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彧
[摘 要]隨著博物館工作重心從物到人的轉變,中國的博物館正進入一個以“觀眾取向”為策略的時代。研究觀眾的心理效應會給博物館策展者帶來啟發(fā),從而更好地協(xié)調展覽、觀眾、藏品三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效應;藏品;展示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宛若一顆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無論生長于何處何地,大都或多或少地藏有類型相近或相異的藏品,而在這些藏品背后,無不蘊藏著文化、藝術或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共性和個性。
當今的博物館既要面對復雜的社會形勢,又要善于讓歷史告訴未來,以豐厚的歷史積淀,指引時代前行,參與其未來建設。首先,博物館是植根于本地區(qū)的社會空間。通過舉辦展覽和活動,博物館讓人們了解到其所在地區(qū),并幫助他們理解本地區(qū)與全球之間的聯(lián)系。其次,博物館是代際紐帶。通過舉辦展覽和活動,博物館讓社區(qū)與其歷史之間的關系保持聯(lián)系,是人們與不同世代人們之間對話的場所。人們可以在博物館學習新知識、休閑娛樂、潛心思考,產生新的洞見,提升精神。因此,只有多方面解讀藏品的內涵,以現(xiàn)代方式對藏品進行展示,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滿足觀眾的多層次需求。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博物館必須重新考慮其傳統(tǒng)使命,研究出吸引更多觀眾的新策略,特別要不斷改進展示藏品的傳統(tǒng)方法,以便與公眾保持聯(lián)系。
一、藏品展示中與觀眾預期不符的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博物館似乎已決意要將自身轉變?yōu)樗形镔|文明匯集所,美學和心理學問題逐漸被隱退,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
通過陳列展覽向受眾傳播博物館藏品信息,在成功實現(xiàn)信息互動的同時,獲得穩(wěn)定的觀眾來源。而觀眾從決定參觀博物館的那一刻起,即產生了相關的心理活動,包括興趣指向和心理需求等,由于藏品展示的方法和手段沒有從觀眾心理出發(fā),致使出現(xiàn)一些不被觀眾心理所接受的現(xiàn)象。
1、信息負擔和疲憊感
博物館,特別是歷史類博物館所展示的藏品是以文物類藏品為主,是三維立體配以二維說明。相對于觀眾所具有的認知結構而言比較抽象。陳列文字說明的性質基本上屬于說明文文體,如:部分、單元、組說明及展品說明多采用述說性說明文表現(xiàn)。為了使藏品研究不再局限于對藏品的客觀描述,而是同時注重揭示藏品所表現(xiàn)和傳達的人文、自然、科學、藝術等內涵信息,藏品展示和說明所承載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涉獵的學科也越來越廣泛。觀眾若不是有選擇性的專注于某個展品或解決某個專業(yè)領域的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耐下心來去吸取和掌握如此寬泛的內容和知識,還會導致厭煩情緒的產生。
2、從故意破壞行為看公共意識的缺失
博物館有別于中世紀的私家藏寶閣,它的開放性決定了博物館作為一種公共空間的本質存在。由于公共意識的缺失而引發(fā)的一些環(huán)境破壞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故意破壞行為”。
引起故意破壞行為的原因有很多種,有意識上的問題,一些研究顯示,故意破壞可能是對環(huán)境施加控制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或者是環(huán)境與置身其中的人不協(xié)調的表現(xiàn)。漂亮、引人注目的設施更易遭到破壞,所以展陳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局要力求避免嘩眾取寵,同時還要增加必要的兼管措施。
二、引發(fā)這些現(xiàn)象的心理效應
1、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在陳列展覽中,信息量過大、展陳環(huán)境復雜、講解時間過長都容易導致觀眾心理產生超限效應,不但使展覽收效不大,還會產生負面結果。要想獲得滿意的信息互動效果,博物館應在了解觀眾需求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組織針對性強的信息,選擇有效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向廣大公眾高效率地傳遞信息。應該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評估機制和觀眾參與機制,確保雙向交流的順利進行。
