的人文、民俗與歷史等諸文化事項,與多元復(fù)雜的原始面貌交織而成的文化現(xiàn)象相融合,成為熱貢地區(qū)藏族、土族共同參與的最盛大的宗教性節(jié)日。文中對“六月會”儀式上龍舞(勒什則)貫穿始終的鑼鼓節(jié)奏進行音樂解讀,認為鑼鼓節(jié)奏是熱貢浪加“六月會”儀式中最為重要的表述方式之一,也是整個儀式中的靈魂所在。
熱貢“六月會”;勒什則鑼鼓;儀式音樂
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日至六月二十五日沿隆務(wù)河兩岸的50多個藏族和土族的村落都要進行“六月會”的儀式展演,①這是熱貢地區(qū)藏族、土族共同參加的最盛大的宗教性節(jié)日,因此家家戶戶都要參與其中,感謝神靈的賜予和護佑。屆時,隆務(wù)河兩岸的村民以村子為單位,依次舉行各種祭神、娛樂的慶典,村民們虔誠的篤信他們所供奉的神靈為他們禳災(zāi)降福,不論是在寺院中供奉的藏傳佛教中的佛、菩薩、護法等神還是在神廟中供養(yǎng)的山神,都要在“六月會”期間從寺院和神廟中“請”出來,為他們祭祀、敬拜,并為之祈禱、表演。文中選取熱貢地區(qū)具有特色的浪加村作為個案研究,通過鑼鼓音樂的描述來展示“六月會”上龍舞(勒什則)的風(fēng)采。龍舞即為龍舞蹈,祈之降水,并且在龍舞表演達到高潮時是伴隨著祈子豐產(chǎn)的舞蹈意蘊進行的,因此,龍舞的展演與人類生存的源頭“水”和種族繁衍生息緊密相連,這也是浪加龍舞的精神內(nèi)涵所在。
浪加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東南部,與麻巴、保安、雙朋西為鄰。整個村落坐落在拉日山和莫巴山對峙形成的狹長川谷中,是由加毛塘、麻日(羊郭、麻郭)牙日、日貢麻、日麻秀和薩索麻7個自然村組成,大約有600戶人家,都是藏族。發(fā)源于雙朋西的浪加河繞村而過,最終匯入隆務(wù)河。浪加地區(qū)主要信仰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和寧瑪派,在民間信仰上,整個浪加地區(qū)供奉的神靈有阿米拉日、阿尼克托(麻日村)、加黨(加毛塘村)、莫巴(日貢麻、日秀麻村)和阿瑪勒毛(加毛塘村)。這些山神除了阿尼克托是外來的漢地神以外,其他都是藏族原有的神靈。[1](79)
“儀式”展現(xiàn)的一個重要有機因素是音樂,或用更寬闊的視野來看,是儀式行為中的諸多“音聲”(包括一般意義中的所謂“音樂”)。作為儀式行為的一部分,音聲對儀式的參與者來說,是增強和延續(xù)儀式行為及氣氛的一個重要媒體及手段。[2](7)浪加的“六月會”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日子演出,亦具有一定的儀式性色彩,并且這種表現(xiàn)方式成為熱貢地區(qū)人們心中潛存著的一種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已內(nèi)化于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那就是以“六月會”這樣獨樹一幟的表演方式彰顯出他們的民族精神。
在浪加“六月會“的儀式中,不論是法師還是眾人的舞蹈,甚至包括在召喚大家集合的過程中,始終沒有離開過一個道具——鑼,它在整個“六月會”的儀式中擔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為我們展示了節(jié)奏世界的美妙與奇幻。鑼在寺院里出現(xiàn)因其聲音洪亮,成為許多寺廟召集眾僧人參加法會等集體宗教活動傳送信號的樂器。
