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須光
摘 要:“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拓展國家戰(zhàn)略生存空間的宏觀構想,“一帶一路”的首要意義是空間戰(zhàn)略的布局與實施,其次才是政治與經濟層面的作用。“一帶一路”戰(zhàn)略涵蓋東南亞經濟與東北亞經濟的整合,并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本文通過地緣政治學角度對“一帶一路”的空間戰(zhàn)略布局進行了重新審視,并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家哲學,嘗試該戰(zhàn)略背后所體現的思維邏輯,嘗試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做出哲學層面的分析。
關鍵詞:“一帶一路”;空間戰(zhàn)略;地緣政治
隨著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人類社會自二戰(zhàn)至今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平,而且其經濟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發(fā)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得益于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興利除弊、積極進取的改革政策,在近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迅速從沉睡的狀態(tài)覺醒,并騰空一躍成為巨龍。不過,雖然中國的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其背后也經歷了外界難以想象的坎坷與心酸。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時期,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體系下的國際規(guī)范與秩序都已經初步完備,而且中國絲毫不具備參與制定哪怕是輕微變動規(guī)則的能力。我們不可能再像西方國家在15—18世紀那樣通過“血與火”的野蠻暴力模式快速完成資本積累與開拓全球市場。我們被束縛在條條框框中謀求發(fā)展,在夾縫中求生存。不過,筆者認為在改革開放至今的歷程中我們也存在兩大方面的發(fā)展誤區(qū):其一,我們過于強調后天因素(科技、資本、市場)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諸多先天因素(譬如國家傳統(tǒng)、地緣環(huán)境)并未受到有效的重視。其二,我們往往認為生產力的發(fā)展就能帶動國家的發(fā)展與財富的增長。其實,一個國家財富的占有水平相當程度上是國際體系分配規(guī)則以及該國的國際地位決定的。因此,在接下來我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如何充分發(fā)揮有利的先天因素,如何參與制定國際規(guī)則,進而拓展我國的戰(zhàn)略生存空間,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將是對中國領袖們的考驗。而“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正是對這一考驗的積極的思考與探索。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框架包含了與以往經濟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而且強調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敖z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布局在橫跨歐亞非大陸的三條線路上。一是從中國出發(fā),經中亞、俄羅斯到歐洲;二是從中國出發(fā),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重點布局在通向兩洋的兩條海上通道上。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筆者認為,一帶一路的本質是中國國家戰(zhàn)略生存空間的拓展與延伸,是憑借中國先天的地理空間之態(tài)勢而進行的權力博弈。因此,它的首要意義是空間戰(zhàn)略,其次才是政治與經濟層面的作用。
1 一帶一路:從地緣政治視角出發(fā)的空間戰(zhàn)略
地緣政治作為一種思考國家間權力關系的方法與思考興起于19世紀末期。據考證,“地緣政治”(Geopolitik)一詞于1899年由瑞典政治學家魯道夫.契倫創(chuàng)造。這一理論后期傳到德國并逐漸發(fā)展壯大。德國人提出有關地緣政治的論述,著眼點是采取何種政策讓德國發(fā)展壯大。與契倫的學術際遇不同,弗里德里希.拉采爾關于“政治區(qū)”的相關論述早在1897年就被譯成英文。拉采爾認為,空間是一種政治力量,應該從權力角度而不是從自然地理意義上加以評估,反之亦然。契倫和拉采爾都主張德國和瑞典建立某種更為強大的聯合體,而拉采爾關于“生存空間”的論斷在后世也廣為人知。
中國的迅速崛極大的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也引起了美國及西方社會的擔憂。西方發(fā)展本身就遭遇著困境,在快速發(fā)展的中國面前顯得更加蒼白無力,但是他們不是痛定思痛,而是越發(fā)的焦慮。近些年來“中國威脅論”的甚囂塵上就體現了西方對中國的恐懼。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曾警告世人:認為沖突不可避免的想法反而會成為沖突的一個起因。因此,在戰(zhàn)略機遇期如何韜光養(yǎng)晦,避其鋒芒,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復興將是對我們的重大挑戰(zhàn)。
