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萍
摘 要:在當下倡導構建和諧校園的大背景下,應在眾多方面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不斷優(yōu)化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教師心理素質,進而強化師德建設的時效性與時代性。文章從陶行知師德觀所涵蓋的主要思想和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兩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師德建設;時效性;時代性
中圖分類號:G40-092.6;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6-0008-02
陶行知是二十世紀我國杰出的愛國者,偉大的教育家,更是進步知識分子的楷模,卓越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極其重視師德修養(yǎng),對師德建設有很多深刻、精辟的論述,這些論述在當前構建和諧校園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學習陶行知先生的師德觀和教育思想尤為重要。
一、陶行知師德觀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1.奉獻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諸多師德觀的論述。例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捧著一顆心來”等,他的人格是高尚的,是為師者的典范。作為一名教師,為教育事業(yè)獻身,對其用心忠誠,是其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同時也是職業(yè)行為、感情和道德的首要條件。這種獻身精神被陶先生稱之為“教育的命脈”。在他看來,教育者要時刻謹記:教育是沒有尊榮無名無利的事情。此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直是陶行知先生的行動準則,是他此生的不懈追求。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教育缺失的年代,他有著關于這方面的至高理想和抱負,也正因為這樣,他的獻身精神越加義無反顧。在這個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在少年時代就立志要振興民族。留學歸來的他更是堅定了要使全國公民享受教育的這一理想。他深知教育不可貪求一時的成效,教育是大有可為、永久利世的。因此,陶行知將教育事業(yè)看作關系到民族興衰的事業(yè),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并為之奮斗一生。投身教育事業(yè)這一領域之后,陶行知先生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感。在他認準教育事業(yè)能夠救國救民之后,先后拒絕了高校校長、教育廳長等職務,放棄了高標準待遇。無論條件多么艱苦,都毅然決然地要搞好民族教育。他倡導推行了利國利民的平民教育運動,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育才學校、社會大學、山海工學團等機構,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人才,將“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師德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2. 求真精神
一生追求真理的陶行知,也在教育著人民去追求真理,做一個求真的人。他在主持育才學校的工作時,提出教師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一理論,這句話可以高度概括他的育人理念。他所提倡的“真人”理論有以下五個條件:一是講真話,追求真理,并為之獻身;二是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中人”,不做凌駕于人民的官僚貴族;三是做一個有抱負,有理想和信仰的人;四是做敢于開辟、改革,并去創(chuàng)造、試驗的人;五是做一個文化科學、思想品德、勞動美譽和健康衛(wèi)生和諧發(fā)展的人。
不僅如此,陶行知強調塑造“真人”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和實踐?;谏罱逃@一理論,他對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的條件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合格的教師應寬厚、虛心,能夠和學生共同學習,師生間要同甘共苦。而且這種精神要體現在學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學上面。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好的教師,因材施教,使得學生樂學,從而誨人不倦。
3. 愛心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奉行“愛滿天下”這一格言,他將自己對祖國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在當時,少數人壟斷了教育,平常人基本上無法接受教育,就是在這種極不合理的情況下,陶行知先生提出廣開門路辦教育的思想,意在實現讓全國人民接受教育,這也是他的最大愿望。
身為教育學家,陶行知愛國愛民,對兒童更是呵護有加。在他看來,兒童是世界的未來,人類的歷史也將由兒童改寫和創(chuàng)造。所以他提倡熱愛學生就應當如園丁愛護花草一樣,依據特性,進行施肥,進而清除害蟲,讓其茁壯成長。事實上,陶行知身體力行地將這一點落實到行動上,處處播散“愛滿天下”的寶貴精神。
4. 自律精神
“教人者,必須教己”“教師應當以身作則”,這些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貫主張。他以身作則,嚴格執(zhí)行著“個人的舉動、言行,都要修養(yǎng)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要求教師都能做到自律,“做要求學生做到的事;學學生要學的知識;共守學生應當遵守的規(guī)矩”。進而要求教師做到“讓學生做的事自己應當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要做的事情自己堅決不能做;真正達到言行一致、嚴于律己”。正是陶行知先生這樣“自化化人”“以身作則”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出教育應具備的模仿性和直觀性原則。也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擔得起“萬世師表”這一榮譽。
二、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加強師德建設的措施
1.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在他看來,教師不要死教書,教學生做人才是更重要的責任;學生也不要死讀書,最主要的還是學習做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將育人擺在第一位,他這種以人為本,正視學生德育的思想和我國當下的教育方針融會貫通。教師要有培育“真人”的素養(yǎng)和本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同時,陶行知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提出明確要求,提倡學生應當健全人格長城,樹立人格防線。