浪加地區(qū)主要信仰藏傳佛教,而在藏傳佛教傳入之前,傳承著遠古時期到吐蕃王國建立之前藏族傳統(tǒng)的音樂和信仰的是苯教。據(jù)苯教文獻記載,苯教的鼓大致就有“東日欽巴”鼓、“頗龍”鼓、“玉阿頂巴”鼓和傳說中稱為半鼓半鈸的單面鼓等等。尤其是對苯教來講,鼓不僅是通常用于各種儀軌音樂的打擊樂器,在古時候他們還用鼓來占卦,同時他們把鼓當作騰空馳騁的馬匹,騎著這種帶有鈴的鼓,奔馳在苯教神秘的天空。[3](35)對于鼓和鼓的法力,在藏傳佛教典籍中記載的就更詳細了,特別是藏傳佛教密教中鼓本身制作時的神秘性,通常用人皮、獅子皮做鼓面,并不廣為人知。藏傳佛教文獻《以持密法大乘依物圣器之注疏瑜伽行樂宴》中記載了許多有關(guān)鼓的制作、選材、識別及擊打要求等等專業(yè)的敘述,可知在藏傳佛教儀軌中鼓的地位。鼓的運用,如同鑼一樣,這種節(jié)奏提供給法師附體時所需要的情緒,并且通過舞蹈的結(jié)合而引發(fā)附體,也提供給參與者觸發(fā)情緒的因素。在“六月會”中鑼與鼓的主要價值在于它的實用性,其藝術(shù)價值是次要的。
浪加“六月會”的儀式中,鑼和鼓兩件樂器就足以支撐了整個儀式,鑼鼓音樂成為“六月會”的靈魂。鑼鼓節(jié)奏不斷的變換,蘊含著“六月會”整個儀式音樂中最為精妙的意味和象征。這些鑼鼓節(jié)奏將人們引導(dǎo)進入安謐與愉悅的精神狀態(tài),此時的每一個鑼鼓節(jié)奏起到的不再是單純的一個音的作用,而是攜帶著某種情境,既被認定為音樂的音聲,又被看作能表達某種意圖:徐緩的召喚、強勁的舞步、癲狂的附體、動人心魄的節(jié)奏。鑼鼓在“六月會”整個儀式中對制造氣氛、渲染情緒、調(diào)整舞步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但具備迎神驅(qū)鬼的功用,還在法師與眾人舞蹈中直接表現(xiàn)體態(tài)律動、傳達各種宗教指向。
中午時分,男女老幼在鑼聲的呼喚中來到村中的打谷場。這個谷場并不大,但是每年村里的活動(還包括農(nóng)歷十月的民間藏戲和羌姆樂舞)都是在這里舉行。大家盛裝而至,全村人都拿著煨桑袋到場地中已燃起桑煙的煨桑臺,將面粉、糖塊、柏香等徐徐倒入,裊裊桑煙融合在悠悠的鑼聲里,讓人恍若進入遠古的畫卷。此時節(jié)奏非常簡單,一強一弱的節(jié)拍相互交替,每一聲都叩響在人們的心房。
譜例1:呼喚村民的鑼聲輕柔的
在場地旁的廟中,供奉著浪加村的主祭神——阿米拉日神、阿米莫巴神、阿米克托神、塞給尤拉神和阿瑪魯毛女神。男子們聚集在廟里,被挑選的內(nèi)侍身著盛裝,手執(zhí)彩幡。法師已進入迷狂狀態(tài)開始請神,他邊舞邊甩動長發(fā),手中敲擊神鼓,在請神過程中,他不斷地變換鼓點,從最初的散拍子到有特定寓意的節(jié)拍,節(jié)奏不斷地加快,八分音符的加入使請神的節(jié)奏逐漸強化,見譜例二、三、四中節(jié)拍的變化。
譜例2:法師請神的鼓點(一)
自由節(jié)拍
譜例3:法師請神的鼓點( 二)
在數(shù)次請神的過程中,大家一直簇擁在法師身后,兩名內(nèi)侍緊跟著他,還有高舉著木卦符旗桿的男子,旗桿上方掛著一幅唐卡,是主祭山神的畫像。當大家再一次來到廟門前終于將山神請出時,法師的鼓點漸漸激進,繼而又加入十六分音符,切分節(jié)奏的運用將氣氛變得有些滑稽,人們心中好似被什么東西充塞著,落不到實處。緊接著速度更加的快起來,氣氛也更加的激烈,眾人在“歐呀、拉加洛”(藏語音譯,意為“勝利屬于神”)的呼喊聲中掀開了“六月會”的序幕。那種狂熱的氣氛感染著每一個人,似乎神靈將他的力量賦予給了每一位參與者。
譜例4:法師請神的鼓點(三)
上、下兩莊的法師要在村口相會一起做法事,在村口的拐彎處上莊的法師忽然難以前行,這時所有的男子更加大聲的呼喊“拉加洛”,內(nèi)侍向前將哈達搭在法師身上,鼓勵他前行。在鄉(xiāng)間狹長的小道上兩位法師相遇,他們相向而舞。此時,鼓聲、鑼聲(同譜例四節(jié)奏)與歡呼聲融為一體,人聲沸騰、鑼鼓沸騰。在行進的過程中,狹長小道的一側(cè)站立著畢恭畢敬的婦女,她們手捧哈達等待法師,向他進獻奶茶,法師將每家敬上的奶茶端起喝一口,然后拋灑在空中。有的人家拿出上好的錦緞敬獻給法師,法師喝一口酒,然后將其噴在錦緞上和村民的頭頂上,這是在本年祈求過山神的家庭逢兇化吉或是家中有大事需要祈求山神來庇佑的,這個儀式隨著進入到村里的谷場而宣告結(jié)束。這時男子們已在谷場列隊等候,所有男子都用辮子(假的發(fā)辮)將五顏六色的毛巾對折后綁著扣在頭頂上,這也是“六月會”上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之前的藏族男子都是結(jié)著長長的發(fā)辮,現(xiàn)代化的進程改變了他們的審美觀,在農(nóng)業(yè)區(qū)的藏族男子已不再蓄發(fā)辮,只有法師會留發(fā)續(xù)辮,這是他與普通男子的區(qū)別。