1、“絲綢之路經濟帶”:面對遏制戰(zhàn)略的積極防御
為了應對中國崛起帶給美國的挑戰(zhàn),2011年年底奧巴馬政府提出“樞紐”
(Pivot)戰(zhàn)略,稍后更改為“再平衡”戰(zhàn)略,包括軍事再平衡與以TPP為核心的經濟再平衡。而“一帶一路”作為一種空間戰(zhàn)略構想的最終目標則是推進“亞歐大陸一體化”,建構美國的“孤島效應”,從而破解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措施。提及“孤島效應”,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著重解釋一下?!肮聧u效應”指的是大陸國家內部的分裂與統(tǒng)一所塑造的利益格局對其周邊島國產生的具體影響。通常來講,大陸國家內部的分化會使得以此形成的勢均力敵的大小集團或以自保或以謀求重新統(tǒng)一為目的來向外部力量求助。而此時外部勢力恰好可以借控制或者維持此種分裂格局所建立起的“平衡者”或者“調停者”角色來牟取利益。這種情形在中外歷史上均相當普遍,無論是西方歷史中的“離岸制衡”還是中國文化里的“遠交近攻”,其根本原理均源于比。
接下來我們用三組事例來對該原理進行具體闡釋。
首先是中國與日本。近現代歷史上中日之間的國家力量對比一般也都呈現著此消彼長的關系。中國近現代化歷程曾多次被日本打斷,這包括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后來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而且日本每次都從中國的內亂中巧取豪奪大量資本,為其后來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每次的內亂或者分裂都是日本牟取利益借的契機。即使是在今天,日本都不斷嘗試著以釣魚島爭端或者臺灣問題來給中國發(fā)展設置絆腳石,一個統(tǒng)一而又強盛的中國絕對是日本的噩夢。所以僅從這個層面而言,中國在當前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對日本存有戒心,尤其是警惕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的抬頭?!蹲髠鳌酚性疲骸熬影菜嘉#紕t有備,有備無患”。
其次是英國與西歐內陸國家。
歐洲有潛力成為世界性大國的無非三個國家:英國、法國、德國。世界近現代史上,英國的鼎盛時期殖民地遍及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度輝煌到極致;法國在拿破侖帝國時期曾讓整個歐洲陷入恐懼,為其戰(zhàn)栗,而《拿破侖法典》更是近代資本主義世界上永恒的榮耀;而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曾險些讓人類亡族滅種,可見日耳曼民族的戰(zhàn)斗力不容小覷。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英國偏安一隅,雄踞大不列顛島,與西歐大陸隔海相望。而地緣上臨近的法、德兩國在二戰(zhàn)之前就矛盾斗爭不斷。這種整體的地緣政治格局恰好為英國發(fā)揮離岸制衡策略來平衡法德之間力量,制造西歐的均勢格局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英國而言,法強,則聯德抑法;德強,也聯法抗德。英國竭力維持西歐大陸均勢格局的終極目的,是防止西歐走向統(tǒng)一而威脅自己在該區(qū)域的主導地位。而二戰(zhàn)之后,從歐洲煤鋼聯營到歐洲聯盟的建立,英國之所以發(fā)揮的阻力作用較小,主要是因為此時主次矛盾已經發(fā)生變化:一方面英國深知此時大勢已去,歐洲聯合已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二戰(zhàn)使整個歐洲支離破碎,元氣大傷,而且西歐面臨了共同的敵人——美國與蘇聯。所以此時歐洲聯合已經迫在眉睫?!靶纬膳c僅僅是一群有人性的動物相對立的一個國家的各種觀念,通常是在共同苦難的壓力和抵抗外來力量的共同需要下才被接受的”。
最后,如果我們將觀察的視野再提升一個層次,即將整個歐亞大陸看作是一個整體,那么歐亞大陸一體化之后受到威脅最大的國家就是美國?!皩τ跉W亞大陸而言,現在的美洲和澳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撒哈拉外側的非洲,就是以前的不列顛和斯堪的納維亞”?;蛟S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就不難理解美國出兵染指中東或者“重返亞太”了。歸根到底,亞歐大陸的一體化對美國的霸權同樣是一個噩夢。
亞歐大陸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地帶”。它占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fā)源地?!埃W亞大陸)不正是世界政治的一個樞紐嗎?那里從古到今,一直擁有適合一種具有深遠影響而又局限性質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機動性的各種條件”。而“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的實施,一方面是中國應該美國遏制戰(zhàn)略的積極防御;另一方面,它將是推進被麥金德譽為“世界島”的歐亞大陸一體化進程。這也將產生既讓美國回歸“孤島”的地緣政治效應,又讓歐亞大陸重回人類文明中心的地緣政治效應,從而重塑全球地緣政治及全球化版圖。因此,我們的最高目標是重構亞洲乃至亞歐大陸的地緣格局與經濟秩序。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充滿東方智慧的斗爭哲學
中國要真正崛起為地區(qū)性乃至全球性性大國,海洋一個無法回避的因素。我們無法否認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擁有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海上戰(zhàn)略防御格局的布置關系到我國的國土安全。然而,對我國海上威脅最大的國家無疑是美國,而美國對中國海上的遏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島鏈戰(zhàn)略”。