2、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于心理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于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fā)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qū)域。
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人員應考慮到觀眾的這一普遍心理反應,在展覽中過渡以輔助欣賞性的元素,適時地轉換展示方式,增加互動,使觀眾參與的項目由易入難,既可增強其信心,又能鍛煉其意志力。
3、重疊效應
在一前一后的記憶活動中,識記的東西是相類似的,對于保存來說是不利的。這是因為重復出現(xiàn)內容相同的東西時,相同性質的東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發(fā)生了遺忘的結果。柯勒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重疊效應”。
將不同藏品用一個統(tǒng)一敘事方式關聯(lián)起來,必然要犧牲與這條話語主線無關的其他信息。所以,大多數博物館都會設置特定的參觀者引導路線,以某種固定的邏輯闡釋,表達博物館所要強調的歷史價值。
三、充分利用心理效應為藏品展示創(chuàng)佳效
1、第一印象效應
在我們做藏品展示時,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可觀賞性。觀賞要素是展品的一種屬性,也是給觀眾留下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重要方面。比如展品鮮艷的色彩、巧妙的造型、奇異的結構、珍稀的質地、貴重的價值等。展陳選用的藏品是否具有觀賞性,主要看其觀賞要素的有無或豐富與否。要使展陳具有觀賞性,就要優(yōu)先選用觀賞要素豐富的藏品。對其顯性觀賞要素,予以充分直接展示;對其隱性觀賞要素,應盡力挖掘。對每件藏品給予最佳效果的陳列定位,設計最利于其展示的空間位置??梢澡偳队谡箟?、展板上或容納于展柜中,可以懸浮于空中、擺放于地面或布置于地下。確保每件文物在高度、間隔、角度、狀態(tài)及與其他展品的呼應等方面均恰到好處。
2、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往往應用于藝術類藏品的專題展示中。如:《皮影藝術展》,主要是集中對皮影一種藏品的展示,展板上對其雕刻技法和造型特點描繪的再詳實,均不及同類展品的反復出現(xiàn)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深刻。當然,對其展示手法可以變換形式,但萬變不離其宗,觀眾參觀從量變到質變,會逐漸喜歡上這門傳統(tǒng)藝術。
3、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jié)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利用這一心理效應,展陳中輔助科技手段的運用恰到好處,被大眾廣泛接受。如,場景展示中用到的環(huán)幕電影、科學解惑中用到的幻影成像等等。
4、庫里肖夫效應
博物館作為特殊視覺文化的展場,把藏品本身所具信息及其之間的聯(lián)系忠實的演繹出來,需要認真的發(fā)掘和開拓,使得那些經典和優(yōu)雅的藏品免于沉寂,展示的同時還能反映出視角的復雜和文化的多重功能。
四、處理好展覽、觀眾、藏品三者的關系
1、展示邏輯不能太過復雜。
觀眾參觀博物館大多是一種休閑學習活動,過于復雜的問題容易讓觀眾失去探究和理解的興趣。
2、表達內容和方式不能太專業(yè)。
也就是說觀眾不需要特別的專業(yè)知識背景也能夠理解。
3、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影響觀眾對藏品的理解。
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觀眾理解力的因素除智力水平和知識背景,更為重要的是態(tài)度、動機和意識,也是博物館更應關注的方面。
4、藏品為展覽傳達可靠信息提供支撐。
當作為真實過去見證物的實物藏品直接呈現(xiàn)于觀眾面前時,可以保證展覽傳達的信息能夠獲得觀眾的信任。
結語
人類的表達受限于認知,之于博物館來說,還受到技術層面的限制。應時代的發(fā)展,博物館各方面都在不斷進步,許多博物館如今已經不能滿足時代需求而面臨改造和提升。同樣,展覽作為軟性的部分更加不會也不應一成不變,而不同時代關注的問題和角度也會有所不同,詮釋的方式也會不斷發(fā)展演變,因此,現(xiàn)在的藏品征集和研究活動要為未來的展覽策劃進行儲備。
參考文獻:
[1]宋向光,博物館藏品及若干相關概念的思考,中國博物館,2期,1987年
[2]倪杰,一個巡展的觀眾行為初探,中國博物館,2期,2013年
[3]黃曉宏,博物館觀眾心理學淺析,百度文庫
[4]燕海明,博物館與集體記憶—知識、認同、話語,中國博物館,3期,2013年
[5]馬英民,論博物館展陳的觀賞性,中國博物館,2期,2008年
[6]陳波,展覽、觀眾和藏品—從信息定位型展覽談起,中國博物館,3期,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