鞭炮聲響起,舞隊順序前進,浪加村所表演的是龍舞(藏語稱“勒什則”),共有十三段,其中第五、六段舞蹈已經(jīng)佚失,目前只能跳十一段。據(jù)《西藏苯教》記載:“其中第一段叫做扎西索娃,‘請吉祥’之意;第二段叫做達那賀著賀吉,‘黑馬欲解絆腳’之意;第三段叫做達克日克當,‘白馬驚跳’之意;第四段叫做龍那賀次瑪,‘黑旋風(fēng)’之意;第五段叫做諾日尕切,‘太極珍寶’之意;第六段叫做唐尕日西乎地吾,‘白雄雕展翅’之意;第七段叫做尕日摸揚其,‘右旋海螺’之意;第八段叫坡日當,‘男子獨舞’之意;第九段叫做差待吾,比喻隊形的交叉變化;第十段叫瞧尕,‘彈指敬神’之意;第十一段叫做夏日賽,‘鷂舞’之意;第十二段和第十三段佚名。”[3](15)位于隊列首位領(lǐng)舞的男子是軍頭,這位軍頭是唯一在舞隊中配刀的人,他的身份是世襲的,不像法師(拉哇)需要選定。在整個隊列中,他的舞姿最有韻味,他是舞隊的領(lǐng)袖,并且是一個總指揮,在變幻不同的舞姿時,是他先要做出一個預(yù)備動作,提示敲鑼的人變幻節(jié)奏節(jié)拍,從而帶領(lǐng)整個舞隊調(diào)整、變化。他左手持一柄木質(zhì)的小戰(zhàn)斧,右手執(zhí)一面黑色的面具,他的身份地位在“六月會”上僅次于法師,沒有他許多的儀式是舉行不起來的。
舞蹈結(jié)束后稍事休整,隊形分為內(nèi)外兩個圈,內(nèi)圈里的男子(皆為日貢麻村,今年是他們村主要承辦,每年上下兩莊的七個村子輪流承辦。)脫了鞋和上衣,卸去頭頂?shù)拿?,光腳赤膊上陣,手中揮舞著一根綴有五彩絲帶的小棒,舞蹈著依次來到法師面前,法師為挑選的男子在嘴上和脊背上插釬。插釬之后,法師攀上“朵”,這是山神唐卡的木卦符,他用刀砍向自己的頭部,頓時血流如注。在這個驚心動魄的血祭場面,忽然下起雨來,仿佛神靈也感動于此,因為浪加的龍舞本就是祈雨的舞蹈,人們用虔誠的心和身體中最為寶貴的鮮血敬拜神靈,這種敬畏與誠心使得浪加龍舞更添上了一份莊嚴、神秘的色彩,此時此刻已經(jīng)沒有固定的舞蹈隊形,法師在舞、隊列在舞、眾人在舞,人們歡騰雀躍,口中高呼“歐呀”,血祭儀式將整個儀式推向高潮。
人們簇擁著法師回到神廟里,這時,鑼鼓聲重新變幻,從固定節(jié)拍到時值拉長,似乎是召喚、似乎是夢囈,在進廟的一瞬間,法師縱身撲到,緊隨的兩位內(nèi)侍伸出臂膀接住他,鑼鼓聲戛然而止,見譜例五、六、七節(jié)奏。
譜例 5:在神廟召喚的鑼聲(一)
譜例 6:在神廟召喚的鑼聲(二)
譜例 7:在神廟召喚的鑼聲(三)
送神結(jié)束后,人們意猶未盡,涌到山上的神廟,這里還有女子的舞蹈。每家年齡在18歲以下、未婚的女孩子都要參加。男女分為兩列,沿順時針圍成圈,里圈的是男子,外圈的女孩子手捧哈達,微微頷首,神情莊重,在輕輕鑼聲伴奏中緩慢前行,她們邁出一步會將左腿放在右腿彎處屈膝兩次,再換做右腿放在左腿彎處屈膝一次(見譜例八節(jié)奏)。在女子隊列的最后,只有兩三歲的、步履蹣跚的小姑娘也亦步亦趨的緊隨其后,其狀使人忍俊不禁。同時舞蹈的還有軍頭帶隊的男子舞隊,他們將本扎在頭頂?shù)拿砣∠抡谧】?,輕聲的唱起“拉伊”。
譜例 8:女子舞蹈的鑼聲(輕聲的)
儀式接近尾聲,眾人一起在廟前圍著煨桑臺起舞,此刻的舞姿狂放而熱烈,不同于在廣場上中規(guī)中矩的舞姿。有一個祈子的儀式,沒有生育的人會拿著祈子的法器在場中狂舞,在激烈的鼓點聲中(見譜例九),舞者越來越少,一直堅持的最后一位舞者在眾人的贊許聲中退場。
譜例9:激烈的退場鑼鼓點
