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林
撤銷廉政賬戶彰顯反腐零容忍
◎文/白楊林
貴州省紀委監(jiān)察廳日前下發(fā)通知,規(guī)定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撤銷廉政賬戶,今后一律不再設立。截至目前已有四川、內蒙古等15個省區(qū)撤銷了廉政賬戶。撤銷廉政賬戶,意味著黨風廉政建設升級換擋,堵死了少數(shù)人利用廉政賬戶逃避黨紀監(jiān)察的漏洞,提示黨員干部拒腐無“面子”可講,廉潔自律是理所當然的思維方式、行事作風。
設立黨員干部廉潔自律專用賬戶,其目的在于讓黨員領導干部通過上交其收受的“無法退回”或“不便退回”的現(xiàn)金、有價證券,促進自身廉潔自律,“挽救瀕臨犯罪邊緣的黨員干部”。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做法被當成反腐倡廉的新舉措,在全國普及推廣。應當說,從預防腐敗和給問題官員一個出路來講,設立廉政賬戶是可取的,用心也是良苦的。但從既往一些地方的實踐看,尤其從法治的角度看,設立廉政賬戶并非上策,更非萬能。
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例看,某些腐敗官員借著廉政賬戶作秀:因為有廉政賬戶的存在,腐敗分子覺得大不了在風聲吃緊、行將敗露之時往賬戶里一塞了事;或者利用廉政賬戶作秀,明明收受幾百萬元,卻只拿出幾十萬元的零頭入賬,還裝出一副“廉潔”面孔。廉政賬戶的設立,讓為政者的廉政底線一退再退,無形中給腐敗行為留下了“緩沖”空間。
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廉政賬戶既與法治精神相違背,又與反腐倡廉的初衷背道而馳,容易讓腐敗分子鉆了空子。無論設置廉政賬戶的初衷有多么良善,都必須堅決予以改革。因此,部分省市陸續(xù)撤銷廉政賬戶,這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大進步,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一大進步,彰顯的是對腐敗的零容忍,值得其他地方跟進效仿,從而為從“不敢腐”到“不想腐”再到“不能腐”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