基于此,“創(chuàng)造教育”也就成為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思想獨具特色的一面。而且早在半個世紀以前,陶行知就在《第一流的教育》一文中明確提到,反對政客教育家,反對書生教育家,反對經驗主義教育家。與此同時,陶行知先生特別強調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創(chuàng)新、開拓精神,要有做一流教育家的偉大理想。而他這種教人求真,開創(chuàng)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想,是教師們應當著重培養(yǎng)和學習的。
2. 強化舍己精神
陶行知先生對于教育的偉大意義有著深入的了解,他認為教育關乎民生,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所以,陶行知很重視教師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小學教師的好壞甚至能夠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為探索中國教育,探索新教育曙光,毅然舍棄月薪400銀元的工作,謝絕大學校長、廳長及教育部長的職位,自愿來到窮鄉(xiāng)僻壤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學校。那個時候,條件艱苦到只能睡草屋,住牛棚,可盡管如此,陶行知先生仍以苦作樂,對教育保持著一腔熱情。
在他的著作《我們的信條》中有著這樣一句話:我深信,假如全國教師都為兒童教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那我們就可以為民族創(chuàng)造偉大生命。這句話,無疑體現出陶行知先生為祖國教育獻身的使命感以及強烈的責任心。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就應當首要學習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強化自身無私的高尚情操,為教育事業(yè)獻身。
3. 發(fā)揚博愛天下精神
陶行知先生具有一顆博愛之心,他熱愛祖國,愛護人民,愛民主和真理,愛學生和朋友,他也一直將這份愛作為教育工作的支柱,他認為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十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陶行知先生無時無刻不在認真鉆研教育,探求教育的真諦,這也是他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動力和基礎。恰恰因為這樣,陶行知先生才做到了樂育英才,愛傳天下之舉。
在1915年陶行知獲取美國政治碩士學位之后,又繼續(xù)到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深入研究教育,立志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獻身,實施教育救國路線。在他學成后,拒絕美國的高薪職業(yè),返回到祖國的懷抱實踐和改革教育。他說:“國是大家的國,愛國應是每人的本分。凡是站在中國國土上,身穿中國衣服,嘴吃中國的五谷,無論男女,都要愛國?!边@樣熾熱的愛國之心總是能在陶行知先生身上體現出來。事實上,在陶行知先生心中,祖國和人民,兒童及青年是最首要的,比什么都偉大。
4. 保持艱苦樂業(yè)精神
在陶行知先生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艱苦奮斗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去效仿和學習。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無權無錢,僅靠募捐辦學的陶行知先生沒有放棄教育事業(yè),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喚醒了千千萬萬人參與革命斗爭。在這期間,他曾經被反動派通緝三次,但依然沒有動搖他的革命意志。他堅持創(chuàng)辦了曉莊師范,視困難如“鐵釘”的他樂觀地將困難“碰一根,化一根”。他的名言“失敗是成功之母,奮斗是成功之父”一直鼓勵著成千上萬的人。陶行知先生一生對教育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艱苦樂業(yè)的精神,將埋頭苦干比作是“抬頭樂干”,將自己做教育的決心體現得淋漓盡致。
現今,辦學條件較之以前有很大改變,可是在辦學與教育改革方面,仍有著各種各樣的困境。學習陶行知先生艱苦樂業(yè)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當以陶行知先生的事跡激勵鼓舞自己,在教育事業(yè)的道路上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追求。
5. 樹立為人師表的作風
在當代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中,“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個人的舉動言行,都應修養(yǎng)到不愧人師的境界?!彼@種“自化化人”“以身作則”的教育主張,彰顯出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內在品質。而且陶行知先生還主張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做事,共同修養(yǎng)。只有師生之間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之后,才能逐漸彰顯教育的意義,達成師生間融洽友好的關系。除此之外,他認為師生間要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相處中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達到精神交融,這樣才算是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格教育。
陶行知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言傳身教的偉大教育家,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一直與朋友為善,對學生諄諄教誨,時時刻刻以身立教,處處為人師表,而這樣的典范正是我們應該虛心學習的。作為教師,樹立為人師表的優(yōu)良作風大有必要。
三、結束語
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需要教師切實立足于本職工作,融會貫通地將陶行知先生諸多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落實到實際的日常教學當中,把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對學生的熱愛付諸到工作的點滴之中。只有嚴于律己,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身的修養(yǎng)、師德得到最大化的加強。
參考文獻:
[1]柯益群.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2]田潤華,暢肇沁.以陶為師加強和改進師范院校師德建設的理論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
[3]竇余仁,檀竹茂.淺析新時期加強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4]高煥祥.陶行知思想的當代人文精神價值[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