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芳
目前對中國各個地方政府通過各種金融渠道變相擴大債務規(guī)模,主要有三種擔憂:一是擔心地方政府將來不能還本付息,有可能會陷入實際破產的境地;二是擔心由于地方政府接入金融系統(tǒng),往往以行政而非市場的方式發(fā)債,導致風險轉移到金融系統(tǒng),產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釀成經濟危機;三是擔心地方不能還債,金融系統(tǒng)又遭遇風險的情況下,最終還是中央財政兜底,靠老百姓的稅收來買單。
這些擔心都不無道理。很多人擔心債務規(guī)模太大,但大小是相對的,只要地方政府還債的能力夠,或者市場預期將來地方政府能還本付息,就不存在債務規(guī)模太大的問題。而所謂市場預期地方政府將來能還本付息,無非是對地方政府的能力有信心。所以債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于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的人對政府能力的信心是不是可以持續(xù)。
歸根結底,政府能力才是發(fā)債的底氣所在。政府到底怎么做才能凸顯能力、維持市場信心?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在其名作《退出、呼吁和忠誠》中提到了個人對組織的三種策略,同樣也可以用在老百姓對地方政府的策略上。
如果老百姓對地方政府沒有信心,選擇退出,那么這個地區(qū)的人口就會趨于下降,因為老百姓不跟政府一起玩了,出走到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去了;如果老百姓對政府還有點念想,他們會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發(fā)聲,要求政府回應和改變,政府如果能順應民意,那么也能贏回老百姓的心。理想情況下,當然是政府主動做出改變,例如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改善公共服務,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醫(yī)療產品等,讓老百姓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這樣老百姓就會對政府保持忠誠,支持政府。
事實上,如果政府發(fā)債不管是為了推動經濟增長還是提供公共服務,如果是對老百姓負責,能贏得老百姓的持續(xù)支持,那么長期來看,市場對政府還是有信心的?,F在的問題在于,如果一個人對其所在的地方政府不滿意,是很難退出完全轉到其他地方去。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老百姓對地方政府不滿,試圖發(fā)聲要求政府做出改變,不僅他們發(fā)聲的渠道極其有限,甚至在發(fā)聲之后會被“噤聲”。這樣表面上看起來老百姓并沒有對地方政府不滿,但實際上這是地方政府用高壓手段營造出來的“假忠誠”,是不可持續(xù)的。
地方發(fā)債要避免危機,市場對政府能力的信心很重要,但這個市場信心只能靠政府對老百姓負責來贏取,靠限制流動和噤聲是不長久的。這不能僅靠改革發(fā)債制度和方式解決。當然債務問題從來都是政治問題,自古皆然。
作者為本刊特約學術編輯