“島鏈戰(zhàn)略”是由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與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東岸,對蘇聯、中國等共產國家形成威懾之勢。隨著20世紀末蘇聯的解體以及中國的復興,美國逐步將島鏈戰(zhàn)略尤其是“第一島鏈”作為主要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皪u鏈戰(zhàn)略”主要目的還是遏制中國在西太平洋的發(fā)展勢頭,從而防止中國成為主導西太平洋區(qū)域的國家??陀^的看,“島鏈戰(zhàn)略”對于壓縮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qū)的生存空間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近些年來由美國直接或者間接針對中國在南海挑起的爭端也著實牽制了中國政府很多精力。
馬漢總結了影響海權的六個要素:“地理位置、自然構造、領土范圍、人口數量(從事海洋事業(yè)的人口)、民族特點以及政府要素。”“……馬漢論述的重點,即很大程度上在于強調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對一國海權能力的發(fā)展所能起到的作用……一國海權能力的發(fā)展并不是完全由地理因素決定的,同時也是由許多人為因素決定的……”。筆者認為,如果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當做是中國政府應對美國海上遏制的對應戰(zhàn)略的話,那么這種構思背后所折射的思維邏輯就充分體現了東方“道家”的斗爭哲學——“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面對美國在西太平洋海域上咄咄逼人的封鎖與遏制,中國政府并沒有選擇“針尖對麥芒”的對抗方式——大力發(fā)展海洋軍事實力以求日后與其決一死戰(zhàn),誓死保衛(wèi)我國的海洋權益。而是避其鋒芒,另辟蹊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不僅使中國避開了三大島鏈所在的東部廣闊無垠太平洋,還將觸角延伸到西太平洋海域,并進一步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開辟進入印度洋通道,為中國開拓“兩洋”出海大通道戰(zhàn)略奠定基礎。“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焙I辖z綢之路沿線國家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也占據了對中國及其重要的海上交通咽喉。而且該戰(zhàn)略與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的步調也是高度一致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流在行進的過程中,遇到前方頑石的阻礙時,它并不是選擇強勢的沖擊或對抗,而且輕柔地繞來,因為它深知——無論是什么走向,最后都能歸入大海。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2 “一帶一路”的積極作用
1、團結周邊國家,培育國際市場
“一帶一路”戰(zhàn)略可以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fā)展,二者之間的發(fā)展要素存在極強的互補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一帶一路”沿邊、沿岸國家多半擁有豐富的天然與人力資源,而中國國內則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產業(yè)升級等壓力急需產業(yè)輸出;其次,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多為發(fā)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國家,他們都面臨著迫切發(fā)展的壓力,也具備渴望發(fā)展的動力。但是這些國家又普遍面臨著資金、人才、技術與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市場規(guī)模狹小,治理能力有限的劣勢。中國在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經驗,而且也擁有了過硬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在促進資源整合與優(yōu)勢互補這方面我們也可以借鑒上世紀80年代由日本主導的“東亞雁陣發(fā)展模式”,促進共同發(fā)展。以上兩點表明一旦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優(yōu)勢得到有效結合,相信一定可以釋放巨大的經濟效益。
此外,在“一帶一路”合作的中后期,一旦沿岸、沿線國家初步積累了一定資金并建立起穩(wěn)定的市場經濟,他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欲望也會隨之增長,而這將為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將于取之,必先與之”。而且,隨著與周邊國家彼此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的增多。我們看待彼此之間分歧的態(tài)度也會變得更加理性。在很多問題上也更加容易產生共識,譬如擱置爭議,領土爭端之類的內容。歸根到底,要以合作來抵消分歧,中國才能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實現雙贏!
