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仁
山東準大學(xué)生徐玉玉被騙猝死案,陳文輝等六名疑罪先后落網(wǎng)。陳文輝等三人來自福建安溪,另兩人來自與安溪相鄰的永春縣。為此,安溪過往的灰暗歷史被重新挖掘出來。在十年前的媒體報道里,安溪即被稱為“詐騙之鄉(xiāng)”。高峰時期,每天從這里發(fā)出的詐騙短信多達數(shù)百萬條。
何以安溪的電信詐騙屢禁不絕?多位受訪人士認為,詐騙者對自身道德要求普遍較低,有人甚至認為詐騙是一種謀略。一位多年參與打擊電信詐騙的警察說,一些詐騙者把詐騙當(dāng)作一種職業(yè)乃至謀略。圈子里有一種說法,“以詐騙不到錢為恥”。很多騙子認為,“我又沒偷又沒搶,是你自己心甘情愿把錢給我的,我有什么罪?”在他們心中,罪惡感不似常人那般嚴重。
安溪漫山遍野都是茶園,當(dāng)?shù)刈钪奶禺a(chǎn)是“鐵觀音”,安溪人更愿意稱自己為“中國茶都”。不到二十二歲已是兩個孩子爸爸的陳文輝,完全可以和其他村民一樣,種植售賣茶葉維持家庭所需。但陳文輝覺得搞茶葉沒辦法解決生活的困境,又懶于通過正當(dāng)?shù)那琅θジ淖?,于是走上了一條無需辛苦勞動就能快快發(fā)財?shù)慕輳健娦旁p騙。
事實是,陳文輝的鄉(xiāng)黨中確有不少村民借此致富。其中斗鎮(zhèn)和長坑鄉(xiāng)的銀行,一度出現(xiàn)排隊取錢的“繁榮”景象。一些村莊道路兩旁,低矮的瓦房正被一幢幢新建的樓房淹沒,一副小康景象。曾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安溪,也一躍位居縣域綜合實力全國百強縣第六十八位。但為此戴上了“電信詐騙之鄉(xiāng)”的帽子而臭名昭著,有的村就有三十人進了監(jiān)獄。
公序良俗堪稱一個文明法治社會的基石。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公共治理秩序。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fēng)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和社會良好風(fēng)尚。比如,做人當(dāng)奉公守法、誠信無欺、不偷不搶、不奸不滑;創(chuàng)富始終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道德倫理的界限,公民權(quán)利的界限。而任意欺詐,橫行不法都應(yīng)引以為恥。至于逾越了法律底線的更應(yīng)當(dāng)依法懲治,使其付出慘重的代價。
然而,我們所看到的在無限膨脹的創(chuàng)富私欲刺激之下,一些人的道德觀、榮辱觀來了個大反轉(zhuǎn)?!耙则_不到錢為恥”,“即使詐騙被抓,他們也不會覺得很丟臉”,就堪稱畸形的榮辱觀。以丑為美,以恥為榮,以欺詐為能力,這種被扭曲和顛倒的道德觀,只會助長一些人的恣意和瘋狂,以至于毫無人性毫無底線。也正是這種比爛的社會生態(tài),使安溪許多的年輕人前仆后繼,鋌而走險,從此走上不歸路。
【原載2016年9月2日《燕趙都市報·燕趙觀點》】
題圖 / 以騙不到錢為恥 / 黎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