在貫穿始終的鑼鼓節(jié)奏中,鑼和鼓所表達出來的音樂是一種人生和心靈的體驗,鑼鼓節(jié)奏的儀式音樂便是浪加“六月會”的一種表述形式。在當今音樂學(xué)界普遍認同的“局內(nèi)人”和“局外人”文化含意的解析上,這樣的一種儀式參與很好的詮釋了“局外人”(研究者)在實境中的體會,與“局內(nèi)人”所取得的共鳴和認知。[2](8)浪加“六月會”,以其獨特的人文、民俗與歷史等諸文化事項,與多元復(fù)雜的原始面貌呈現(xiàn)、交織的文化現(xiàn)象相融合,在神秘的節(jié)奏世界向世人展現(xiàn)。這種鑼鼓節(jié)奏的律動感,是要通過自己的內(nèi)心去體會,去感受,結(jié)合鼓點的情緒、意境,真正用內(nèi)心感覺到節(jié)奏活生生的脈搏,感受節(jié)奏在“六月會”儀式上律動的生命。
注釋:
①其中曲庫乎、扎毛、瓜什則、霍爾、雙朋西、古德、多哇和江什加等村莊則在每年農(nóng)歷一月三日至一月九日進行。
[1]呂霞 賈一心. 熱貢六月會[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曹本冶. 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 [M].上海:上海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2008.
[3]更堆培杰. 西藏宗教音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徐英】
Rei Gong “June Assembly“ Festival,Musical Analysis of ( Le Shi Ze) Rite
GUO xiaohong1LU kesheng2
(1.2.Qing Hai Nationality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7)
Rei Gong “June Assembly” festival i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 which is the fusion of the cultural items such as the distinctive humanities, folk customs, and histories of the “June Assembly”, and the multi-complexity of its primitive local culture. Rei Gong “June Assembly became the grand religious festival of the Zang and the Tu coparticipation in the region of Rei Gong. In this article, we interpreted the rhythms of the gongs and drums throughout the dragon dance ( Le Shi Ze) in “June Assembl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esentations of Rei Gong Lang Jia “June Assembly” and also the soul of the rite.
Rei Gong “June Assembly” ; ( Le Shi Ze) Gongs and Drums ; ritual music
G122
A
1672-9838(2016)03-072-05
2016-06-13
本文系國家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青海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史》(項目編號:16BTY093)階段性成果。
郭曉虹(1973-),女,河北省安平縣人,青海民族大學(xué)藝術(shù)系,教授。逯克勝(1970-),男,青海省樂都縣人,青海民族大學(xué)體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