2、促進國內各區(qū)域之間的均衡發(fā)展
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相比于東部沿海地區(qū),西部地區(qū)被提到對外開放議事日程要晚一些。西部地區(qū)較之東部沿海地區(qū),客觀上存在著地理區(qū)位、發(fā)展空間、國家區(qū)域發(fā)展政策、經濟發(fā)展階段的非均衡性。西部地區(qū)的城市無論在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城市管理還是城市文化發(fā)展等方面均與東部沿海國際大都市有著較大的差距?!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將西部和西南地區(qū)納入到開放的前沿,有利于縮小東、西部地區(qū)的差距,推動國內各地的均衡發(fā)展和共同富裕。
3、加強軍事合作,促進“亞洲安全共同體”的建立。
一般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視角都認為,中國周邊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地緣環(huán)境復雜,再加上與多數鄰國有領土爭端,所以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惡劣。而美國的地緣環(huán)境簡單,東西部均是一望無際的大洋,北鄰加拿大,南邊是墨西哥,而且這兩個國家在經濟上非常依賴美國,因此美國的外部發(fā)展負擔就相對較小。對于這個結論,我們最好還是辯證地看待。反著,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大亂,形勢大好。當前 “一帶一路”主要目的還是促進經濟的共同發(fā)展,但是我們并不排除后期會和周邊參與國家開展軍事上的合作,畢竟軍事力量才是最強有力的保障。隨著各個參與國家之間經濟依賴程度的加深與“一帶一路”本身經濟密度的提高,各國之間的軍事合作乃至建立一定程度的安全共同體都是非常必要的,屆時或許困擾當下的陸上領土問題都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而且一旦這種設想得以實現,中國向西的國家戰(zhàn)略縱深都可以得到極大的擴展,中國西部的國土安全提供進一步保障。一個與此相關的反例便是1989年戈爾巴喬夫輕率地做出了蘇軍撤離了阿富汗的決定,這等于將一個戰(zhàn)略跳板送給了美國以及沙特阿拉伯,緊隨回國的蘇軍而至的,便是來自西方的情報人員和來自中東的傳教者,正是這些因素最終促成了蘇聯中亞五個加盟共和國的獨立。
3 結語
資源的絕對有限性與發(fā)展的絕對無限性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導出的國家力量的絕對有限性和國家發(fā)展需求的絕對無限性得矛盾,是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國家發(fā)展自始至終面臨的基本矛盾。前一種矛盾決定了國家間斗爭及貫穿其間的生存博弈都是絕對的,不管這種斗爭采取什么形式,它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動力。而后一種矛盾決定了這種矛盾在國家抗力接近的條件下,是有轉化空間的。“一帶一路”的本質,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謀求更高層次發(fā)展的戰(zhàn)略生存空間的拓展與延伸。中國不僅僅一個融入現代國際體系的后發(fā)國家,我們要做的是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地位,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發(fā)展模式與文明!
參考文獻
[1]劉衛(wèi)東,“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載于《地理科學進展》,2015年5月第5期
[2]觀察者網。央視發(fā)布權威“一帶一路”版圖
[3]詳見: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4_13_315767.shtml。
[4]鐘飛騰,《超越地緣政治的迷思:中國的新亞洲戰(zhàn)略》,載于《外交評論》,2014年第6期
[5]美國前貿易談判專家普雷斯維茨認TPP是一項失敗的地緣政治方案,參見Clyde Prestowitz,“The Pacific Pivot”,The American Prospect Vol.23, No.3,April 2103,pp.40-46.
[6]【英】哈.麥金德《歷史與地理的樞紐》,林爾蔚,陳江 譯,商務印書館
[7]【英】哈.麥金德《歷史與地理的樞紐》,林爾蔚,陳江 譯,商務印書館
[8]【英】哈.麥金德《歷史與地理的樞紐》,林爾蔚,陳江 譯,商務印書館
[9]劉文波《“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地緣政治分析》,載于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10]注釋:第一島鏈是指花彩列島中,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島。它位于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zhàn)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11]【美】馬漢.海權論【M】.蕭偉中,梅然,譯.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12]吳征宇.海權的影響及其限度——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海權思想【J】.國際政治研究,2008(2)
[13](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金盾出版社
[14]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15](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章,金盾出版社
[16]鄭永年,《未來三十年》,中信出版社,P182
[17](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金盾出版社
[18]劉文波《“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地緣政治分析》,載于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19](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金盾出版社
[20]張靜,《周恩來與基辛格1971年密談中的臺灣問題及日本因素》,《黨的文獻》2013年第2期
[21]張文木,《國家戰(zhàn)略能力與大國博弈》,山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