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
摘要:本文通過對32名智能手機用戶進行訪談,對當前人們手機依賴現(xiàn)狀和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已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從眾效應、自我控制缺失、心理補償以及習慣習得是形成手機依賴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手機;依賴;訪談
隨著智能手機不斷普及和功能的日益豐富,手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睡覺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機,有的人甚至天天揣著手機不放,達到了依賴的程度。究竟我們對手機得依賴到達何種程度?而產(chǎn)生依賴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筆者通過對32名智能手機用戶進行訪談,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一、手機使用現(xiàn)狀
(一)手機依賴程度高
工信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15年2月,我國手機用戶總數(shù)達12.9億戶,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總數(shù)達8.83億戶。手機已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訪談過程中,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對手機有不同程度的依賴。受訪者人均使用手機在3小時以上,極度人群會達到7小時。要求受訪者以0為完全不依賴,100為極度依賴,對個人手機依賴程度進行自評打分,結果最低分為60分,最高分為90分,平均分79.8分,受訪人群對手機使用表現(xiàn)出明顯的依賴。不少受訪者表示自己是手機重度依賴者,沒有手機就不習慣,感覺生活就缺了點什么。如有受訪者講道,“我每天早晨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看一會后才會起床。”
(二)手機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豐富,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想要聊天,可以用手機打開微信、微博、qq;想購物可以通過手機登錄淘寶、京東、亞馬遜、一號店。從時事政治、金融資訊、娛樂頭條到各種音樂、電影、游戲等無不可以通過手機輕松獲得。手機正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從訪談結果來看,社交、購物、獲取資訊已取代傳統(tǒng)的電話、短信,成為了手機用戶最為依賴的功能。有受訪者表示,“現(xiàn)在宅在家里的時間越來越多,買東西、和朋友聊天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不工作的時間基本不會外出了?!?/p>
另一方面,手機的過度使用阻礙了人與人間的直接交流和溝通。理論上,手機拉近了大多數(shù)邊緣關系,使得人際交往的圈子闊大,覆蓋面更廣,然而在親緣關系上卻呈現(xiàn)相反結果。
二、手機用戶對手機使用現(xiàn)狀的態(tài)度
在訪談過程中,多數(shù)受訪者對手機使用存在矛盾心理。理智上明知道過度使用手機不好,但大部分受訪者還是無法避免出現(xiàn)依賴手機的情況,可以說是欲罷不能,又愛又恨。一方面,手機卻能給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感覺身體里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拼命說不要看,一個使勁說看吧看吧。”
三、影響手機依賴的因素
(一)從眾效應
人是社會的人,在信息時代的生活方式全面覆蓋的節(jié)奏下,年輕人群體都進入碎片式信息提取的洪流。從眾效應是指人們受到多數(shù)人的影響,從而跟隨大眾的思想或者行為。當手機交互的聯(lián)結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會提高更多手機使用的可能性。有受訪者表示“大家都選擇用微信這種方式進行交流,自然我也會這么做”;有的受訪者稱自己“一到朋友家,一群人就問人家里的wifi密碼是多少,更新軟件的更新軟件,下視頻的下視頻”;而毫無疑問的是,如果你上手機,沒有人跟你分享,沒有人跟你說話,沒有人找你,那肯定就不那么依賴手機了。
(二)自我控制的缺失
自我控制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控制沖動行為,抵制滿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目的是為了執(zhí)行長期利益的目標指向行為。手機強大的功能能滿足人情感上和實用上的需求,進而產(chǎn)生依賴??梢蕾嚦潭鹊纳顪\,取決于個人自我控制的強弱。還有的受訪者更直接地說“我感覺必須要過一陣看一會手機,不然感覺就會錯過什么天大的重要的事情。”在實際生活中,缺乏控制感的人群更容易被手機上的各種游戲,各種買買買的推送所吸引而沉溺。
(三)心理補償
心理補償是指以現(xiàn)有的成功經(jīng)驗去彌補原有失去的痛苦。延伸至對手機的依賴,就表現(xiàn)為通過自身對手機上各種平臺軟件的積極和熱情參與,補償在現(xiàn)實情感上受到的冷落或者挫折
另外,個人自我展示成為心理補償?shù)牧碛幸环N形式。在實際中羞怯的人,在手機端可以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變得熱情大方,贏得理解和信任,促使更多人傾向使用這種方式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與支持。如有受訪者表示,“我會經(jīng)常分享一些幽默風趣的文章和圖片,大家覺得我很逗,經(jīng)常有什么好玩的就拉我一塊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